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总工会
国立社会服务中心顺应新形势社会服务工作专业化要求,广借外力、激发内力,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服务队伍。中心现有管理人员40多人,一线员工260余人,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成为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一是引智聚力。先后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26名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外脑”,对中心的发展方向、业务开展提供指导。二是高薪引进。近两年,中心通过薪酬吸引、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等方法,先后引进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等专业人才18人,成为专业化服务团队的中坚力量。三是加强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员工外出参观学习、开始业务培训、进行工作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国立社会服务中心作为一家起源于工会,受益于工会联系引导的劳动领域社会组织,始终把满足职工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采取“基地化、项目化运作,精准化、菜单式服务”模式,为广大职工提供贴心周到服务。一是精准对接开展职业介绍。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和职工,及时掌握岗位供求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双方牵线搭桥,有效提高职业介绍成功率。近年来,共举办各类专题招聘会、校园招聘会560余场,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及高校毕业生10万余人次实现了就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26场,发布企业用工信息320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二是实施菜单式就业培训。中心被确定为即墨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和职业考试考点,中心针对专业技能岗位人才需求,设计了“咨询—职业规划—培训—交流”就业创业的全流程服务链条。目前,已建立十几种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可随时根据职工需要提供模块化的培训科目。几年来,中心共培训技能人才1.4万人次,指导自主创业1000余人次,承办了5次职工技能大赛。三是承接项目化法律服务工作。积极承接青岛市总工会、即墨区总工会法律服务项目,组建专门团队,受理职工来电、来访、网上信访、职工12351热线2500余件,服务职工4000余人次;配合工会为企业实施“法律体检”;开展“普法大讲堂”等法治宣传活动,共举办活动24场次,受益职工群众1630人次。四是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先后在青岛即墨区、城阳区、市南区、莱西市等31个社区设立了服务站,成立了9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为职工开展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邀请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学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运用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训练、认知行为修正等方法,为职工提供心理讲座与治疗,帮助职工缓解心理焦虑。2019年以来,开展服务活动500多场,服务职工群众2.6万人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心积极行动,志愿服务团队走访了64个社区,开展心理疏导,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做好人文关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为国立社会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心立足服务、扎根社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整合优质资源,加强机制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壮大工作力量,倾力打造“暖心国立”服务品牌。一是孵化培育社会服务机构。作为即墨区总工会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中心承担着培育辖区内社会组织、培养社会组织人才的职责,通过培育、考核,孵化新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先后培育、孵化了即墨区家庭服务业协会等16家社会组织及6家劳动领域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团队的作用,共同服务社会、服务职工。先后组织了5次大型的社会工作师考前辅导,培训学员近300人,帮助70多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邀请省内知名社会工作专家组织了3次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了持证社工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探索“站点+四社联动”长效工作机制。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努力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志愿者“四社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中心成立了法律、心理、就业、培训、帮扶困难职工等多支服务队伍,组织开展了多次以职工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心理健康辅导、就业培训、维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区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创新推行“社工+志愿者”公益服务模式。通过国立中心白沙湾社会工作分中心的培育,白沙湾街道志愿者自组织从原来的4个发展到64个。这些自组织采用“服务项目+社工+志愿者组织”模式,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组织化、升级版的志愿服务,其中海鸥志愿服务队2019年度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志愿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