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较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优势。从“将‘互联网+理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价值取向;政府、社会、高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做好有机衔接;加强“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多元化平台建设”等角度出发,探索“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建设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
一、“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研究意义
1.“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202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再次增加,已经达到870多万人。面对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中国经济发展由元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过渡阶段,高校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络,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切合经济发展新要求,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融合培养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任务,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担当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特点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数字智能时代下,依托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发展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时代特征的实际需要,也是互联网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2.“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需求。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而创新创业的核心在于青年。高校学生群体有冲劲有活力有激情,但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和市场意识,综合素质较弱,少部分学生急于求成,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另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对传统经济市场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冲击,使得学生对于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自我提升和寻求就业创业机会的需求激增,这都使得“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融合发展既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突出自身优势,弥补传统培养模式的种种不足,又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需,掌握丰富的创业知识,同时借由“互联网+”充分了解市场,增强创业的自觉和信心,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二、“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互联网+”概念认识不深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互联网+”概念的应用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高校教师在运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未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只是片面理解相关概念,同时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较低,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对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致使教学往往停留于表面,使学生难以开展深入的创新创业学习,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阻碍高校学生的创业发展,这也导致“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发展缺乏系统性和较强的逻辑性。
2.创新创业教育仍停留在课堂,缺少实践平台支撑,实践性不强。高校传统的创业教育一般只是在课堂传授学生创业知识,指导创业过程,关注商业计划书和创业项目的盈利性,社会责任感培养和价值引领方面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功利化倾向较强,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将创业目标停留在追求物质财富和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功利层面,把赚到钱作为根本的创业价值理念,忽视创业所能得到的精神价值。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缺失,或对学生实践性要求较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不深入不扎实。若没有创业平台支撑,将导致创业实践活动缺乏,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体系建设和学生自身创新创业发展。同时,没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又将陷入创新精神不足和创业意识不强的恶行循环。
3.政府、高校、学生的“三位一体”联合培养建设体系不完善。为顺应时代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政府致力于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扶持各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等,但政府、高校、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三方互动与促进循环。为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现状,高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传统教育体系中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筹备、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仍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期缺乏正确的指导,且普遍存在同質化现象;参加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少、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社会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也尚未形成。政府、高校与学生这三者之间尚未形成完善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联合建设体系。
三、“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策略
1.将“互联网+”理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相结合,整合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吸纳海量知识和信息,树立互联网思维,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推广网络创新创业课堂,结合高校所在地科技优势,利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优势,搭建“互联网+”理念下的高效教学平台。同时,针对“互联网+”理解不深入不透彻问题,采取定期培训相关任课教师和“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方式,在教中学、学中研、研中教,更新思维,打破传统教学藩篱,精挑细选相关成功案例,注重业态发展的可持续追踪,转换热点问题,合理安排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制定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
2.培养学生“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价值取向。在当前背景下,国家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将“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理念落实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高度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性,积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并且充分了解其内涵,引导学生创业创新价值取向,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应的创新创业理念,不停留于表面功利性追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加强实践引导,利用互联网优势和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出力流汗”,体验创新创业的精神收获和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幸福感,为日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3.政府、社会、高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做好有机衔接。相较于其他创业项目,“互联网+”下的创新创业认知不足、风险更高、难度更大,政府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设置“互联网+”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与社会、高校共建创新创业体系,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成果转换和成果共享。高校重视师资培训,培养校内的任课教师理论、实践和教学水平,丰富互联网创业知识,形成典型案例,增加创新创业真实体验。社会广泛参与,明确人才需求,形成对接,加强成功企业家和创业团队与高校学生的座谈交流和示范引导,高校可聘请其为创新创业项目兼职指导老师。
4.加强“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多元化平台建设。“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验融合发展,必须依托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多元化实践平台的建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双平台,双向发力,以线上指导线下,线下反馈线上,形成互补的多元化教育、实践平台。
四、结语
“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既能充分利用当前科技信息化发展优势,也能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新鲜活力。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出发,培养大学生“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价值取向,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四方的深度合作,积极建设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深化“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促进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建设更好发展。
作者简介
程杰(1993—),男,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