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戏剧美学是戏剧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源自于人类基本的生产劳动,产生于实际经验的积累中。经过不断地演化和发展,戏剧美学越来越用美的规律和美的规范研究戏剧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而中国戏剧美学在世界戏剧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戏剧起源于北齐时期,中间经过唐代参军戏以及宋代杂剧,直到明代中后期,戏剧创作突破了明初长期沉寂的局面,与此同时,戏剧美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本文重点对明清时期的戏剧美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美学;明清时期;戏剧美学;李渔《闲情偶寄》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为明清时期戏剧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李渔的思想和平常表现来看,他是一个很世俗的人。李渔生活的时代并不和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但是李渔选择避开矛盾,使自己并不卷入其中。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李渔每天奔波于达官贵人家中,为他们表演,演戏供达官贵人消遣,以此来讨口饭吃,但他个人却引以为傲,在《闲情偶寄》中点缀太平等话语表现出了李渔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闲的品格。当然,这并不是李渔的全部,李渔对戏剧美学的系统分析和独特见解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李渔为明清戏剧美学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李渔对于明清戏剧美学史而言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李渔的《闲情偶寄》第一次从系统的角度研究戏剧,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他注重人物故事结构以及舞台表演的方方面面,从实际经验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的点滴中汲取灵感,对舞台表演,人物内心塑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提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经验,就不得不提到明清戏剧家都非常重视的真实性。从元代戏剧的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到明代戏剧的体贴人情,描写物态,直到清代李渔更加系统的指出戏剧就是要真实的反应社会人情的情态,戏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真实性是个决定性的因素,任何脱离真实性的戏剧,不符合生活经验的东西并不能被认可。不可否认,传奇性的素材更受大家的青睐,更能够吸引观众,但是戏剧的传奇性依旧不能脱离戏剧的真实性。为了引起观众的欣赏,戏剧应该选择具有传奇性的素材,但是传奇性不等于编造荒诞怪异的倾向。艺术美学所谓的传奇性其实就在普通生活中,寻常闻见之中。反过来说,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放在艺术美学当中,也会让人感到新奇。明清戏剧美学在重视真实性的基础上,也是允许艺术的虚构的。而这种虚构是符合美学原理的典型化的虚构。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真实,哪怕是历史剧。历史剧也没有完全意义的无虚构。
明清戏剧美学也非常的具有通俗化,明清时期戏剧的发展成熟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繁荣是紧密相连的,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戏剧文化不再仅限于地主阶级所有,普通的大众越来越接触戏剧文化,而这种发展在美学理论上必然是有反应的。明清时期的戏剧,也包括小说发挥了重要的劝诫和教化的作用。如果能够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就必须要通俗易通,才能感动群众,教化群众。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通俗化并不是缺乏文采,而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欣赏者的特点和要求。根据这种通俗化的要求,李渔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主张,一是少用方言,理由很简单,方言不利于大范围的发展和传播,不利于广大群众对戏剧的欣赏。再一个主张就是对于演出,采用现代剧本演出效果更好,这个主张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古代剧本并非完全不能够采用,但是古代剧本必须符合原作基础上进行修改,使之能够适应现代观众欣赏水平和发展。而这种主张在100多年后的德国,黑格尔也提出了相似的主张。他指出艺术作品以及艺术作品的直接欣赏并不是为了专家学者们,而是为广大的听众。他们的思想都主张对过去的思想进行适度化的改变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戏剧是舞台表演的艺术,因此戏剧必须要研究演员,舞台演出,和剧场心理,这些东西是戏剧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元代开始,戏剧美学家就意识到演员对生活的理解是演好戏的基础。想要演好戏,自然要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角色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在演出中把自己的角色诠释好,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展示出来。所谓的剧场心理,主要针对于观众对演员的要求,观众希望演员能够按照他们预想的那样,对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有一个充分的表达,符合他们的预期要求,但同时他们也希望演员在表达人物情感时能够懂得变新,用更新颖更吸引的表达方式来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出来。而到了清代,李渔对于戏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做了更为系统的解释。首先对于剧本而言,必须是要符合舞台演出,考虑剧场效果,观众心里,以及符合年代的欣赏水平。因此,剧本的内容不能过长,人物设定不宜太繁琐,情节设定上更要符合逻辑,符合规范。另外就是对于演员有很高的要求,每演一个角色必须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投入到角色中,必须要解明曲意,使自己的表演能够富有感情,能够感染观众。另外,舞台演出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还有音乐伴奏,舞台效果,灯光等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抓住完美的舞台效果,创造符合舞台表演心境的灯光,也是创造和谐统一的艺术美的重要方式。
所以戏剧艺术的三个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的矛盾,演员的角色的矛盾,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的矛盾,正确的处理这些矛盾,就能对戏剧美学的方方面面的规律有一定的掌握。在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思想解放潮流兴起的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理论思维的活跃,将理论的东西付出实践。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期,戏剧美学的成熟与发展必然为明清时期的美学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我们说明清戏剧美学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明清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与民族发展趣味相投的思想,以及独特的审美美学和文化导向引领社会发展趋势和生活导向,为后世提供了繁荣的社会,同时,明清戏剧表演的舞台艺术将传统美学与舞台表演融为一体,艺术表演在为观众带来情感的同时,更能够发人省醒,为人们群众所广泛的接受。同时,中国戏剧美学中的真实性特征中又不失虚拟性的特征,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笔重要的财富,也就是说,戏剧中的典型形象是作家凭虚构创造出来的,这种情况下塑造的艺术典型其实比实际中的原型更加集中,更加强烈,带有普遍性和概括性。我们这里所说的虚拟性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符合原型的基础上,更加具有个性化,而这些方面的要求都集中体现在人物的表演,语言的表达上,這也就要求作家需要不断的通过自己的想象活动,体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创造出剧中人物心曲隐微,随口唾出的艺术境界,对后身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戏剧美学的发展为中国古典美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明清戏剧美学家关于戏剧真实性,通俗化的论述,对舞台表演艺术以及人物内心塑造的论述,都蕴含着许多重要的美学思想,因此,不可否认,明清戏剧美学的成熟与发展对中国戏剧美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史上都占据一定的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3]《论李渔的戏剧美学》 杜书瀛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李渔对戏剧结构的系统诊断》 李日星著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简介:
王孝明(1994-),辽宁瓦房店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原理。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