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2020-03-10 14:42高蓉晖赵雨梅
甘肃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经营监督

高蓉晖,赵雨梅

(甘肃政法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1 对会计信息的认识

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会计实务作为指导,得到的能体现核算主体财务报告、真实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资金流动方向等方面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称作会计信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就是为了得到会计信息,因为这个核心过程可以系统的反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会计信息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第一,有部分学者认为将生活中的普通信息套至于经济活动中,用特殊的数字、表格、公式再将其转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反馈给使用者,这就是会计信息应用的过程,即认为会计就是一个方便获取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因为会计核算的是固定主体的资产流动过程,必定时时处处与钱断不开关系,所以非特殊情况均以货币来表示,方便明晰企业在某一时间点或一段时期内的资金流向及状况。但是,一般情况下经济活动和价值流动又总相生相伴,价值流动伴随于经济活动。虽然学界也认同,在现代经济中会计处理的不是价值是价格,但商品的价格却是在合理的价值范围内受该商品的内部价值而上下波动,比如书本的价格围绕着书的价值波动,不会超出价值范围,所以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价值运动同其属性的另一种表达式,是为了描述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运动而存在。在会计数据输入与输出的处理过程中,因为其内在价值的相互转换,存在彼此关联,约束着信息转换这一基本过程。

2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就目前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经济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偏重于走国际化路线,越来越大的经济规模和正在兴起的互联网经济急需要完整、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为其指引发展方向。会计主体的真实经营状况,可以通过调阅会计凭证,查看财务报表等方式集中而系统的进行,但前提是查阅的相关会计信息必须是耐得住考查,经得起监督的。大到国家、企业,小至某个部门或者个人,只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会计信息。只不过有的通过审计部门出的审计报告,有的通过单位财务部门的各类会计报表,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听传。

第一,国家管理部门通过各个企业披露或上报的会计报表,统计报表中反映出的会计信息,判断前期制定且颁布实施的各项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当前发展需求?或是哪部分需要调整?废止不适用的政策后如何制定新的、符合当前发展的又切实可行的政策?还可以及时监控各个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及是否及时足额缴纳税金等。总之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于宏观调控不仅能做正确的指导而且也是可靠的依据。

第二,企业的所有者、投资公司、债权人需要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对信息进行认真完整的分析,包括分析财务现状、经营成果、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风险等,并预测企业的发展动向和预判相关变动情况,最终让他们做出投资或者撤资的正确的调整决策。

第三,混乱的内部管理,一定会断送企业鲜活的生命。所以要想企业在时代变革中屹立不倒,必须规范内部管理。因此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也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可靠的会计信息。了解本企业在这一时期内筹资、投资、运营等经济活动情况和成果,了解成本、费用等各项指标的完成状况和计划应付、应收投资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考核工作业绩,改善经营状况都需要依靠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

3 会计信息失真的两种情形

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不符,违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现象就是会计造假。目前的研究中人为的将划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情况。

3.1 无意失真

核算过程中由于无意或者不知实情而导致的过失。核算人员因为所学知识有限、为人处世价值观不同等内在因素或者行业制度的规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对财经法规理解有偏差,错用相关条款或账务处理有纰漏,而导致最终反应出的会计信息与经济事实不符从而发生的各类失误。无意失真又叫作会计错误,隐蔽性弱,若发生这类错误,很容易就能查清原因也方便改正。这种失误发生的原因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原始数据、会计凭证在计算或者抄写时产生错误。二是不了解经营过程而误解了真实事实。三是无用或者错用了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虽然和故意失真有区别,不是故意曲解有关会计规定,也不是硬闯红线为达到特殊目的的恶意行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情形都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3.2 故意失真

会计舞弊等同于故意失真,是有目的、有针对的进行财务造假和故意欺诈的行为。核算人员在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的驱使下,对记录与凭证进行伪造与编造,对交易与事项进行隐瞒或删除,故意使用非正确的会计政策,无视信息使用者所拥有的利益,产生非实际信息的现象。这种情况中是由于侥幸心理导致的经办人恶意妄为,造成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4 会计信息失真的细化分析

会计信息的本意是为决策者提供经营决策有关的信息,帮助指导其避免失误,做出的决定都能够使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如果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不仅仅对决策毫无帮助,甚至会起误导作用,错误的预测未来发展动向,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通过分析以往会计执法检查情况,统计得出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核算资料虚假。通过夸大、缩小或者无中生有的方式对会计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事实进行篡改,伪造会计账簿或是虚报会计报表,明知计量方法不正确却为了隐匿真实经营状况而不予改正,虚设会计科目将不存在的事项人为列入合法项目之中,或者在毫无经济事实可依的情况下捏造报表数据等一系列违反会计制度的方法从基础资料进行作假。

2)成本费用核算失真。很多企业受利益的驱使,想要隐瞒部分费用支出虚增利润,往往会利用现代财务会计制度中的局限性,将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渠道,由于实际经营中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没有能够在当期内及时取得合法原始票据或者财务部门没有收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已经取得的原始票据进行入账,不管是确认成本费用还是计入营业收入,前提必须要有合法完整的原始凭证,入账要有据可查且分清会计期间,对于类似已经发生但没有在当期确认的成本费用或虽已确认但并没有及时入账等会成为本期经营成果潜亏因素的情况,是不能确认为本期的成本费用。这类情况可以留在以后期间进行确认入账。所以这种通过做低报表中的成本费用,为了使账面结果好看,粉饰经营期间会计报表的手段就是成本费用核算失真。

3)对外投资收益失真。由于对外投资以及收益水平在财务中受到的监控不足,导致其不能被如实的体现,造成了亏损被人为地增加以及收入被人为的削减;经营状况遭受隐瞒;投资收益被截留,比如私设“金库”等失真的情况。

4)核算税金失真。不管是国家征税还是地方收税,都是财政收入的重中之重,其对于整体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合理避税”,对计税依据的造假合情合理。国家财政收入的虚增虚减无疑是因为许多本位主义的企业为了一己私利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忘记国家利益,追求小集体利益采取非法手段对利润进行了虚增虚减。审计部门因此查处的企业不在少数,金额也是让人诧异。

5)往来账款失真。主要体现在企业间相互拆借资金并且长期拖欠不清;应收账款确认无法收回或者应付账款最终无法支付,致使债权人、债务人双方的账面长期有不实的记录;各种长期挂帐可能已经不存在或者由于会计人员的频繁更替以及不健全的财务交接制度导致无人管理。

6)会计报表失真。企业管理层职业素养不高,为了方便自己达到不法目的,随意变化会计报表,捏造虚假信息,表里不一记两手账,为融得更多资金对银行报的是富账,为稳定投资人对企业报的是盈账,为骗取财政补贴就上报穷账,一个会计主体内出现多套五花八门的报表。

5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相关防治办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会计信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依赖性也日益增加。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对现状分析偏差造成决策失误,失去发展机会,甚至可能影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削弱市场的调控能力,最终导致类似金融风暴这样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所以,针对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整治策略的提出,已经是迫在眉睫

5.1 目前存在的问题

5.1.1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1)考核体系不合理。企业考核业绩时不关心生产程序是否规范合理,仅仅以利益作为追求,偏重考核期间的利润率、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上,过分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处于何种水平,分析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不多,忽视达到这种结果的过程。这就是关于发生此类违规交易致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真正动力,老板目前最关注哪些,考核目前最重视什么,就不择手段,没有原则的靠拢,不在乎是不是短期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

2)产权制度不明晰。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响应多年“放权让利”的政策改革,在经营自主权方面小有成效,但这种改革并没有完全消除传统产权制度的不足之处,不明晰产权制度和模糊的产权责任仍是国企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不明晰是针对主体讲,当各个利益体之间存在冲突时,内部约束制度松散,主体缺位。每个利益体“独善其身”,不考虑国家和集体利益,不惜用造假等方式将个人利益最大化。

5.1.2 会计准则不完善

现在执行的《会计法》中关于会计信息造假的处罚未涉及民事责任,只提到了行刑事和行政责任,而民事赔偿责任所形成的巨大成本是行政处罚不能替代的。关于会计信息造假行政处罚金额,一般个人最高是5 万元,单位最高是10 万元,这些处罚面对巨额的造假受益微乎其微,根本不值一提。在《会计法》立法中规定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出了事情谁来负责?单位负责人、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都可以是直接相关人员,责任人就很不模糊。而且新《会计法》只规定了监督过程中出现玩忽职守、泄漏国家秘密、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但对主体不作为监督、效力不高等所负的责任并未提及。

5.1.3 监督、控制效率低

1)企业缺乏监督的自觉性。一般情况下,在会计实务中只强调经营结果,当会计准则和财物行为发生冲突时会削弱会计监督。另外在财政系统中,现行的监督标准不尽一致,比如会计和审计之间就有差别,财政和税务的监督也有不同。每一个行业都各自为政只遵照本部门规定,相互干预,不能对经济事件进行有效地监督,也形不成完整且切实可行的再监督机制。

2)企业内部审计效率低。目前,很多管理层误认为《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中规定的企业必须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条实际作用并不大,错误的认为除了审计范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这种认识错误导致内审机构受企业排斥,不被真正接纳。内审人员怕被领导误会影响前途,对工作得过且过,采取明哲保身、不作为、能将就就不主动的工作态度。事实上内审作为监督体系中的一员,不仅可以从微观方面监督经济活动,而且可以对监督过程进行再监督。通过这两步管理者也可以及时调整管理方案加强经营管理。

5.2 治理会计失真问题的措施

5.2.1 从市场的角度整改

1)规范市场运作秩序。在做好这一点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证监会要严格规范,对公司年报进一步规范,要求公布季报且要及时监督检查。从市场的角度进行整改,不要因为信息的供需关系随意提供不符合要求的会计信息。尽量从根本原因避免造假动机,解决造假问题。同时考虑问题要兼顾各方,体统的把握所有的影响指标。逐步完善各种机制,规范运作秩序,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不合法的操纵行为。

2)加快改革步伐,完善企业制度。以往我国企业改革只是肤浅的针对已经浮出水面的表面问题,没有触及传统体制权责不明、出了问题互相踢皮球的根本弊端,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并没有彻底的改革。要想使企业放弃自己的部分利益主动负责,就必须在制度改革中明确企业拥有的权利和该负的责任。并且必须有监督部门专门对这部分事务进行监督,督促企业更好的落实各项制度,不制造、不提供虚假信息。

正确的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信息失真与虚假账和错账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预防。对公司章程约束机制与法人治理机构进行相关完善是企业内部加强控制的首要方法;

5.2.2 提高入门要求,保证从业质量

会计工作是一件细致、系统、有技术性的工作。要想做好会计工作在核算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必须熟练地掌握政策法规,了解最新颁布修订的法律政策,这是从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另外从任职门槛来讲,要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并且要改进继续教育、年度考核等工作,这也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和杜绝会计造假的关键点。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经营监督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夯实监督之基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