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0-03-10 02:27罗玮琦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1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观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许多的契合点,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化自信的树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更应从专业教育中以及日常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筑牢认知认同;加强实践养成,调动人人参与;加强文化浸润,提升精神素养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观;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不同场合中提及中华优秀文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从阐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到其价值,从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要求,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起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无形的,它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贯穿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来教育引导和熏陶,是大学生形成自觉的行动。

(三)文化自信的树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文化自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大的自信。”提升大學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大学生树立起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就会促使他们自觉学习并深刻领悟其中深意,高尚思想的形成将自觉抵御外来的错误思潮。

二、中华传统文化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筑牢认知认同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往往是“软件”上的,而非 “硬件”,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薄弱和缺失的现状,学校更应让学习先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才谈得上得到认同,故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应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与推广还需和大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的融入其中,例如从相声的振兴,“古装剧”的流行,“诗词大会”的兴起等找到切入点,开展中华礼仪、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讲座,推出校园版“古装剧”,校园版“诗词大会”。而对于学生不熟悉的领域,亦可尝试让学生从不同途径了解,例如开展“戏曲进校园”、古乐器演奏专场等活动,首先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古乐,再进一步推进相关知识,教会学生去欣赏,去了解,深入体会其中之美,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热爱曲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增加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

(二)加强实践养成,调动人人参与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较于研究性高校是有所不同的,更注重于职业文化的养成,中华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实践中,应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例如鲁班工作坊的建立;以职业素质课程为基础,嵌入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以实习实训为载体,浸润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劳模典型的树立;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感悟职业文化,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职业文化与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着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当然在学校中,除了学习生活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要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建设好相关的活动机制,例如开展“学校训?唱校歌”、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优秀活动,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校意识,促进优良校风、班风的形成。

(三)加强文化浸润,提升精神素养

在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他们既是“硬件”也是“软件”,例如公共场所的雕塑、壁画等亦或是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主要建筑物内容的摆件等,这些文化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相互映衬,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静思湖畔打造孔子塑像的“思想之源”传统文化园,校园的五个重要景观区域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仁义礼智信”分别雕刻在景观石上,使学生受到传统礼仪耳濡目染的熏陶。又或是开展国学知识讲座、中国文学名著研读、“名言警句微信墙”征集等活动,增强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推动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温、良、恭、俭、让”等优秀传统文化入眼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贾瑜,中华传统文化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教育观察,2019.7

[2]袁安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创新对策【D】.西安理工大学,2019

作者简介:

罗玮琦,女,汉, 1986.8,安徽当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学历硕士,职称讲师,单位所在地重庆市渝北区,邮编401120

本文受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党建专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GZY2019DZ15)资助,项目负责人:罗玮琦。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1120)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友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