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探析

2020-03-11 23:44昌灏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文明工业

昌灏

(1.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工业文明”作为一个历史哲学和社会学范畴,是用来概括比“工业革命”“工业化”“现代化”这些概念更为广泛持久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中的一个长期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亦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身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不可能对工业文明视而不见,况且在他的许多著述中可以找到不少与之相关的术语和论述,但是由于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形态,因而长期以来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正因为如此,笔者试图在工业文明的理论视阈下,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一种探索性地解读,挖掘和梳理有关文本中的工业文明思想,把握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基本框架与脉络,揭示其应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研究的价值问题

工业文明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社会历史进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不是任何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社会历史进程都能作为一种特定的思想或理论研究对象而存在,抑或说,不是任何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社会历史进程都能成为一种思想或理论学说的称谓。笔者认为,首先,工业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特定的理论研究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文明是世界各国都大体要经历的社会过程,与当代世界现代化进程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次,工业文明使历史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变,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遍性问题,仍是世界各国正在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本身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由此,笔者认为,对工业文明的研究势必会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学说。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很少有学者把工业文明作为一种特定的理论研究对象,而大都是将其作为经验性研究对象来看待,因此,也就很难意识到工业文明理论的价值问题。

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上看,马克思的思想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工业文明时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研究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将有助于从动态上正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从而也有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整个理论学说及其发展的科学基础。然而,由于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很难找到“工业文明”的词眼,且在其整个学说体系中不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因而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未能引起学者们足够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没有对工业文明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40年,正是世界上先进国家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马克思是不可能对工业文明视而不见的。况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以及《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与此相关的术语,如“工业革命”“大工业”“工业国”“工业制度”“工业体系”“工业方式”“工业社会”等,尤其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章节里,可见大量有关工业文明问题的论述。由此,笔者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工业文明思想,在工业文明的维度下探视、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可以拓展的理论视阈。

从当代现实来看,“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范畴,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成果也是不容怀疑和否定的”[1]。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取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理解实际上存在着概念上的误区,是一种有待纠正的观念。首先,生态文明虽然是在反思工业文明的弊端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但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属于不同的层次、序列和类型。从文明形态的角度上讲,工业文明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智能文明都属于文明形态范畴,具体表征的是技术的社会形态;而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理念,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属于同类型的范畴,且缺乏其产业形态上的技术基础和独立的物质变换基础。所以,从现实层面来讲,工业文明所开创的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发展进程,在我们这个时代乃至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仍将持续下去。对于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已经成为第一大工业国,正面临着“绿色工业革命”强势来袭,产业升级换代、工业化和新能源深度融合等多方面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中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对于我国当前构建环境与经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核心主线

将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作为一种特定的理论来研究,不同于历史学的经验性研究;其关注的是工业文明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意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现实斗争的需要,决定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在把握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着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和工业文明与人及社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要想较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脉络及理论轮廓,必须抓住其中的核心主线。这一核心主线既是对这一理论学说研究范围的逻辑规定,又是这一理论学说的逻辑支点和得以展开的中心线索。笔者认为,要把握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中的核心主线,可以从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所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这两个维度去考究。

(一)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首先,就理论渊源而言,19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的工业文明思想和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工业文明思想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中,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罗伯特·欧文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采用技术发展引起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重要标志就是新机器极大提高了英国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欧文也敏锐地意识到:“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并未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享受。机器本来是财富的源泉,反而成了贫穷的根源。”[2]“机器排挤人”,机器的普遍采用使得大批工人被排挤出生产过程,降低了在业工人的工资。欧文由此感叹:“世界上充满了财富但到处都是苦难深重。”[3]由此可见,欧文分析和揭示了大机器与大机器使用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法国继英国之后走上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道路。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危机、两极分化也日益严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对此论道,“现代社会真正是黑白颠倒的世界的写照”[4]。作为社会多数人利益主体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手工业者的有益劳动只得到社会很少的报酬,数量庞大的赤贫者得不到温饱,他们所失去的生活资料被用于增加富人的多余财产。圣西门认为,在“过渡阶段”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多数人利益与社会少数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已达到了顶点,该是彻底解决的时候了,现代社会必然要向能代表社会多数人利益的新社会过渡。圣西门的上述思想虽然没有欧文深刻,但他抓住了社会多数人与社会少数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一重要环节。傅立叶则着重分析了大工业生产与生产的分散性之间的冲突。傅立叶所说的生产的分散性实际上是指不同私人所有的工业生产企业。工业生产的分散性使生产者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搏杀”,进而导致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使经济危机出现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整个社会的混乱正是由此引起,从而使大工业生产本身也因此遭到破坏。

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对于工业文明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以及威廉·罗雪尔和威廉·西尼尔的著述中。在此,鉴于篇幅所限,仅以李斯特为例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最早对工业进步与人和社会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论述。一方面,他认为,工业进步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就工业进步对人本身发展的影响而言,李斯特认为,相比农业而言,工业发展对于全面提升人的智力和能力方面的作用要大得多。另一方面,李斯特也清楚地看到了人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对工业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他明确地指出:“人类与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力量以达到预定的目标,那个力所能及的范围也就越加扩大。”[5]即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他们驾驭自然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将越来越强。就工业进步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而言,他指出:“科学与工业结合以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这种力量在新的社会状态下代替了古代奴隶劳动,它对于大众的生活状态,对于未开化国家的文化,对于人口向无人迹地区的移植以及对于原始文化国家的力量,无可避免地发生着莫大影响——这就是机械力量。”[6]综上可见,19世纪上半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是围绕工业文明与人和社会发展间关系展开对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社会问题的探讨,这为马克思创立其工业文明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经验。

(二)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现实指向

就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来看,马克思对工业文明的研究广泛涉及工业文明与社会发展阶段、工业文明与人的发展与解放、工业文明与科技生产力、工业文明与社会冲突等众多领域的问题。

工业文明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及其同时代许多学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所要考究的就是工业文明所造就的机器大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厂制度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大生产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工厂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双重的:其一,使人极度片面的发展;其二,孕育和创造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方面,机器大生产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工厂制度“使人进一步分割”;但另一方面,“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7]。除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发展,实现了“人们的世界历史性”存在,而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可见,马克思对工业文明与人和社会发展间相互作用的认识是深刻的、全面的,其见地远远超过了与其同时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基于对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理论来源和问题视阈的深入分析与整体把握,笔者认为,可将工业文明与人和社会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向视作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中的逻辑主线或基本问题。马克思正是围绕这一核心主线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经济学、社会学及哲学的综合性思考,才有了其工业文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中,虽然其各个构成部分并非都是对“核心问题”的直接论述,但却都是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历史发展观基础

从工业文明理论的逻辑构成来看,无论何种形态的工业文明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发展观基础。马克思的工业文明理论必然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基础之上的。因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基础,便成为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其工业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逻辑环节。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历史发展观基础集中地表现在其社会发展图式上,而这实际上就是要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图式说,即“五阶段”论与“三阶段”这两条相互联系的逻辑主线。

(一)就马克思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8]五阶段划分而言

首先,在马克思那里,关于“社会形态”的历史分期学说是他的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够称得上“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只有以生产方式为划分标准的“五阶段”论,其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划分形式都不具有这种地位。其次,“五阶段”划分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逻辑视角。没有“五阶段”划分,就不可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因为,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再者,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观根据也正是“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即“五阶段”论。忽略“五阶段”论的重要地位,必然会导致在逻辑上遮蔽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五阶段”划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学说的主旨,即人和社会的彻底解放。因此,作为贯穿于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各个组成的工业文明思想,其历史发展观基础必然是以关于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即“五阶段”的划分作为其基本内容之一,唯有如此,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才能显示出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方法论功能。

(二)就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依赖性(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商品经济社会)—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品经济社会)”[9]三阶段划分而言

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中,“三阶段”划分虽然不是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划分,但它却和“五阶段”论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图式的核心内容,由此必然成为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逻辑视角之一。除此,马克思一生所倾注精力最多的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三阶段”的重视程度。因为,从动态上考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逻辑上就必然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三阶段”问题。因此,离开“三阶段”论,就不可能把握工业文明与人和社会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进趋向。

“五阶段”论与“三阶段”论是两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发展序列。在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历史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三阶段”,也不存在单一的“五阶段”,两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可以用其中一方去取代另一方。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历史观基础是以“三阶段”论和“五阶段”论及其相互间内在逻辑联系为主体。

四、理解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三个理论维度

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涉及的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繁多,为了能够较为科学地探视与把握其思想的基本轮廓和主要观点,就必须在某些特定的理论视阈下予以考察,否则,难以厘清头绪,甚至走弯路。对此,笔者认为,考究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有三个基本的理论维度:其一,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是其整个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其中的主线;其二,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其三,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

笔者之所以将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视作贯穿其整个学说体系中的一条主线,主要理由在于:工业革命是作为制度的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范围内最终确立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工业文明的发展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建构,都是以对工业文明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为其逻辑基础。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能把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及其发展“浓缩”到工业文明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去,但离开了对其工业文明思想的考察,就难以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整个思想学说及其发展的现实基础。

工业文明与人和社会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发展趋向,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核心基本问题。正是在科学地解决这一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形成了它所特有的社会批判功能。在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中,“工业文明”绝不仅仅是历史学意义上的工业文明,或者说,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绝不拘泥于工业文明本身,还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批判。这种科学批判是以他对工业文明与人和社会解放间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趋势的正确、全面的把握为基础的,因而是历史的、辩证的。马克思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批判主要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人与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及对人和社会在未来发展的科学预见,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体现了一种科学的主体批判精神,使得马克思与同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又不同于现代把“批判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的法兰克福学派。

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崭新阶段,是一个包含着工业化、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虽然是在工业文明兴起和展开过程中创立的,但其对这一社会发展过程的起源、内在矛盾及其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揭示,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是从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对上述社会发展过程的起源、内在矛盾及其规律和趋势进行科学考察的,即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具体运行机制的转变,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层面是社会形态的演变。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所出现的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选择,标志着人类试图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所造成的工业文明社会的历史局限性,追求一种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的进步倾向。马克思关于“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地发展”[10]的论断,实际上就是对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的内涵的科学揭示。从社会形态的角度上看,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因此,人类的社会主义实践,实际上就是对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的追求。

五、结语

自马克思的那个时代以来,虽然人类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工业文明与当代工业社会发展及各国现代化进程仍有着直接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作为当代世界各国都要经历的社会历史过程,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是具有国际普遍性的问题,而且也是当代社会正在致力解决但又尚未完全解决的重要问题。马克思的工业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它以科学的主体批判精神和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深入、全面地探究了工业文明与社会发展阶段、工业文明与世界现代化、工业文明与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工业文明与科技和生产力及其发展趋势、工业文明与社会冲突、工业文明的历史代价、工业文明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工业文明与未来社会等众多现实问题,其中许多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时代仍具有理论指导与方法论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文明工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请文明演绎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说文明
工业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