温杰,冯冬梅,郝丽莎,周向昭,吴远慧,安国芝,连晶晶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又称急性血管性紫癜或Henoch-Schönlein紫癜,是由血管变态反应性炎性反应引起的疾病,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产生皮肤及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疼痛、腹痛及血尿等肾脏损害[1]。临床研究表明,HSP的发生与D-二聚体(D-dimer,D-D)含量有密切关系,有相关文献表明HSP会出现血液高敏状态,血小板功能亢进,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2-3]。当前国内外有关患HSP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尚不充分,多主要探讨儿童HSP,肾型HSP、腹型HSP与D-D之间的关系,而对于D-D与不同类型、累及皮肤部位的HSP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尚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200例HSP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男117例,女83例,年龄12~65岁,平均(45.43±9.25)岁,病程1~6年,平均(3.25±0.89)年,体质量37~78 kg,平均(61.45±7.24)kg。发病部位为四肢伸侧153例,臀部43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4~66岁,平均(43.78±10.49)岁,体质量45~84 kg,平均(62.69.±7.62)kg。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1.2 入选标准 符合HSP诊断标准,出现皮疹、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肾脏受损等任意一症状或混合兼有,发病2个月之内。
1.1.3 排除标准 就诊前2周内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肝素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同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2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静脉采血5 mL,分离血浆,并采用D-D酶联免疫试剂盒(挪威Axis-shield公司)测定D-D含量,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抗过敏治疗基础上避免进食可疑的药物和食物,对于合并感染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对于肾型、腹型、关节型关节型患者给予甲强龙(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H20130301)(1 mg/kg,1次/d,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均采用银杏达莫(商品名:杏丁,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H52020031)(25 mL/d,1次/d,静脉滴注)进行抗凝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5]。
1.3 疗效标准 依据皮肤紫癜消失与临床症状分为治愈、好转、无效3个等级。治愈:皮疹完全消退,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皮疹多数消退,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皮疹仍反复出现,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HSP类型患者D-D含量比较 不同HSP类型患者D-D含量依次为混合型>关节型>肾型>腹型>单纯型,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2,P<0.05),见表1。
表1 不同HSP类型患者D-D含量比较 (±s)
表1 不同HSP类型患者D-D含量比较 (±s)
注:t检验均为与对照组相比。
组别 n 含量(mg/L) t P单纯型 98 0.386±0.203 6.082 <0.001肾型 25 0.861±0.236 12.701 <0.001腹型 18 0.762±0.139 16.708 <0.001关节型 15 1.028±0.216 19.561 <0.001混合型 44 1.526±0.317 25.836 <0.001对照组 50 0.232±0.106
2.2 不同HSP累及皮肤部位患者D-D含量比较不同HSP累及皮肤部位患者D-D含量依次为颜面、躯干、四肢、足>四肢、躯干>四肢>双小腿、双足>双小腿。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D-D水平与HSP累及皮肤部位关系密切(r=0.745,P<0.05),见表2。
表2 不同HSP累及皮肤部位患者D-D含量比较(±s)
表2 不同HSP累及皮肤部位患者D-D含量比较(±s)
组别 n 含量(mg/L) r P双小腿 32 0.773±0.223 0.745 0.028双小腿、双足 36 0.978±0.212四肢 41 1.064±0.316四肢、躯干 52 1.160±0.267颜面、躯干、四肢、足 39 1.625±0.128
2.3 不同HSP类型患者预后比较 不同HSP类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依次为单纯型>腹型>肾型>关节型>混合型,见表3。
表3 不同HSP类型患者预后比较 例(%)
2.4 不同HSP类型患者治疗7 d后D-D含量比较不同HSP类型患者治疗7 d后D-D含量比较与患者预后有相反的趋势,治疗7 d后D-D含量依次为混合型>关节型>肾型>腹型>单纯型,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HSP累预后总有效率与D-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12,P<0.05),见表4。
表4 不同HSP类型患者治疗7 d后D-D含量比较 (±s)
表4 不同HSP类型患者治疗7 d后D-D含量比较 (±s)
组别 n D-D含量(mg/L) r P单纯型 98 0.246±0.124 -0.812 0.015肾型 25 0.307±0.135腹型 18 0.315±0.164关节型 15 0.353±0.147混合型 44 0.343±0.143
HSP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自限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与血管自身免疫损伤相关的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HS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HSP的发生与凝血及纤溶机制紊乱有密切的关系,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与患者体内的抗体(主要为IgA)发生反应,沉积于血管壁而引起血管损伤,导致皮肤和黏膜发生紫癜等症状[6]。目前,HSP的治疗主要采取常规的对症处理、糖皮质激素治疗等,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会增加胃肠道、肾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同时,患者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7]。
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す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继发纤溶亢进特异而敏感指标,是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7]。本研究中,不同HSP类型患者D-D含量依次为混合型>关节型>肾型>腹型>单纯型,表明HSP的发生与D-D含量显著相关,且不同类型的HSP之间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不同HSP累及皮肤部位患者D-D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HSP累及皮肤部位患者D-D含量依次为颜面、躯干、四肢、足>四肢、躯干>四肢>双小腿、双足>双小腿。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D-D水平与HSP累及皮肤部位关系密切。由此看出:D-D含量越高,HSP累及皮肤面积也越大,说明D-D与HSP的严重程度也密切相关,D-D可以作为HSP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综上所述,HSP的发生与D-D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D-D含量具有作为HSP生物标志物的重要价值,且为临床早期应用抗凝,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临床上应严格监测患者的D-D含量并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未联合多中心进行观察,病例收集相对单一。因此在下一步研究当中,以联合多中心扩大样本量为前提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