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策略

2020-03-10 08:53皇甫闪
出版广角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话语权场域话语

【摘要】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識形态话语权面临新的境遇,呈现新的价值维度,同时也面临多重挑战。鉴于此,需巩固话语内容根基,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提升话语主体信任度,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转换话语表达范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突破话语传播格局,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

【关  键  词】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策略

【作者单位】皇甫闪,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1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时代,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新的境遇,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再认识,正视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探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努力占领新的舆论阵地,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场域

意识形态话语是话语和思想的结合,话语是理论的载体,在意识形态中扮演多重角色。首先,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外化物,不存在无话语载体的意识形态,也不存在无意识形态的空洞话语,意识形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或话语方式来表达。其次,话语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当意识形态形成之后,需要发挥话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需要话语作为传播媒介。

阿尔都塞指出:“文字游戏始终指示着一种有待实现的历史现实,又是一种为人们体验到的和希望去解决的疑难”[2]。同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需要话语作为传播媒介。当然,话语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在考察话语的功能时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3]由此可见,话语不仅是交往互动的工具,还是表达特定价值观念的价值性工具。也就是说,话语本身内隐含着一种影响他者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媒体融合“就是把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站等媒体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 资源共享, 集中处理, 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 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4]。媒体融合的过程,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谁吃掉谁”的过程,而是两者之间发挥比较优势,规避缺点的过程。只有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维度

1.辩护和批判: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

意识形态话语表现的不仅是言语的交流,还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媒体融合场域下,随着话语主体的多元、话语内容的嬗变和话语传播的失序,受众价值判断力和鉴别力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的媒体话语面前受到干扰,容易产生价值迷失,滋生不满情绪,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为此,需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辩护,以及对各种错误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2.导向和整合:引导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

媒体融合场域下,多元价值主体在各种各样的自媒体终端寻求自身的发展机遇,从而使互联网交织着多元的利益关系。新媒体的便捷性、隐匿性、实时性、无界性等特征扩展了不同利益群体表达的诉求。部分利益群体对社会感知不平衡,容易出现被剥夺感。以利益和效益为中心产生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为此,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之一就是调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或降低干扰社会稳定的风险。

3.重塑和规范:培育虚拟空间的公共理性

媒体融合场域下,各种各样的自媒体终端作为虚拟的社会公共领域,其隐匿性、多元化等特征极易导致公共理性缺失。为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使受众在自媒体终端恰当运用公共价值准则,形成合乎公共利益的、受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重塑公共理性;发挥主流意识形态规范受众日常生活的价值准则的功能,提升受众的思想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契合度,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境遇

1.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呈现的新特点

相较而言,传统媒体下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较为单一,话语内容表现为确定性和系统性,话语表达方式较为严肃,话语传播主要表现为单向性和限定性。在媒体融合场域下,意识形态话语表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是话语主体的自由交互性。在媒体融合场域下,话语主体可以超越时空、身份的限制,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逐渐从精英阶层分散到草根阶层,从而实现话语主体的自主运用和交互过程。

其次是话语内容的复杂多元性。在媒体融合场域下,移动终端的开放性和海量的信息为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提供了便利。但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也造成了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复杂多元。

再次是话语表达主体的灵活性。媒体融合场域下,信息的传播由原来的单向度传播转为交互式传播,从而使得话语主体的表达不受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性和灵活性。

最后是话语传播的超时空性。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削弱了传统的以政治权力为基础的话语生产、传播地位,媒体已经嵌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可以自主地选择契合自身的传播方式进行超时空传播。

2.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新挑战

(1)话语内容碎片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性面临挑战

与具备宏大叙事和崇高责任的传统媒体相比,媒体融合的去中心化、自组织等特征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媒体融合场域下,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碎片化主要是指话语内容原有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被碎片化的传播所打破,表现为话语主题凌乱、关联性差以及话语观点的异质和任意,理性化和逻辑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话语被解构。

传统媒体背景下,意识形态的话语主题单一、集中,话语主体间就某一话语主题进行交往。而媒体融合场域下,话语主题多样、多元、分布规律不均,更新频率快。话语主题种类繁多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更新频率快容易分散话语的影响力,媒体融合的话语赋权导致大量零散的信息、异质观点存在。零散信息让人的精神世界难以产生依赖感,受众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挑战。

(2)话语实践主体分众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动性面临挑战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媒体融合改变了人们的话语实践方式。新兴媒体相对开放和自由,但秩序相对匮乏,突出地表现为网络中存在各种不良思想。这些思想以大众化、平民化的话语方式吸引网民的关注,甚至迅速占领“头条”,冲击主流媒体舆论的引导力。

媒体融合场域下,一些别有用心的话语主体大肆宣传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伪命题”,甚至篡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使人们产生模糊性的认识,严重干扰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原有的导向作用。海量的信息和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造成了舆论传播受众发生变化。信息传播由单向被动转变为双向互动,话语实践主体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移。为此,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亟待加强。

(3)话语表达非理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导力面临挑战

媒体融合场域下,话语表达的亲和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化、生动化、形象化。但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新媒体舆论环境下,人们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一些被发酵的对社会矛盾的负面评价容易激发受众的非理性情绪而形成“剧场效应”。新媒体话语中的自发性、非理性表达冲击着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直观性、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是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叙事方式的一种挑战。媒体融合场域下,很多话语表达难以反映事物全貌,甚至被故意断章取义,以达到“被关注”的效果。短平快的表达方式迫使受众的认知呈现碎片化和混杂性,导致受众思考的“表层化”和领悟的“低质化”,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完整叙事。

(4)话语传播去中心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面临挑战

传统媒体在话语传播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单向性和限定性,整個话语传播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点对点式的独白式传播;在话语传播的时效上,由于受传统采编程序和时空的限制,表现为延时性和有限性。 而媒体融合场域下,话语传播突破了原来单向性的线性传播方式,实现了话语传播的实时性和交互性,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新媒体创新了话语传播的方式,提高了话语传播的效率,但话语传播的去中心化使受众的信息源多样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四、媒体融合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策略

1.稳固话语内容根基: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首先要巩固话语内容根基。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内容为王,为此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自身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是根基,也是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必须通过巩固话语内容的根基来确立理论的权威性。

当前,巩固话语内容根基的着力点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扎根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铺垫。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也要求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仅要从社会实际出发,破解突出的社会难题,还要运用理论解释社会现实问题,提高理论和实践的契合度,以此增强话语的权威性。

2.提升话语主体信任度: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

提升话语主体的信任度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至关重要。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媒体融合场域下,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原生基础被打破,只有提升话语主体的信任度,才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

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党员示范效应。广大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媒体真假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运用媒体信息的技术能力。其次,要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专业人员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理论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媒体信息工作的技巧,推动意识形态工作高效进行。再次,话语主体应该对民众关心的大事件给予回应和阐释,释放主流观点,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甚至颠倒黑白的言论,话语主体要充分发挥导向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发出正面声音,树立权威的舆论引导力量。

3.转换话语表达范式:发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

传统媒体话语表达逻辑严密、自成体系,而媒体融合场域下,碎片化的话语表达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方式,碎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颠覆了原有的传统表达方式。但要克服新媒体主观性和自发性带来的影响,就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选择切合受众现实诉求的话语表达方式,做好话语范式的转换。

具体来说,就是将理论性话语向生活性话语转换,不断提高话语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既要做到以理服人,又要做到以情化人。将理论性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为受众喜欢听、听得懂的生活性话语,可以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因此,选择贴近受众实际的话语表达方式,从生活中提炼话语素材,做好话语方式的转换,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建构的着力点。

4.突破话语传播格局: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

首先,要树立话语传播的全媒体意识。传统媒体应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主流媒体平台融合发展为平台型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形成“一个平台,多个终端”的立体化信息传播模式,塑造出权威、开放的媒体话语形象,强化受众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认同感。其次,要遵循话语传播的规律。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先入为主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为此,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占领媒体的主阵地,在复杂多元的国际话语竞争中寻求更多的对话和合作。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1]怎样构建具有感召力的时代话语体系,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深入实践,进一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路易·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吕涛. 论新闻编辑在媒体融合时代的转型[J]. 传播力研究,2017(11):80.

猜你喜欢
话语权场域话语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