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钧,黄 敏,杨承鸿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等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1-2]。2018—2019 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已经是该赛项的第7 次省级比赛。该赛项跟社会关注热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常规项目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宗旨[3]。
学校从2012 年第一届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开始,已经5 次承办广东省该赛项的比赛。这8 年来,该赛项的比赛规模、赛程安排、赛制设计、评分标准、执裁水平、选手技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已经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相关课程的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农药残留检测项目——“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检测”为农药残留检测项目中的一个子赛项,检测方法依照《蔬菜和水果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 (NY/T 761—2008) 操作。考查参赛选手对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中农药残留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样品预处理、样品检测、数据处理等环节的基本操作与过程的整体把握和运用能力,以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文明和操作安全意识。该项目现场操作要求,每个参赛选手在150 min 内完成,数据处理在45 min内完成。
农药残留检测项目的评分为过程评分与结果评分相结合。试样前处理过程将由参赛选手现场操作完成(过程评分)。试液的上机测定由赛项专家组安排第三方检测机构专家按规定统一进行(仪器操作不作为选手考核点)。参赛选手制备样品的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将直接根据检测机构检测数据计分(结果评分)。
农药残留检测项目总成绩由现场操作成绩(50 分)、数据处理成绩(20 分)、检测结果成绩(30 分) 等3 个部分组成,满分100 分。
截至2019 年4 月30 日,从广东省教育厅上可以查询到全省共有83 所高等职业学校,其中19 所院校(见表1) 参加了2018—2019 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参与率为22.89%。广东省2 个副省级市与19 个地级市中除梅州与潮州没有高职院校外,19 个市设有高职院校的市有11 个市参加了该项目竞赛。
从城市分布上看,广州6 所,佛山3 所,中山2 所,深圳、江门、阳江、茂名、汕头、揭阳、清远、河源各1 所;从区域来看参赛院校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13 所,占总参赛队伍的68.40%),粤东、西、北各2 所。
参赛院校城市及区域分布见表1。
表1 参赛院校城市及区域分布
参赛选手的专业分布较为集中,来自食品相关专业占比为79%,包括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1 名选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3 名选手、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1 名选手;来自检测相关专业包括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商检技术专业各1 名选手。仅1 名参赛选手来自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此外,值得思考的是其中4 所参赛院校的参赛选手所有专业分别来自材料技术系、机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系)。
农药残留检测项目满分为100 分,19 个队伍的成绩分布由54.3 分至90.7 分,平均74.2 分,标准差为10.8 分。其中,有3 队参赛院校没有达到60 分的及极线,60~70 分的有3 队,70~80 分的有7 队,80~90 分的有5 队,90 分以上的仅有1 队。
成绩排名情况见图1。
超过平均分(74.2 分) 的参赛队有11 队,其中9 队(81.8%) 来自珠三角地区,经费希尔精确检验(Fisher's exact test),p 值为0.318 9,不能认为是否超过平均得分与是否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院校有关。
总分前5 名的院校中4 所是广州的院校、1 所为佛山的院校,均为珠三角的院校。非珠三角的院校中,排名最高的是来自粤北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因此,总体而言,广州的院校在农药残留检测项目中有较强的优势。就笔者所知,该排名靠前的 4 所广州院校中,2 所院校(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均承办过多届的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1 所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承办过行业的全国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大赛,所以具有丰富的比赛指导经验、熟悉竞赛的评分要点等。
评分过程分为3 个评分环节:现场操作环节、数据处理环节、检测结果环节。各个环节划分多个考核内容,每个考核内容划分为多个评分要点。具体如下:①现场操作环节共分为7 个考核内容,制样(5 分)、提取(14 分)、净化(16 分)、操作时间(3 分)、操作文明(5 分)、操作安全(2 分)、操作熟练度(5 分),每个考核内容包含多个评分点;②数据处理环节分为定性分析(5 分) 与定量分析(15 分)2 个考核内容;③检测结果环节主要考核3 个平行样的相对标准偏差(15 分) 与回收率(15 分)。
竞赛3 个考核环节的配分及成绩分析见表2。
(1) 现场操作环节。制样的得分率为84.2%,主要的原因是选手没有理解四分法取样,搅拌机匀浆时间不足,样品还有明显颗粒。
表2 竞赛3 个考核环节的配分及成绩分析
提取的得分率为88.1%,问题主要出现在乙腈的称取步骤,不少选手或多或少地不按规范操作,没有掌握使用移液管的要点,正确的操作要点为:①润洗;②溶液倒入烧杯使用;③移液管插入溶液前及调节液面前应用滤纸擦拭管尖部;④读数时液面视线与刻度线要水平;⑤移液管垂直,放液时烧杯倾斜约30°管尖抵烧杯内壁溶液自然流下;⑥溶液放尽后移液管停留15 s 后移开;⑦重复吸液不得超过3 次,⑧使用旋涡振荡器高速振荡提取(2 min)。
净化的得分率为84.8%,问题集中出现在静置分层的时间不足30 min,样品没有充分分层就移取样品;氮吹样品时,没有理解浓缩要点中“近干”的意思,没有掌握氮吹操作的要领,不少选手将样品吹得过于干燥,另外有2 名选手的样品没有吹干,还剩下肉眼可见的大液滴就停止了操作。此外,有2 名分数靠后的选手在样品过滤膜的步骤中完全操作错误。
操作时间得分中,除了1 名选手超时5 min,其他参赛队均在规定的时间150 min 内完成,因此该项得分率最高,为94.7%,说明几乎所有的参赛队伍都有充分的训练,能够合理分配比赛时间。
操作文明得分率为87.4%,主要原因是选手在平时训练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完成实验后未清理干净工作台面。
操作安全得分率较低,为76.8%,氮吹仪使用环节,如头伸到通风橱内、氮吹仪使用后未关气瓶等成为失分的主要原因。
操作熟练度得分率最低,为71.9%,主要问题在于氮吹仪使用不熟练,如氮吹时间过长,3 个平行样品没有同时操作,而是逐支吹干,使用漩涡振荡器时有的转速过高出现试样溢出现象,有的转速过低没有充分混匀样品。
(2) 数据处理环节。定性环节与定量环节得分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卷面整洁度不够,出现多处甚至大量涂改,样品处理条件、检测条件不会填写,更有甚者出现2 名选手定性错误。定量分析得分率仅为55.6%,不少选手不能正确计算出样品中各农药质量分数、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造成大量失分。
(3) 检测结果环节。由于竞赛中加标回收的2 种有机磷农药性质较为稳定,回收率最低的为77.8%,最高为103.5%,平均回收率达到了93.0%,因此该项得分率较高为92.4%。然而,在平行样的精密度方面,3 种样品平行相对标准偏差(RSD) 最低为0.40%,最高为14.63%,9 名选手RSD 值超过5%,得分为3 分以下,甚至其中有3 名选手RSD 值超过了10%,得0 分,因此造成该项为全卷的最低得分率(37.5%)。
各考核环节得分率分布见图2。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是一项考核选手检验知识、实验技能与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比赛。通过对此次竞赛的试题与结果分析,发现存在着如下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整体来看,粤东、西、北的院校成绩较广州的院校低,地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赛的名次,广州的院校有一定的优势。从比赛细节来分析,结果报告质量较低,不少报告从格式到符号的撰写再到计算等都存在许多不足,如大量的涂改、实验条件不会填写、甚至结果不会计算等;使用氮吹仪的能力较差,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选手操作氮吹仪不熟练,甚至不会规范使用;重动手实践,轻理论知识,缺少知识贯通能力,缺乏把各个层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知识链的能力。
因此,各院校应该在农产品检测安全检测相关课程中注意从素质、知识、能力等3 个方面培养学生。在素质方面,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实验安全的意识;在知识方面,学生必须掌握基本实验原理,包括样品提取、净化、浓缩等;图谱的研读,包括色谱图的定性与定量等。在能力方面,学生要熟练基本操作,包括称量、称液、萃取、过滤等;常用仪器的规范使用,如天平与氮吹仪的使用;数据处理、计算与分析能力。
技能竞赛不是目的而仅仅是手段,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应该通过竞赛反思教学模式,引导教学改革,逐步推进必要的教学研究,从而培养合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