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海 飞
提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下的政德建设取得了同向的巨大成就,但毋庸讳言,政德失范现象仍然存在。进入新时代,对改革开放以来政德建设成就进行总结,对建设过程中的失范问题进行揭示并分析其成因,有助于理解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政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及强化:一是突出讲政治,筑牢理想信念,培育新时代政德建设“根本”;二是突出制度规范,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新时代政德建设“新气象”;三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连通新时代政德建设“纽带”;四是突出“德”的标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健新时代政德建设“主体”。
政德,乃为官为政之道德,分为大德、公德、私德三个不同层次。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政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政德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党的建设质量,进而关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的历史进程和党的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站在新时代的关口,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年)政德建设的成就,总结其经验教训,把握其在新时代的强化之艰难与极端重要性,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政德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德建设成就又反过来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文化大革命”十年,受“左”的思想影响,党的政德建设遭受很大的破坏。从重构良好政治生态的角度出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动拨乱反正等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德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全面铺开,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和重新获得人民群众信任的这批老干部与老党员为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另外,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准则的制订,为党政干部职业道德规范提供了依据。
党的十五大从总结“文化大革命”历史经验教训、根治人治思维惯性的迫切需求出发,第一次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命题。改革开放以来,党风、政风不正和腐败问题也在同步产生和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党员干部道德问题堪忧。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使用并正式提出“以德治国”概念。他还强调指出,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无疑是党的政德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内涵。
2006年3月,在参加政协会议委员联组讨论时,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不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①《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30页。等八个方面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涉及政德建设各领域,为党的政德建设不断地注入更多更新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并开始探索国家公务员制度,健全对干部队伍的科学管理。从1979年起,中组部就初步提出干部考核制度的问题。1983年,邓小平又提出,对干部进行考核的内容应当包含德、能、勤、绩四个方面。1988年,中组部陆续出台《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试行)》《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2011年,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这个重要论述,进一步突出了“德”这一要素在干部选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2011年,国家公务员局制定出台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提出加强政德建设新的措施。该文件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对全体公务员开展一次职业道德轮训。几乎同时,中组部发布《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该文件要求突出“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要把德的考核结果贯穿到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监督整个进程中。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政德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制度建设。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克服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需要解决制度问题。与此同时,他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很显然,好的制度是加强政德建设的基本保证。
在加强制度建设和“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2005年4月,备受关注的《公务员法》草案在全国人大会上得以通过。《公务员法》强调对公务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条款规定。2010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正式颁布施行。党员领导干部在行政过程中能否做到清正廉明,能否经受住“廉政体检”,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准则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好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重要保证。
可以说,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特别重视制度建设,出台了《公务员法》等党纪法规,使党的政德建设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这是政德建设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同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针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冲击,邓小平强调,要一手抓改革开放,—手抓惩治腐败。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广东、福建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海外走私活动开始泛滥,一些党员干部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对经济犯罪活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接受贿赂。针对这股风潮,198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作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在党中央的部署下,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迅速在全国展开。从1984年至1988年底,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下发近10个文件,重点遏制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风潮。198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提出要坚决制止高干子女经商等七件事,并提出中央领导同志要带头遵守相关规定。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又批转中纪委提出的《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组织从严执纪,认真查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扎实推进和办好群众最关心的事,并提出“要说到做到”,一件一件地把事情办好。②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3-1294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的观点。
应该说,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党风廉政问题,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是贯穿改革开放全程的,是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所费心和认真抓好的工作重点,也为新时期党的政德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内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随之而来,新事物、新问题也层出不穷。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茂名高州市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同年5月14日,他明确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③参见《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页。“三个代表”要求在现实工作中如果贯彻得好的话,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政德。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2008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并且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①《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强调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时政文献辑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在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行政职能和工作方法都应当转变,各地开始组建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大厅),行政服务中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应当说,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提高政德水准的必然要求。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政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德建设存在一些失范之处,并对党的形象和执政之基产生了一定影响。
1.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较为普遍地存在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为官僚主义画过像:“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等等。正如邓小平所描述的,在改革开放的一段时期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干部喜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了追求私利,一些干部官商利益勾结,盲目上马项目,搞“豆腐渣”工程,等等。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劳民伤财,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是政德失范的一种常见表现。
2.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
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内,政府的公信力一度呈下降趋势,是政德失范的另一种表现。相比较而言,从中央到地方公信力又呈逐级递减的趋势③参见吴光芸、高丹、和瑞云:《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10期。,即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最高,越到基层政府公信力越低。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原因很多,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疫苗事件、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被老百姓称之为“新三座大山”的住房、教育、医疗问题,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人民群众逐渐丧失对政府的信任,甚至产生“习惯性怀疑”。
3.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无疑是政德失范一种突出的表现。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各级干部贪腐现象也时有发生。有学者依据对最高检1980—2013年正式公布的腐败案件进行汇总统计进行了数据分析,指出了腐败案件高峰期:1986年、1989年、1993—1997年、2002年。④参见曹冬英:《改革开放40年中国廉洁政治生态的演变与优化——基于腐败案件数量的统计与分析》,《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在此期间,案件数量、涉案金额都触目惊心,此外,裸官和贪官卷款外逃的现象较为严重。
4.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受市场经济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放弃自身修养。有的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把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完全抛在一边;有的干部把商品交换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当中;有的领导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理想信念动摇的外在表现就是道德水平低下,比如,有的官员明码标价、买官卖官现象严重,权钱交易泛滥;有的领导干部傍大款、傍黑势力,胡作非为,作威作福;有的领导干部不能管理好家人,纵容自己的亲人孩子高调行事,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政德失范的表现。
5.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
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内,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一定程度地存在。在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存在不和谐的起因过去主要是征收农业税、偏紧的计划生育政策所致(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后有所缓解)。在城市,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则主要是强拆、野蛮执法或执法不公等因素。处理事情不公正、拆迁安置不合理,往往会导致一些矛盾纠纷,进而引起群众的不满,上访、围堵地方政府机关的情况时有发生。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是政德失范的又一种表现。
1.客观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除了西方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侵蚀外,“苍蝇”“蚊子”也都飞了进来,影响到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致使一些人思想变质、生活腐化。与此同时,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党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四大考验”带来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的增加。
2.主观因素
政德失范现象存在,有其客观原因,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主观原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基于客观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很好地设立自己思想上的“防火墙”,一些领导干部忘记初心、使命,在资产阶级思想面前迷失自我,在糖衣炮弹面前失守了,过不了权力观、金钱关、美色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党员干部的政德失范现象一般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最终达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3.制度因素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整个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可众所周知,制度是在不完善中完善、不成熟中成熟的。由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势必会遇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往往会出现制度规范跟不上的情况,如法制建设、道德规范建设的步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此外,受长期“人治”思维的惯性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不能很好地遵守党纪法规,当自己身边的人出现与制度法规相违背情况的时候,往往会网开一面,导致“破窗效应”的发生。
政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久久为功,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政德建设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增强执政之基、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目标,多方施策,集中用力,进一步强化政德建设,促进党员干部真正做到“立大德”“守公德”“讲私德”。
理想信念等属于“大德”之范畴,是领导干部能否勤政务实、廉洁自律的基础。新时代,强化政德建设首先是要解决理想信念、政治规矩、大局意识等问题,从而培育好政德建设“根本”。
1.强调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
讲政治,守规矩是干部“立大德”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的场合多次谈到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了五个方面具体要求,而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则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通报的一些领导干部包括高级领导干部来看,都存在宗旨意识淡忘、不守政治规矩的情况。有些地方塌方式腐败的产生,主要也是基于当地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遭到严重破坏而致整个政治生态恶化。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2.提出理想信念高于天,是精神之钙
如前所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是政德失范的一大表现,新时代,要进一步强化政德建设,必须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这一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不少党员干部就是因为缺乏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导致精神上缺“钙”,患上程度不同的“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有的“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4页。只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能经受住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和腐蚀,就能在困难和逆境时站稳脚跟,永葆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
3.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分两批在全党上下开展主题教育。在江西于都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题教育就是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②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微镜头》,《人民日报》2019年5月23日。党的性质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同时党执政的基础也来自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历史、实践表明,我们党越是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越是能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人民群众就越是拥护我们党。应当说,开展主题教育,其目的就在“纯洁”执政者的初心,激励党员干部的使命意识,进而规范约束执政者的行为,鼓舞党员干部不断为人民服务和为党的事业做贡献的斗志,这就为新时代强化政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颁布了八项规定,从政治局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开展反腐败工作,抓了一批大案要案,办成了过去想办没办成的大事。加强制度法规建设,推进“放管服”等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美誉度,新时代政德建设呈现“新气象”。
1.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加强政德建设,首先需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积极开展整治“四风”工作。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围绕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带头开展作风建设。八项规定颁布后,细化八项规定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5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严禁收受他人馈赠购物卡;严禁违规收受微信“红包”等,党中央都狠抓落实。党的十九大召开不久,中央政治局又出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反映了党中央进一步落实八项规定的决心和信心。颁布实施八项规定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去约束党员干部的公务行为,这无疑是政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
2.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
腐败是政德建设最大的威胁,为此必须全力开展反腐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面反腐成就有目共睹,其成效与震慑作用非常明显。《十八届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九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218.6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267.4万件,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①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31-32页。针对过去存在的“裸官”现象,党中央也出台了规定并进行清理整顿。针对腐败官员“外逃”情况,则启动了“猎狐”行动。以上数据和事实表明,全力反腐已经越来越成为常态化工作。党的十九大后,从中央的一系列部署来看,反腐败的步伐没有停歇,而不断向前推进。
3.加强制度法规建设
加强制度法规建设,是搞好政党治理、社会治理和加强政德建设的基础,政德建设成效需要制度法规的完善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制度法规的立、废、改工作。在做好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党中央及各部门加大了打造约束权力的制度“笼子”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制定和修订的制度法规超过了100部。2018年2月印发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要研究制定党的思想道德等方面准则。这对推动政德建设来说,无疑是一项“重磅”举措。
4.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②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31-32页。。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力度,包括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政务公开、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依法行政,等等。2016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从而使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其目的在于建设一个真正务实清廉、为民服务、高效公允、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而为营造新时代政德建设“新气象”提供可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和谐,是政德建设的检验标尺。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强化党的政德建设,必须连通好人民群众这一“纽带”。
1.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
倡导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和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特别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无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最突出的表现。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时又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①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人民日报》2019年7月17日。应该说,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就能很好地规范约束自己,从而产生符合政德标准的执政行为。
2.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推进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彻查和整顿长期以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四风”问题,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进一步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从而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很显然,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是加强政德建设的必要举措,是连通好人民群众这一“纽带”的重要路径。
3.树立为政模范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考察,他号召全党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那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不懈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②参见《焦裕禄:共产党人见贤思齐的榜样》,《解放军报》2014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种场合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杨善洲、谷文昌、任长霞、项俊波等一大批焦裕禄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为榜样。可以说,树立政德建设的“标兵”,是强化党的政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4.加强家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多次强调家风建设。2016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③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月12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均有条款涉及家风建设。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重庆代表团会议时再次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很明显,加强家风建设,是以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为出发点的,对于加强新时代党的政德建设具有明显意义和价值。
政德建设得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修为、能力素养、行政水平是关键。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干部队伍“德”的标准,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从而为新时代党的政德建设提供了“主体”的保证。
1.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选人用人原则,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映了人才培养成才的规律。2014年和2018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规定为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这一原则,并明确提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不重用,都应当把德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等原则,“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1页。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②参见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前线》,2019年第2期。很显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就是为了保证打造一支符合政德标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出来,从而为政德建设提供重要的“主体”保证。
2.重视对干部德的内容的考核
2016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提出,对干部要“全面考察”,改变过去重政绩轻政德、重能力轻品行的倾向,强调对干部“德”的考核,把品德端正的干部真正地任用起来,将品行低劣的干部真正地淘汰出去。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③杨凯:《千秋基业 人才为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5日。,就是从选拔具有良好政德素质的干部的视角,对各级组织部门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从而树立“有德者居之”的鲜明用人导向。
3.切实解决“为官不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现象变得突出,可以说是对政德建设又一个较大的威胁。针对这些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时指出,做人做官都得有一些精神风骨,“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8页。。针对为官不为的问题,2016年6月28日,党中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规定,对于各级领导干部一些不担当、不作为的情况要进行问责。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把严格管理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和“三个区分开来”观点和要求,将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性质进行区分,切实为敢担当、能干事的干部担当,解决其后顾之忧。为进一步切实解决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从七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解决“为官不为”问题进一步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