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程环境,积淀园所文化

2020-03-11 02:47章文艳
好家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创设班级环境

文 章文艳

高质量的课程环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更是创建高质量园本课程的基础和保障。它应包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充满自由选择和探索的机会和挑战,并且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引发、支持幼儿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各项活动。“以幼儿为本”是创设高质量课程环境的基础,需要教师具有幼儿视角、生活视角,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将重视幼儿作为创设高质量课程环境的根本。

一、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环境由幼儿共同参与和创造

(一)以幼儿为主体创设课程环境

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需要我们每天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并给予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幼儿自主创设课程环境的兴趣。在设计规划课程环境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是建筑师,他们将前期走访、调查所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在自己的设计图上。例如,在大班建构城门城墙的活动中,幼儿们讨论后决定用纸盒、轻质黏土和陶泥来表现自己喜欢的城门。首先,他们寻访了需要建构的城门,并拍摄了照片。回到幼儿园后,他们对照照片提出创设场景的规划,并制作了工程设计图,图上不仅在相应的位置贴了照片,还标注了每一块区域负责人的名字,幼儿按照规划边建构,边思考,边学习,边调整。课程环境伴随幼儿持续而深入的学习与探究不断丰富和延展。

(二)课程环境由幼儿来创造和管理

幼儿不仅是环境的创造者,也应该主动承担起整理和维护的工作,教师应将其视为课程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如用轻质黏土制作的栏杆时间长了会倒掉,那么就要有人负责修补,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小花、小树、小动物身上脏了,该怎样去清理?这些都应该由幼儿来讨论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又会生发出更多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教师可以把握契机继续推进课程深入发展。

(三)共建、共享课程环境

每个班级开展的课程活动不同,课程环境也会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幼儿在参与本班环境创设的同时,也可以走进别的班级去感受环境、参与活动。在一些活动中,两个不同的班级甚至可以共建同一个课程环境。每个班级的环境都是开放的,幼儿会张贴海报向全园的教师和幼儿发出邀请,并通过“小导游”的游戏方式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班级的课程环境。在创设班级课程环境的过程中,幼儿也要从共同生活的角度去考虑环境的利他性。例如,在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幼儿没有考虑到别的班级的幼儿要过马路,在获得建议后,他们在路口设置了人行横道来方便他人穿越道路;在设置过道时,教师会引导幼儿讨论材料如何摆放才会不影响他人的通行。在环境共享的同时,幼儿也会在别的班级的环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到支持自己进一步深入活动的方法。例如,中班幼儿在进行主题活动时,提出要建造城门,但他们缺乏经验,不清楚具体的建造方法。他们查阅资料,并请爸爸妈妈陪同自己去参观南京的几座城门,随后,他们经过交流和讨论,确定材料,制定规划,分工协作,自主建构了一座小型城门,幼儿在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的课程环境中拓展了经验。

二、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环境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引导和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在丰富的环境中游戏,便于教师真实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提供或和幼儿共同寻找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例如,在小班“彩色的世界”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透明卡片引导幼儿自主游戏,他们积极运用透明卡片探究颜色的变化,获得对色彩的认识,并运用颜色标记对探究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在此过程中,课程环境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目的地创设,逐渐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

在区域、小组等自主性探究活动中,环境对于幼儿的引导与支持同样非常重要。例如,在美术区的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和支持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教师可以展示实物、照片和作品,幼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艺术创作。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教师为幼儿提供步骤图、流程图,支持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幼儿在探索剪花的活动中,因为花瓣的数量不同,折叠的次数就不同,操作的难度也有所不同,而且从剪到折步骤较多。于是,教师提供了每种花的制作步骤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挑战,幼儿完成后,教师也会将他们的作品集中展示或者放入他们自己的作品册中。

(二)提高幼儿的多元化经验与水平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课程环境,引导幼儿计划、回顾和分享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吹泡泡”游戏中,小班可以尝试用收集来的模型吹泡泡,大班可以探索如何自制泡泡水,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反思、分析和实践的能力。

环境中除了展示幼儿的活动照片、艺术作品、观察记录外,还可以将幼儿在活动中的音频、视频等设置在环境中,幼儿可以直接在班级区域中自主收听和观看,也便于同伴间进行经验分享,家长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播放。

三、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环境的核心是落实《指南》目标和促进幼儿发展

(一)创设课程环境应充分尊重幼儿的需求

教师应给予幼儿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如何进行游戏,如在户外游戏中选择什么材料进行游戏?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开展游戏?和谁一起进行游戏?在活动前,幼儿也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设计和规划,将它们记录在自己的游戏本上。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材料的组合,及时发现问题并在原计划上做调整。将幼儿的游戏本摆放在他们活动的环境中,便于他们相互翻阅、分享和学习。又如,在生活馆游戏中,教师将班级现有的一些装扮材料分类摆放在生活馆的柜子里,幼儿发现后很感兴趣,又自发地补充了各种衣服、工具、装饰物等材料,教师也提供了镜子以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他们扣纽扣、挂衣服、分类整理等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随着喜欢装扮的人越来越多,幼儿发现钢琴上教师用的大镜子更能满足几个人同时装扮的需求。于是,幼儿们就请教师帮他们将镜子搬到生活馆。接着,“娃娃家”的动物娃娃穿上了衣服,阅读区沙发靠背上的动物玩偶戴上了围巾,幼儿从自我装扮转向为他人装扮。

(二)课程环境应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我们在创设课程环境时,除了要有美的感受,幼儿的作品以及他们的问题、发现和记录才是环境中最真实和生动的体现。例如,在研究陀螺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在玩陀螺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渐渐地,他们产生了一些想法,如:为什么陀螺会在抽打、拧搓等力的作用下一直转动呢?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接下来,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不断地发现失败的原因并寻找改进策略,直至做成一个能够转动起来的陀螺。教师鼓励幼儿将他们每天的问题和发现进行记录、展示和交流,让更多幼儿能够分享并获得启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呈现出幼儿的学习历程,也才能体现出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三)课程环境应回归幼儿真实的生活

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环境应基于幼儿真实的游戏和生活,并充分反映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这对促进幼儿社会性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虞永平教授在谈课程环境创设时提到:“不能为了创设环境而去创设环境,应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和兴趣,融入当地的条件和资源,这样才能落实《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和目标。”所以,我们在创设课程资源时,应充分关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其进行筛选、改造并转化为课程资源和幼儿丰富的课程活动与环境,让幼儿在与资源的互动中,不断感受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幼儿眼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从一条路、一条河、一座山或是一座城墙开始,去走、去看、去了解、去品味真实的生活。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将所看、所闻、所想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在课程环境中。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秦淮河”中,幼儿用照片、绘画的方式记录下秦淮河的风采,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出《秦淮河游览地图》,并将其呈现在环境中供他们交流和分享。

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环境是具有生命力的,它能听见幼儿的声音,看见幼儿的学习;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环境是和幼儿共同发展的,它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变化;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环境是与生活相融合的,它真实地记录着幼儿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创造。

猜你喜欢
创设班级环境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班级英雄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