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2020-03-12 06:34
观察与思考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质量体系经济

杜 人 淮 马 会 君

提 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实现新的发展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定理论内涵,主要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支撑,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作为核心内容,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战略目标,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深厚根基,以跨越常规性和非常规性重大关口作为攻坚任务,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作为实现形式,以加快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构建完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做出了重大判断,先后提出了我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29、229页。,“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29、229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将我们党关于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想、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明确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统领和引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遵循,既是时势所需,又恰逢其时。

一、根本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满足人民需要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刻把握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及由此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6 页。发展的目的主要是更好满足人民的温饱和基本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已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衡量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发展是否突出人民性,是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受到发展条件的制约,满足人民的需要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党基于发展为了满足人民需要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满足解决人民群众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基本小康生活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需要等阶段。未来我们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过上共同富裕、公平公正和环境优美的美好生活,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来实现,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和深入参与。也就是需要实现充分就业,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①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民日报》 2017年10月26日。。是否和能否依靠人民推动发展,直接影响和规定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这成为衡量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准。坚持依靠人民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作用,坚持充分就业和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焕发人民群众的干劲、活力和创造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切成果必须由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未来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既要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更好实现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这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不仅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做大蛋糕,而且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增进民生福祉,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更公平地分好蛋糕。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二、引领支撑: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观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如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新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贯彻到经济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更加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更加崇尚创新。创新发展理念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的是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创新发展是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内的系统性发展理念。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是各种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是保障,是激发各种创新主体活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基础,是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依靠支撑;文化创新是根本,为各种创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更加注重协调。协调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当看到,“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211、200页。。协调既是发展目标和手段,又是发展的评价尺度和标准。协调发展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和非重点等重大关系;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均衡;协调发展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

更加倡导绿色。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体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是要摒弃“先发展后治理”和“边发展边治理”的思想,根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对立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把绿色要素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 120 页。

更加厚植开放。开放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是第一要务思想以及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的是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211、200页。促进开放发展,要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目标,以互利共赢为开放战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开放原则,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为开放格局,优化区域、贸易和投资布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开放途径,使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⑤杜人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内涵、意蕴和要求》,《观察与思考》,2019年第9期。

更加推进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211、200页。共享发展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全民共享是指共享的覆盖面,就是人人享有发展成果,而不是少数人享有、特定人群享有;全面共享是指共享的内容,就是要使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成果让全民享有,而不是只享有某一限定方面成果;共建共享是指共享的途径,是全民在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面享有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坐享其成、好逸恶劳;渐进共享是指共享的进程,是全民享有发展成果逐渐由低级向高级深入,而不是搞绝对平均主义、杀富济贫。

三、核心内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从数量追赶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巨大转变,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的关键内容。实现了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就必将大力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

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动质量变革。我国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和国内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等暴露出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供给质量问题。“总体上我国产能很大,但其中一部分是无效供给,而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又不足。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主要是低端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76、239、271页。要解决供给质量问题,必须推动质量变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应对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度。国际上就是要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竞争力,使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从规模价格转向效益质量,在国内就是要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提升,把落脚点放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财富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需要转变。一是从要素投入质量、中间品投入质量和最终产出质量三个环节着手推动质量变革。③参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二是从微观层面培育优秀一流企业,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从中观层面培育高层次制造业集群,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从宏观层面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升经济运行质量。④参见冯娟:《我国高质量供给体系建构研究: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考察》,《当代经济管理》,2020年第1期。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推动效率变革。一个国家可用于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总是有限的。虽然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兵团作战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76、239、271页。。这种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在国内带来了日趋突出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而且在国际上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推动效率变革,增强总投入向总产出的转化能力,即全要素生产率。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不断提升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优化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效率,以更少的要素投入和更优的要素配置产生更多的收益。总而言之,一是要通过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来实现。二是要在宏观层面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中观层面进行产业协同合作和产能过剩改善、微观层面提高技术水平创新和营商环境改善来实现。⑥参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

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点推动动力变革。发展经济学通常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划分为要素、投资、创新和财富等。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资源过度消耗、投资萎靡不振等矛盾的凸显,“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76、239、271页。。长期以来,我国以土地、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为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若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转向创新驱动,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以及相应的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和体制改革的保证。①参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二是通过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不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来实现。②参见迟福林:《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年版。

四、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义和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特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着力一体建设和一体推进“6+1”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经济体系,具有自身的特定内涵。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内涵,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6+1”的战略构想,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④《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活力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2月1日。这几个内容囊括了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各个方面不仅需要一体统筹和一体布局,而且需要一体建设和一体推进。

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供求变化新特点开出的治本良方,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工作主线,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120页。,因此,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防止经济出现“脱实向虚”倾向,更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优做强,扎实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高质量供给迈出更大步伐。这就要求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优质企业,不断增加产品服务种类和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不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逐步消除供求结构性矛盾,推动生产和消费动态均衡。

依靠创新和改革开放两轮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开放是背后的助推器,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两个轮子。正如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便是创新,创新是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不够高是其中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要尽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建设。同时,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同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制度环境。一是要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使政府和市场作用均能得到有效发挥的经济体制;二是要加快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提升国家治理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五、深厚根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经济活动的根基,优越的经济制度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周期性经济危机,③参见张军、杜人淮:《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新审视》,《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创造了中国奇迹,成为推动和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正确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经济格局,一方面通过“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④《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使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好解决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带有长远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有力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量已经占到市场主体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百分之六十”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因此,要在巩固、发展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功能定位、产权保护、政策待遇等多个层面,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关系。收入分配问题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不仅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动力和活力,而且促进各生产要素的充分涌动,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主要涉及到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等环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作用和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各个层次收入分配关系。在初次分配环节,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和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二次分配环节,要发挥好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作用,特别是税收调节作用,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并通过相关政策制度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在三次分配环节,要努力发挥好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作用。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通过正确处理好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关系,既要鼓励全体人民勤劳致富、激发劳动者活力,使生产要素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要确保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伟大成果之一,既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又能发挥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作用,从而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够得以有效发挥。因而,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让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相得益彰。为了发挥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和市场作用,需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④《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六、攻坚任务:跨越非常规性和常规性重大关口

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总会遇到一些必须要跨越的关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遇到的关口会更加突出和艰险。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⑤《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奋力跨越非常规性和常规性重大关口,是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的攻坚任务。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期必须跨越的非常性重大关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的第一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1、87-88、245页。。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守护基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必须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要“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1、87-88、245页。。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底线,是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内容,必须下大力气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污染防治是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最大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弱项,“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解决好”③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03页。。污染防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线,必须全面推进蓝天保卫战,着力推进碧水保卫战,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我们“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重大风险、新的返贫问题和新的污染问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不断巩固“三大攻坚战”的成果。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需要跨越的常规性重大关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过不同的判断,先后提出经济发展处在“三期叠加”“四降一升”与“三大失衡”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但无不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作为重要攻坚任务和有效举措。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把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任务,作为解决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并具体明确了各自任务,也就是“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1、87-88、245页。。

七、实现形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近年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把“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先后强调经济工作中要“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①《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二〇二〇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人民日报》2019年12月7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不仅是我国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而且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由旧的平衡向新的平衡过渡,这必然会出现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通过资源低耗、动力创新、生态绿色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资源持续投入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③2019年中国GDP为99.0865万亿元。,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压力日趋突出,依赖资源高消耗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通过降低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通过资源低耗实现经济增长,就要推动创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同样难以永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严重透支生态环境和寅吃卯粮的发展,不仅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而且会断子孙路,最终走上绝路,所以,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

通过区域协调、结构合理、成果共享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人群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的要求,而且还会不断激化各种矛盾问题,从而使经济难以健康发展。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区域经济发展需在国家空间布局内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既要巩固先发优势,又要弥补短板弱项,实现各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产业经济等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不同所有制经济和不同产业经济等之间发展,既要保持结构合理,又要相互服务、相互支撑,实现共同发展;目前不同人群之间还存在收入差距较大和贫富不均等问题,要在发展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收入调节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享有,而不是由特殊人群专属。

通过增速中高、政策连续、风险可控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避免经济发展陷入长期低迷状态④杜人淮:《中国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增长的风险与防范》,《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又要克服经济发展出现激烈波动,使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经济发展存在一个基数效应,经济总量基数较低时通常可实现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当经济总量基数达到较高水平时,就难以维持较高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甚至实现了年均高达9%的增速,这除了通过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外,很大程度上与我国这一时期经济总量基数较低有关。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与世界第一的美国差距越来越小,不可能再延续过去的高速度增长。增速必须换挡,由高速变为中高速,使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以量的合理增长实现质的稳步提升,这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要保持政策一定的连续性,稳定人们的预期,并根据现实经济状况及时调整政策,“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⑤《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4月26日。,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同时,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如果出现自然、金融或公共卫生等重大风险,能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经济平稳安全有序发展。

八、保障举措: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创建完善制度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于传统的经济高速增长,只有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前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构建客观全面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形成客观反映和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评价评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这几个方面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其中,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是基础环节,绩效体系和政绩考核是中间环节,政策体系则是顶层环节,各环节和各子体系的重点与目标导向各有侧重。其中,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的对象主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数据、红线、形态等,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真实情况的客观反映,为绩效体系和政绩考核提供基础;绩效体系和政绩考核的对象分别是各经济发展主体和各类组织管理者,主要是依据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判断各经济发展主体和各类组织管理者所完成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进度、好坏和作用;政策体系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正向引导和负面约束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了更好地支撑和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的评价评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子系统必须是客观、真实、可靠、正确和科学的。

创建和完善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需要创建和完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为各经济主体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各市场主体活力、动力及创造力。为此,要持续深化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信用法规和标准体系;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统一企业登记业务规范,统一数据标准和平台服务接口,采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进行登记管理;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②参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政府效率,为此,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法治化水平,提高政府治理精细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此,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③参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思路,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坚持灵活有效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和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着力完善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评判标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转变传统的引导经济高速增长或单纯衡量经济增量和增速的评判标准,在思想上跳出和克服过度追求经济增量和增速的思维定式,在经济工作实践指导中摆脱一味追求经济增量和增速的路径依赖,破除和去除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种种壁垒及障碍。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什么指标体系来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什么政策正向引导和负面约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为,采用什么标准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怎样客观统计高质量发展数据,提供什么样的有利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因而,为了充分发挥各经济主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到经济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和取得实效,需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具体地讲,就是要以规范化、多元化为导向,构建和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以全方位、前瞻性为导向,构建和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标准体系;以科学客观、权责统一为导向,构建和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以尊重市场、明确规则为导向,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①参见丁文珺:《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厘清的几个关键问题》,《学习论坛》,2019年第9期。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等为导向,创建和完善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猜你喜欢
高质量体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