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腾
(静宁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与安全管理站,甘肃 静宁 743400)
甘肃省静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以种植苹果作为优势经济产业,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静宁县干旱缺水的水资源现状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效节水保障农业灌溉,保障农业生产,是解决静宁县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举措,也是静宁县脱贫攻坚的积极对策。多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把发展农业高效节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5 年初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深入推进陇中东南部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6.67 万hm2[1]。甘肃省水利厅《高效节水灌溉规划技术大纲》中提出了全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按照分区发展重点,制定了不同地区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和规模[2],其中静宁县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 万hm2,建设小塘坝、小水池、小泵站、大口井等小型水源工程,大力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在农业产业形成区域,结合实际需求发展微灌和喷灌高效节水灌溉,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农艺节水与管理节水并举,为静宁县现代化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和支撑力[3]。
20 世纪70 年代末,静宁县逐步引进喷灌、滴灌、低压软管灌溉技术,当时首先在一些水源丰富的自流灌区小面积试点和示范推广,1978 年在东峡峡山提灌站的平山建成固定式机械喷灌1 处,发展喷灌面积9.2hm2亩;1979、1980 年在大宋提灌站的小曲湾、陈家咀建成半固定式机械喷灌2 处,发展喷灌面积20hm2;1979 年在田沟的陈家川和石家沟建成王湾水库穿山渠固定式自压喷灌3 处,发展喷灌面积33.3hm2;1989 年6 月修建治平乡雷沟村胡家原滴灌试验,发展滴灌苹果园33.3hm2;1989 年建成威戎镇李沟村井灌区低压软管灌溉,控制灌溉面积20hm2等。90 年代以来,静宁县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解决水的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些项目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资源对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静宁县意义重大,但就现状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年久失修问题普遍;节水工程受投资限制标建设准不高,其示范作用和节水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高效节水的工程配套对工程安全运行有较大制约,致使高效节水的效益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土地承包使用权分散、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投入使用后运行管理跟不上、水肥结合等先进技术得不到合理应用,这些问题对静宁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较大影响。
静宁县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数已投入使用50 年以上,超限使用现象普遍。作为甘肃中部的贫困县,水利工程建设投资长期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带病运行使农田水利工程不堪负重,灌区续建配套得不到及时跟进完善。小型提灌站老化十分严重,高耗能的电气设备得不到更新换代,渠道衬砌防漏损结构坏损严重、渠道漏损大,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此外,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配水控水设施不精准、滴灌系统的地下固定管道布置少,地面铺设管道多,给农民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带来诸多问题,维护、保管、更新地面管网增加了运行成本,降低了节水效益。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附加效益来源于水肥结合、自动化控制、规模化种植,这些内容对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项目建设主要靠政府推动,工程建设完毕后,其后续使用管理主要由农户承担。而在我国农户的专业技术很难满足现代高效节水的要求,专业化的技术服务空缺,使高效节水设施得不到合理使用,工程的实际效益与理论效益差距较大。尤其是分散式的土地使用形式得不到整合,不能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大幅降低了高效节水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村土地流转进展缓慢,土地小块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制约着高效节水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农户仍以大水漫灌为主,管灌、滴灌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始终不能得到大范围推广,农田灌溉毛用水量偏大,农业节水的空间还很大。在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存在用水量超标,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重复利用水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挖掘。静宁县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紧缺是先天条件,而用水效率不高、效益低,更使资源型缺水问题愈加突出。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静宁县水资源现状及承载能力,科学的制定静宁县工业、农业、城乡规划等发展规划,合理分配水资源,在各行业实行节水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融入农业产业布局中来,为农业高效节水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同时,编制农业节水近期和中期规划,切实的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标,科学地确定适宜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静宁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打赢静宁县脱贫攻坚战打牢基础。
首先,现代化的高效农业是建立在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的,而包产到户以来几十年形成的碎片土地使用权,限制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包括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使用。所以静宁县在土地流转上要增速提效,使土地连片规模化的生产基础尽快形成,为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打好基础。其次,政策上引导、经济上扶持,切实有效的改变水利基础薄弱,不能满足现代先进灌溉技术有效实施的问题。当前投资多元化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成熟,静宁县要通过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融合社会资金,努力建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有效工作机制,形成广泛的用水户参与和高效节水灌溉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
在长效发展机制的保障下,以苹果规模化种植的现代高效农业为引力,多元化引进农业投资,加快高标准的田间输水工程的建设进程,完善田间好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率,使高效节水设施能够充分发挥出应用的效益,在农业节水的同时,降低农业种植成本,从而增产增收。同时,通过技术革新,在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上挖掘潜力,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物入河量;推行用水总量定额、用水效率定标、水功能区定限的水资源精准管理制度,以此来加强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适宜发展渠灌、管灌、大田滴灌和温室大棚滴灌等节灌模式,减轻水土资源的承载压力。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促使农业向集中连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为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创造条件。进一步将节水技术与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优质林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测土配方、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努力实现节水、增效双重目标。农民对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不足、技能掌握较差,加上维修服务跟不上,是当前造成部分工程运行状况差、技术推广缓慢和农民参与程度不够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方面,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根据宣传对象的特点在宣传方式、宣传的内容上做较大改进,强化宣传效果;二是对农民进行专门培训,提高认识,接受并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尤其是高效节水工程设施的正确使、维护用技术。为此,需要建立生产企业、科研院校、行业部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共同参与的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强化和重视工程建设后的应用技术指导和管理与服务,加强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的结合,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水平和效益。
节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在静宁县是发展并推广高效节水的关键工作之一。就实际而言,这项工作要从解决建设与运行管理脱节以及运行维护主体不明晰上下功夫、找对策。建立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运行管护机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实行坐标定位管理,杜绝项目重复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确保每项工程都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人员,不断提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水平。
静宁县的农业用水管理单位,尤其是乡镇水利站等基层单位的工作职能、工作制度、工作积极性等都与实际需要出入较大。实质性地推动灌区管理单位改革,要明晰工作职能和工作制度,利用奖惩机智提高管理队伍的积极性,通过技术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全额落实“两费”,承担其必需的改革成本;按区域或乡镇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机构,切实贯彻执行好国家有关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静宁县推行农业高效节水对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农民增产增收意义重大。通过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以及增强节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来有效解决目前在高效节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农业高效节水在静宁县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节水、增产、增收、提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