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奇志,梁秀娣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必修综合素养课,是职业院校在“三全育人”框架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一个重要的公共课程。科学合理设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将对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做好服务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1],高职院校课程育人,就是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挖掘高职食品、药品及健康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应重点从以下几个维度切入:
(1) 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 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文件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文件。
(3) 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解读相关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如食品、药品及大健康领域的法规和政策文件。
(4)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 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
(6) 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
(7) 展示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8) 实施职业理想教育。介绍专业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展示民族企业、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中国发明与创造。
(9) 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专业精神、职业精神教育,职业守则教育。
(10) 进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介绍行业相关的英模与杰出人物、大国工匠等。
(1) 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能明确现阶段自我人生定位,找准职业定位,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2) 培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职业意识,确立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
(3) 使学生清楚国家就业促进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感受党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怀。
(4) 介绍专业相关行业的现状,指导学生了解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位次,深刻体会新中国70 年来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5) 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鼓励他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激励青年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规范》 (GB/T 33667—2017) 规定的“服务内容”,把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有机融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项目之中,全面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列出各个项目单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点及服务育人要求[2]。
(1) 项目一:了解就业政策与形势
①宣讲国家就业促进政策,进行“制度自信”等4 个自信教育,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具体内容,让大家感受党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怀;②介绍我国当前一段时期的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新用工方式;③引导毕业生参与到各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事业中(在广东地区,就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粤东西北地区、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鼓励更多大学生参军入伍;④介绍学校或相关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 项目二:职业倾向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
①介绍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类型、所学专业面向行业的发展状况;②要求学生了解本地区知名企业相关信息,激发职业兴趣,增强职业认同;③介绍职业倾向测评基本概念及主要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人格特征、职业偏好;④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提出职业规划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选择职业;⑤指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制订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3) 项目三:职业信息甄选与简历制作
①帮助毕业生确定求职路径,能辨识、甄别各种渠道的就业信息,收集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②指导学生明晰求职意愿,确定职业发展方向;③指导学生根据就业岗位招聘要求制作求职简历,提升求职技能水平。
(4) 项目四:掌握面试技巧
①介绍面试、评价中心技术等人才测评方法,指导学生了解面试着装及礼仪要求;②辅导学生熟悉面试细节,自觉调整面试心态,训练求职面试答题技巧,以提升求职技能。
(5) 项目五:适应未来职场
①解读职业精神、专业精神的涵义,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②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敬业奉献”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解读职业守则关键内涵;③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职业素养与通用职业能力的水平,提升就业技能;④梳理职场基本行为,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和职场的差别,鼓励学生迎接职业角色转换的挑战。
(6) 项目六:劳动者权益保护
①普及《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②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条款,力求责任与权利的知行合一;③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和管理,做到诚信签约、诚实履约;④指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妥善处理在求职、就业中出现的劳动争议。
(7) 顶岗实习与离校就业须知
①指导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使他们顺利适应职业生涯角色的转换;②介绍进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提升学生在实习(训) 期间的职业转换适应能力;③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和就业指导。
以“一体化课程设计、多元化资源支撑”思路,系统化设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育人教学,挖掘和开发具有鲜明思政元素的多元化的课程素材和资源,寻找具有时代性的思政元素教学案例,建立立体、多维、数字化的教学资源[3]。
职业指导工作是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服务,包括入学专业教育、课程学习、课外实践活动、企业顶岗实习等。只有依托资讯丰富的在线课程平台,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国家和地方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劳动相关法规咨询服务;帮助低年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规划管理学业、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技能辅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荐毕业生就业,帮助毕业生就业获取招聘信息等相关服务。
鉴于各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时数偏少,但学生需了解的资讯和掌握的求职技能却很多,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育人目标的。必须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模式改革,依托“互联网+课程”平台混合教学模式,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精准指导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组织以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提升为主题的多种形式实践活动,使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
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授课教师教学活动,还需要广大辅导员团队、专业教师和各部门就业指导专职人员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积极配合,需要校企协同合作来共同完成。要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做到“四个做到”“六个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能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应是在专任教师带领下由众多辅导员参与完成。全面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才能将课程育人与服务育人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