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果 瞿 伟
(中共清镇市委党校,贵州 贵阳 551400)
贵州职教城入驻清镇市,是清镇市区别于贵州其他县(市、区)最显著的特征,是清镇市着力打造“城产教景”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先决条件。经过10多年的持续建设,贵州职教城已入驻职业院校19 所,有14 所全部建成并实现招生办学,在校师生12 万人,开设专业300 余个。作为全省“一体两翼多节点”的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布局主体,与“花溪大学城”形成了推动贵州教育发展的“两翼”。2015年6月17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贵州(清镇)职教城视察指导,并对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职教城规划建设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同志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镇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把奋力打造“城产教景”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写进了清镇市委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本文根据清镇市“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机遇,对未来“城产教景”融合发展思路提出建议。
10 多年来,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联建共促下,贵州(清镇)职教城基本建成,清镇市“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业已形成。清镇市自身的发展优势与职教城入驻清镇所聚集的发展优势汇聚叠加,融合发展的理念不断跃升,促成“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内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按照全力把清镇市打造成为“城产教景”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把贵州(清镇)职教城建成“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清镇市“城产教景”融合发展在建设空间布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由云站路、观清路、职教路、龙凤大道、廻龙大道、鲤鱼西路、龙井路、龙凤北路等道路构成的“四横四纵”交通路网建成通车。供水、供电、供气管网建成,通讯达到全域覆盖。在有线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覆盖职教城全域的大数据光纤建设正稳步推进。“污水管网”环境保护同步跟进。已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1 个、分散式污水处理厂6 个;启动建设污水处理厂1 个、分散式污水处理厂3 个;完成50 余处低压电力线路迁改及110KV 鲤鱼变电站建设。
2.公共服务配套充分
清镇市设立时光社区、乡愁社区服务中心,强化时光校区和乡愁校区的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管理、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基础教育有序推进,时光校区中学(北大培文学校)、实验一小、乡愁校区小学(清镇市第三小学)、百花幼儿园(清镇市机关幼儿园)等配套项目建成并实现办学。公共实训中心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基本建成,成果会展区和大数据实训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3.产业项目配套跟进
清镇市引进贵州大数据孵化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语音云呼叫产业园、视谷中国等大数据产业落户职教城。时光贵州、乡愁贵州、四季贵州、恐龙小镇等一批生态康养、文化旅游项目环绕职教城。创业咖啡、创客学院、苗圃园、孵化器、加速器、创客街、创业街等“双创”产业在院校内和周边集聚。电商产业园、云梦小镇、吾悦广场、物流园区等一批服务产业项目遍布职教城,“东店西厂”实体经济产业格局基本建成,这些都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互动支持。
4.生态景观布局合理
职教城依山势而建,星罗棋布伴水而居,形成了“一校一景”“一区域一特色”的建筑风格。在职教城区域,清镇市结合红枫湖、燕尾水库、老马河等水体打造生态、环保、低碳的休闲养生度假空间,形成了时光贵州、乡愁贵州、四季贵州等一批旅游休闲综合体,精心打造出一座城市建筑与自然山水共生,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相融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新城。
近年来,清镇市着力打造千亿级生态循环铝产业“实体强市”新平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开放兴市”新平台,贵州(清镇)职教城“人才旺市”新平台,并高标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019年,清镇市首次获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县(市、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等荣誉,再次上榜“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城市的公共服务,产业的空间预留,院校的人才科技,生态的绿色宜居,富集的资源能源等优势在这一区域聚合,为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1.区位和交通优势
清镇市位于黔中经济区中心,连接贵阳主城区和贵安新区。清镇职教城位于清镇市内,沿老马河两岸布局为时光校区和乡愁校区,距离贵阳老城区23 公里,距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30 公里,与贵阳市行政中心所在地观山湖区毗邻,仅7 分钟车程。清镇市交通便利,近年来在连接贵阳市、贵安新区、周边市县的道路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沪昆高速、厦蓉高速、贵黔高速、贵阳环城高速、贵黄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百马大道、金马大道、金清干道、清站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成贵高铁、沪昆高铁、清织铁路、清黔铁路等横穿清镇并设立相应站点。新一轮贵阳交通规划,提出加快观山湖区至清镇市的BRT 快速交通和地铁5 号线建设,这将更加优化清镇市的交通网络。
2.人才和技术优势
职教城入驻清镇加快了清镇城镇化进程,增加了城市人口基数,优化了城市人口结构。截至目前,职教城有5000 余名教师,其中研究生和副高职称近2000 人,比例达到30%以上,还有为数不少的国家“万人计划”人才、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职教城目前有12 万余名在校学生,其中外籍学生182 人,每年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约4 万人,年技能培训人数2 万余人次。目前已进行办学招生的14 所院校,专业开设300 余个,覆盖一、二、三产业各个行业。很多技术都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水平。比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机械控制技术四个专业为国家高职高专示范专业;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建筑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拥有建筑工程、BIM 技术、装配式建筑三个省级共享开放实训基地;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食品工程类高职院校,其院长吴天祥教授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 项;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水利工程类、电力工程类等四大专业群,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化办学,等等。
3.资金和政策优势
为了实现教育扶贫和中国制造2025 的各项目标,承担技术创新和技术人员培养的各个职业院校得到国家和贵州省的各类资金扶持。国家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项补助资金、高职院校的收费以及技能人才的培养鉴定费用,都将随着院校招生培训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些资金将为院校各类设施设备的建设、实训中心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入、技术创新成果的涌现提供较为充足的保障。而职教城每所职业院校都由省政府职能厅局主管并提供支持,比如: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隶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旅游学校隶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隶属省商务厅,等等。在清镇市做好入驻职业院校的各项工作和推动“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同时,也能加强与省级各厅局的联系与沟通,为城市发展争取更多政策和各类支持。
4.资源和气候优势
清镇市具有丰富优质的资源能源,水域面积96平方公里,蓄水量累计达28.5 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16 万方;作为贵州省重要的电力基地,市内有塘寨、红枫、东风三大电厂,拥有变电站20 余座;清镇市是我国南方铝土矿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不仅如此,清镇市具有良好的自然和气候优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3 摄氏度;海拔1200 米,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7300 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宜居之地,是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随着入驻贵州(清镇)职教城的大部分职业院校招生办学,清镇市“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理念在发展内涵、方式和意愿等方面悄然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还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
1. 内涵从“建设空间布局”到“经济增长方式”
清镇市委市政府把“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职教城‘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示范区,高规格打造贵州(清镇)职教城‘人才旺市’新平台,为全市乃至全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新格局”作为其发展目标任务。由此可见,“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内涵已经从建设时期的空间布局理念(实现城市社区、职教校区、产业厂区、生态景区的交织分布)发展为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清镇市政府、职业院校、入驻企业的深度协作融合,并与清镇良好的生态景观互动,充分释放职教城的各种资源红利,使其成为清镇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2. 方式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协作机制构建”
2019年清镇市邀请原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区金融办副主任徐松亮同志到清镇详细介绍上海市“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经验。同年,出台《贵州(清镇)职教城政、校、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目前贵州(清镇)职教城管理委员会的职能职责正在进一步研究调整。2019年12月,由四季贵州研学旅行中心、贵州玩转四季旅行社有限公司承办的“市长当导游,带你走进清镇研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清镇市气象局、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拉开帷幕,这标志着清镇市正通过市场主体整合利用职教优质场馆资源发展游学经济,推动城校互动,校企合作,教景融合发展。由此可见,清镇市正在从单纯的服务职业院校的建设和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向建立健全“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各种沟通协作机制努力。
3. 意愿从“政府单向设定”到“三方共同诉求”
在2015年首次提出“城产教景”深度融合发展理念时,入驻职教城的大部分职业院校处于建设、招生办学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理念还是政府单方面的意愿。随着院校招生办学逐步进入正轨,培训规模逐步扩大,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企业创新发展、城市特色发展和社会协同发展的需要,目前“城产教景”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政、校、企三方的共同诉求。“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各种主体正在频繁进行互动。清镇市各级各类党组织通过“读书会”“共治共建”“支部联建”“主题党日”等方式搭建起与职业院校党组织的联系。清镇市域内部分乡镇、村已建立20 余个职教城农副产品“保供基地”,职教城为清镇市开展农业技能技术培训8790 人次,职教学生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已成常态。市内中小企业正在与职业院校对接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也在积极引进企业落户校区、市区。
在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背景下,国家和贵州省都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同时,各地在推进职教改革和城教互动产教融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也为清镇市“城产教景”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中国制造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 号),确立了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文件要求“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1]。这些改革措施都对入驻职教城各职业院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职业院校通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实现创新发展赢得了机遇。
2.贵州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2019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贵州省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速居全国第1”,“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8.6%;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1%,旅游业持续“井喷”,新经济、绿色经济、民营经济占比分别达到19%、40%和55%,新旧动能转换加快”,“1688 户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进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1100 多家”,“引进世界500 强企业21 家”,“建成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2019年贵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77.7 万人”[2]。以上数据都显示贵州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在逐步提高,以黔货出山为着力点的农村产业革命正在发挥作用,以“双千工程”、装备制造、能源产业、烟酒产业等为重点的工业实体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以山地旅游业态,温泉康养、森林康养旅游产品为特色的服务业和商贸业正在快速发展。
国家和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为职教城入驻职业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清镇市依托职教城的人才、技术优势吸引更多优势企业入驻赢得了更多的机遇。
1.国家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等[4]。根据“职教20 条”,职业院校必须要在“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院校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管理服务,需要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和“双师型”人才;企业在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院校为其培育优秀的技术人才,转化技术研发成果;政府需要院校和企业加强合作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愿意搭建起各种服务平台:无论是院校、企业都希望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营商环境良好的城市中发展壮大。这些为清镇市“城产教景”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2.贵州省高度重视清镇职教城示范发展
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清镇职教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府发〔2016〕12 号),对清镇职教城在完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教互动、产教融合、入驻院校发展、深化职教改革、对外交流开放等方面都给予支持。近日,省教育厅拟定了《贵州清镇职教城综合改革质效双升实施方案(2020-2025)》,着力推进贵州(清镇)职教城发展。该方案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州特色”的理念和“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的规划定位,着力把清镇职教城建设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实验区和示范区,着力以清镇职教城为主体,助推贵阳市申报产学研用一体化产教融合型城市,着力将入驻各职业院校实训资源融合应用,建设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着力围绕“城产教景”深度融合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入驻体验,打造宜学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职教城。
国家和贵州省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必将推动清镇市协调各方,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深入协作、融合创新各类机制,构建务实管用的互动平台,推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更好地促进清镇市经济社会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城产教景”如何融合发展的问题上,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借鉴。
1.天津海河经验
天津是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和唯一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市内共有高等职业院校28 所,中等职业学校97 所。天津市主要依托行业办学,积极搭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海河教育园区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大平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适应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道路[5]。天津市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政府统筹、行业主办、教育管理、企业参与的职业办学体制,坚持健全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完善产教合作委员会职能,推进多样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职业院校股份制改革试验,很多行业企业把技术创新中心直接建在了职业院校。天津市一律推行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高就业率,通过举办全国技能大赛,建设管理先进、功能完善的公共实训中心,汇聚优秀学生同台竞技,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现场招揽人才。
2.重庆永川经验
重庆职教基地建设进程中,永川区政府把职业院校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实行政府统筹,共建共用。重庆市建立产业和职业教育互动机制,把城市发展、工业园区、产学研训、城乡统筹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了8 个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组建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举办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对话活动,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密切匹配、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探索出了“城校互动”“园校互动”“产教互动”“城乡互动”的“四个互动”及“九个融合”的办学模式,即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和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由此,城市、企业和职校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
3.上海杨浦经验
上海杨浦区在进行知识创新区建设过程中,与辖区内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推进自主创新的框架协议,通过杨浦区与区域内高校之间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沟通咨询机制、人才交流机制、教育合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联动发展[6]。杨浦区以大学与科技园区为主体,建立健全加快形成产学研共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发展科技园区;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专利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由此实现了城、产、教的深度融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知识外溢性经济,实现了“人才旺市”“科技强市”。
当前,在“城产教景”融合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对职教城的定位和融合发展的理解不一致,缺乏推动融合发展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职业院校与城市情感互动、事业互动和生活互动不足,驻地企业与职业院校缺乏合作,职教城各类资源使用率偏低等问题。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城产教景”融合发展是清镇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式,这项事业的倡导者是清镇市委市政府,尽管“城产教景”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院校都是推动主体,但清镇市政府处于核心主导地位,需发挥引领性、关键性、基础性、纽带性作用。
1. 健全完善政校长效会商交流机制
一是建立政校密切联系机制。在建立《贵州(清镇)职教城政、校、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一对一联系职业院校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帮助职业院校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协商“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具体载体、融合机制和推进办法。
二是建立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建立政校干部互挂交流工作机制,将院校中优秀的中青年干部选派到清镇相关部门、国有企业、乡镇(社区)、村居挂职交流,清镇也可选派优秀干部到院校进行挂职交流。通过干部互动,造就一批“既懂政府运行、企业发展又懂院校需要”的干部队伍。
三是举办清镇融合发展论坛。清镇市产业未来发展需要政府引导、驻地企业实施、院校专家指导。定期举办“清镇‘城产教景’融合发展论坛”,既可识别能推动清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又可进一步了解职业院校、入驻企业和清镇的特色优势,从而催生强强协作、优势互补,实现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的连接,关键是可进一步明晰清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做好顶层设计,找到具体载体,形成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
四是构建党建互动联系机制。推进清镇市“大党委”工作机制,通过“机关单位党组织+院校党组织+企业党组织”的模式,加强同高职院校党建与企业党建的合作,为“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各类主体提供组织保障。鼓励市内各类组织通过支部联建、主题党日、帮村扶贫等方式开展交流互动,增进了解,建立互信,共谋发展。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党员师生到居住社区参与活动的协作机制,引导师生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
2. 打造“城教”融合发展共有空间
“城教”融合发展需要打造共有的空间来举办各项活动,承接各类服务,增进彼此联系。
一是建立贵州技术人才交流中心。贵州(清镇)职教城聚集了全省优质的职教资源,是贵州职业教育的创新区、示范区、引领区,具备区位、交通、产业、气候等优势。建议促成贵州省人才交流中心在清镇建立“贵州职业技术人才交流中心”,使清镇成为贵州职业技术人才的集散地,形成全省职教人才到清镇找工作,清镇向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优秀的职教人才的空间条件和政策保障。
二是协助建强职教城公共实训中心。职教城公共实训中心是省教育厅为集约资源打造的高端实训基地,是校级实训中心的管理平台和劳动技能的培训中心。积极协助建强职教城公共实训中心,将其打造成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固定举办地”,积极创办一批“大国工匠”工作室,加快打造“匠天下”特色小镇,推动高技能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在清镇聚集、碰撞、结合,促进技术成果落地、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协办各类技能交流国际平台。依托清镇市和职教城的各类优势资源,吸收储备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学生,通过协办“中国—东盟教育周”、数博会、酒博会以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吸引一批具备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端人才留在清镇,全力打造“国际性人才交流集聚中心”。
3. 细化优化各类公共服务
政府要更加细化和优化各类公共服务,方能让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全力以赴培养技能人才,开展校企合作,促成技术成果转化。
一是升级职教城管委会职能职责。“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内涵从“建设空间布局”到“经济增长方式”迈进,方式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协作机制构建”,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厘清职教城管委会的职能职责。建议在保持职教城管委会除建设协调的职能以外,合理确定其协调市直部门开展城市服务的职能和承接清镇市推动“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的事务范围。
二是延伸市直部门管理范围。市直部门按照管理职能把服务半径直接延伸到职教城。采取“城市建设到哪里,部门的职能和服务就跟踪到哪里”的模式,实现市直部门管理服务与职业院校直接对接,优化公交线路、织密沿线路灯、加大治安管理、调解群众纠纷,延伸城市管理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加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安全保障,是职业院校教师把清镇作为生活栖息地的关键要素,也是释放职教教师消费能级的前提。目前清镇的生态资源和安全保障供给比较充分,但优质的教育(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和医疗服务资源还不充分,需要创新模式加速推进。
4. 建立完善各类政策供给
人才是第一资源,应当树立“大人才”观,把职业院校和驻地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清镇市高技能人才”来对待,帮助职业院校和驻地企业引进、培养、留住人才。
一是出台清镇职教城人才专项政策。协商建立覆盖清镇市辖区内职业院校和入驻企业的人才数据库和急需人才需求库。将“研究清镇职教城人才专项政策”列为“城产教景”联席会议的首要议题,听取职业院校和入驻企业在人才政策方面的迫切需要,共同商定具体实施办法,在医疗、教育、住房、户口、补助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帮助职业院校引进急需人才,帮助驻地企业引进能推动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创业团队。
二是出台激励教师创业的薪酬政策。提请省教育厅商定“职教20 条”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的具体办法,鼓励职业院校高技能专家按照管理和技术供给取得合法收入,切实实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院校引进尖端、急需人才的难题,从而推动“校企合作”从单纯的学生培养方式向“产教融合”共建实体企业迈进。
三是出台产业孵化专项资金扶持政策。配套出台重点扶持产业孵化专项资金政策,支持企业和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发高科技产品,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符合清镇市产业发展定位的教师科技成果和学生技能大赛成果就地转化。同时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专利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覆盖全省职业院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平台,为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询、技术转移等服务,为高职院校和入驻企业研发高科技产品,加快师生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城产教景”融合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融合和事业的融合,需要情感融合做支撑,应当培育开放包容、创新融合的城市精神,增强归属感。
1. 构建人才关怀荣誉机制
全面统计清镇职教城职业院校的行业领军人物、省管专家、省级名师等和驻地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并纳入“清镇高端人才库”。给予职教城各院校一定的清镇市“两代表一委员”的比例,遴选聘请相关人才作为“清镇市经济社会发展顾问”、政府部门顾问,采取制作“高技能人才风采”展厅等方式,对高端人才给予政治地位和人文关怀。通过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增强职教城师生的地域归属感和认同感。
2. 加大清镇城市精准宣介力度
要用招商引资的力度来做好面向职教城人才的招才引智工作。通过融媒体等方式向职教城广大师生和校企合作单位精准推荐清镇,提高“清镇发布”“微观清镇”等微信公众号对院校师生覆盖率,让他们了解清镇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人文精神、自然风貌、产业发展等特色优势,在了解清镇的同时爱上清镇,愿意居住在清镇、发展在清镇。
3. 搭建各类情感融合活动平台
采取清镇主办、院校承办的方式,以升级思维、催生创意、文化共建为内容,策划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互通各类讲座、培训、沙龙信息,鼓励职教城师生为清镇整体城市形象、文化产品等提交设计方案,联合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创业训练。通过各种活动平台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合作,推动校地文化共建与学习型城区的建设。
创新是第一动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联系非常紧密,应当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来办职业教育,用职业教育引领产业发展创新。
1. 推动出台“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意见
积极主动向省政府、省教育厅汇报,争取出台支持清镇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意见,消解由于行政上不相互隶属和层级不对等可能带来的沟通困境,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的“贵州(清镇)职教城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在中国制造2025 和国际竞争合作加剧的背景下,逐步把清镇职教城从清镇经济发展人才引擎推进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 启动成立“贵州清镇职教发展联盟”
建议成立“贵州清镇职教发展联盟”,为院校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整治院校周边环境、提供后勤服务,并为师生创业提供各类法律、政策服务;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产学联盟等服务和帮助;为驻地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各种技术合作、人才合作服务等。逐步打造一个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政策和服务平台,吸引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技术企业到清镇“安家落户”。
3. 推动“贵州清镇环职教城科技园”建设
“产城教景”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才红利的释放,中级阶段是场馆设施的资源释放,高级阶段是科学技术的能量释放。技术红利的释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帮助入驻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技能人才供给,另一种是职教城师生研发成果的就地转化。清镇市可借鉴上海黄浦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经验做法,以职业院校的优质学科为重点,促成优质学科向优质技术转化,再培育优质技术形成优质产业。比如,可以与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联手,着手以酥李、猕猴桃、刺梨等清镇广泛种植的水果为原料,研发“果酒白兰地系列”,原料端与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合作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生产端可与黄氏等酒厂合作,销售端与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才连接,创办“政府+企业+院校”的股份制企业,率先试点建设“清镇乡愁校区科技园”或“清镇环食品学院科技园”。通过“强强合作”“强项合作”,推动建设一批“贵州清镇环XX 院校科技园”,帮助院校探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实现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孵化一批实体企业。
清镇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四通八达的交通、生态优美的环境、凉爽温润的气候、丰富的体育文化场馆和技术培训资源,应抓紧时间与职业院校洽谈,通过创新机制,分类建立清镇市体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等多个市场运营主体,引导各职业院校开放各类设施资源,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等新业态。
1. 培育体育资源运营主体,发展“体育+旅游”新业态
天津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都制定了学校体育场馆和文化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实施办法,倡导在公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和工作日,采取免费或适当收费的方式向公众开放。据统计,贵州(清镇)职教城入驻的14 所院校,截至目前拥有各类体育场地(馆)共309 个(座),其中篮球场馆107 个,羽毛球场馆73 个,乒乓球场馆58 个,排球场馆29个,标准足球场14 个,网球场馆17 个,游泳馆2 个,此外还有户外拓展基地、武术训练馆和搏击综合馆等体育设施设备。建议建立职业院校、市政府和营运主体各占一定比例股份的体育资源运营市场主体,运用“OTO”商业模式①OTO 商业模式是一种新诞生的电子商务模式,是“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上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盘点、整合、推荐、使用清镇市域内体育场馆资源,降低体育场馆资源闲置率,解决院校的设备维护资金,为清镇乃至贵阳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打造健康休闲之城提供基础设施;并利用寒暑假承接各类体育赛事,承办贵阳市、贵州省乃至国家级的各类大型体育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
2. 培育文旅资源运营主体,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
职教城各职业院校有多个实训中心和各类文化场馆,很多场馆达到了省级博物馆的建设水平,有些也挂牌为青少年科普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交通历史博物馆、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水工综合实训中心——“大禹馆”和建筑工程实训中心——“鲁班馆”、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的农业历史博物馆、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级“陶艺大师工作室”和“木作大师工作室”等,每个职业院校都有两至三栋实训楼。实训楼和工作室在周末和假期的闲置率非常高,政府和院校可以协商培育成立文旅资源运营的市场主体,积极与国内在线旅游平台等联系,或者对接贵州乃至全国各旅行公司,策划在周末、寒暑假等不同时间段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科普游学活动,发展面向贵阳、面向贵州、面向全国的青少年游学业态。
3. 培育培训资源运营主体,发展“培训+旅游”新业态
职业学院除了培养中职、高职学生的职能,还承担着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认定的职能。如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安全员培训,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有特种作业人员高压电工培训、电工技能鉴定、混泥土工技能鉴定,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有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内审员资格证书和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的认证职能,等等。但是由于教师少,任务重,实际完成数量和市场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建议政府和各职教院校协同推动培育培训资源市场运营主体,推动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大对贵州省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