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
摘 要:培養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尽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已经初步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在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构建新型课程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创新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弥补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基于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目标,下文分析了几点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思维潜力的方法,希望研究内容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深化,初中数学教育模式面临改革需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强调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学科魅力,构建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应该逐步积累形成的思维技巧、思维习惯,但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客观认识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基础水平,围绕学生需求强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1巧设数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抽象的定理、复杂的公式、烦琐的推理使得很多初中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纠正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降低数学知识理解难度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构建更加生动的教学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思维激活的机会。如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章节知识教学中,我们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首先呈现出两个算式:“32-22=?、20032–20012=?”,限制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来,学生发现按照自己的计算速度只能算出第一个,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微视频播放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于快速计算的智力抢答录像,学生为视频中呈现出来的快速计算情境感到吃惊,全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步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思维方法。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提供思维发展空间
数学学科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密切结合生活化素材,利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素材,构建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思维。例如,“三角形稳定性”的章节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具体应用案例;“轴对称”的章节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经典的对称性图案或者古代建筑,渗透对称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分析自行车两轮和奥运五环中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生活化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让学生具备应用数学视角看待生活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3利用一题多解机会,合理渗透发散思维
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固化影响,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因此解题效率低下,容易在解题过程中陷入狭窄的思维空间内,对其应试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发展都是一种局限。基于此,我们在指导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积极组织发散思维训练活动,给学生提供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差异化、多元化解题方法,拓宽思维空间。一题多解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训练空间,让学生挣脱传统思维模式束缚,自主寻求解题思路。比如在指导学生参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入一题多解训练活动,“平面上一点到圆的最大距离是6,最小距离为2,求圆的直径。”学生通过阅读题干获得已知信息,部分学生解题过程中没有全面分析点的位置,导致只获得一个答案,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局限性。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到解题思路:确定点在圆内还是在圆外,对两种情况做出假设,最后顺利得出6+2=8,6-2=4两种答案,渗透多样化解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全面性。
4结束语
综上,初中数学教学指导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教师要灵活确定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基于此,本文尝试立足教学实践分析结果,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养成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展开分析,希望可以给数学教学同行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程昭洪.浅谈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2017,21(10):238-239.
[2]王欣欣.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J].学周刊,2015,21(02):171-172.
[3]陈一平.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5,9(0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