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勤创建生态治理示范区任务及意义

2020-03-10 07:17孙桂仁
甘肃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民勤绿洲示范区

孙桂仁

(中共民勤县委党校/民勤县行政学校,甘肃 民勤 733399)

1 治理背景

民勤绿洲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环境恶劣且恢复力弱。针对该区域水资源匮乏、植被退化、沙漠化盐渍化严重、沙尘暴肆虐等日益迫近濒临崩溃的生态现状,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1.1 防风固沙造林治理成效显著

实施人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封育成林、防沙固沙等生态项目成效明显,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沙尘暴及大风次数明显减少,沙丘移动速度减缓。初步遏制住“沙进人退”的状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2 流入区域内径流量大幅增加

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促使流入区域内径流水量显著增加,青土湖等湿地,得以初步修复,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减少且水位降幅减缓,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1.3 调整建立合理农业结构格局

该区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面积调小、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压缩小麦、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培育发展高效节水经济作物,逐步培育形成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高效节水发展相配套的种植业结构。

1.4 水资源使用效率及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民勤县先后实施了节水改造项目,辅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配套设施,科学监管。实现干支渠分水闸口的流量监测、视频监控,斗农口智能水量计控收费以及灌区的信息化管控、精准化调度,大幅提升了渠系运行、水资源配置、收费管理、安全运行的管控水平。同时,全面推行水权实名制管理制度精准控制农业用水量,坚持每名农业人口只有一处水权,以人定地、以地配水、实名管理,做到了农业人口实名配水全覆盖,形成了县、镇、村、社、户五级水权分配体系。

2 目标挑战

民勤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弱,历史赤字过多,虽经过这些年综合治理现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相对于“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目标要求而言,依然面临着众多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2.1 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质量仍未根本恢复

区域内水资源匮乏导致大量物种灭绝,罗布麻、胡杨蒿、沙拐枣等已濒临灭绝,芦苇零星分布。植物类型由一般的沙耐旱性向强旱生和超旱生植物过渡,向单一化发展。现白刺、梭梭等物种退化死亡的现象频发。

2.2 绿洲植被生态体系不稳定

该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很低,城乡植被连通性较差,风沙沿线防护林带狭窄,耕地防护林网格化程度低,大量退耕还林还草地处于自然修复状态,存在荒漠化现象。

2.3 绿洲抗风沙侵袭能力仍然不足

该区域内重点风沙地带植被稀疏,林木生长不良,灌木林退化严重,难以遏制流动沙丘的移动,绿洲周边外围植被覆盖率低,风沙沿线防护林网单薄,难抵御风沙侵袭,部分区域流沙以平均每年3m的速度向绿洲靠近。沙多林少,生态脆弱植被恢复难度大的状况仍然未曾改变。

2.4 区域内地下水基础尚未形成

民勤生态变迁与退化的根本就是水资源短缺,区域内地下水位深浅直接决定陆域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和湿地面积等等。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措施的实施,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增多和降水偏丰,促使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幅减小,局部地区出现上升趋势,但离合理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至此,民勤绿洲的生态将在一定长时期内处于脆弱状态。

2.5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仍处在探索之中

民勤是我国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域,如何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即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民勤目前仍处在探寻之中。

2.6 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亟须加快推进

在紧要关头遏制并扭转民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下一步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必须具备完善合理的机制和制度。但区域生态治理和保护的长效机制并未建立,亟须加快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力度,巩固前期治理成果。

3 “生态治理示范区”构想的提出

3.1 从“决不”到“确保不”战略升级要求

习总书记提出了“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指示,标志着民勤生态治理的阶段跨越与战略升级要求。为此需要进行长远谋划,实现从治理决心到治理路径的跨越;需要形成可持续的治理模式,也需要建立其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实现从应急抢救到稳固持续的升级;要针对流域和下游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培育流域和区域的“造血”和自运行机能,实现从投入性治理到机制性治理的升级;要从维护绿洲稳定和提升绿洲质量出发,从而实现从单一水要素治理到生态要素综合治理的升级;要从生态治理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升级,力图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3.2 以“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保障“确保不”目标实现

要实现 “确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生态治理目标,就是要在民勤这个干旱脆弱且刚刚历经急救期的生态前沿阵地,开展一场深刻的、系统的、史无前例的绿色变革,力图通过生态治理结构与机制创新以及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实现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的变革,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面向新时期民勤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借鉴我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经验,提出“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力图将该设想作为民勤这一特殊的地区(生态地位重要但极端脆弱),在特殊条件(流域治理初见成效但仍不稳固)和特殊目标(确保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下,实施特殊的任务(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区域性载体。同时也希望通过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这块“试验田”实践探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更多的有益尝试和成功经验。

4 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任务

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选择生态治理最具需求、最富挑战的民勤绿洲设立生态治理示范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之举,承载了艰巨而光荣的历史责任,必将会对该区域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示范性的影响;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的建设既是创新工程,也是系统工程。

4.1 引领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

我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关键是在于树立并践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理念。生态领域也是这样,有什么样的生态价值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状况。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的建设,首先引领该区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总结和反思石羊河流域和民勤盆地生态系统演变历史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互动关系,全面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沙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和理念,科学建立节约型、循环性经济体系,率先引导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认识到只有走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才是民勤唯一可行和正确的选择。

4.2 全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质量提升

国土空间是一切活动与生态系统演进的物理载体,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要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前提,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按照“三区三线”要求,科学确定人工绿洲、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的规模和边界。特别是人工绿洲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的划定,科学认识到西北干旱区“人进则沙进、人退则沙退”的内在机制与辩证关系,严控耗水经济社会活动的行为边界和强度。在此基础上,以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为准则,优化各类空间的内部结构与特征,包括人工绿洲土地利用板块优化,农田空间内的种植结构优化,生态空间内各生态景观配比优化等。通过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形成区域良性生态格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4.3 实施“沙-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

以水为脉,以河为轴,实施“沙-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沙”方面,坚决防止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合拢大目标,以及营造良好绿洲生产和生活条件小目标,做好绿洲外围、农田保护、道路和居工地的沙化治理工作;在“水”方面,以石羊河下游河流生态廊道保护和地下水超采治理为重点,实施水生态系统修复;在“林”方面,面向沙漠治理、农田防护、城镇绿化等目标,合理选择林木种类,科学确定植树造林的方式规模;在“田”方面,基于水资源条件,面向绿色发展目标,科学确定农田耕种及灌溉规模,大幅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和区域节水双赢;在“湖”方面,强化上游的红崖山水库生态调度,减少水面蒸发。合理控制尾闾青土湖等湿地和水域面积,提高生态用水效率;在“草”方面,以合理做好绿洲外围、城乡居工地、农田内部草地为重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4.4 推动县域产业生态化发展与转型升级

以水为控制性和驱动型要素,将节水增效作为民勤县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生、以水定效,推动县域产业生态化发展与转型升级。“以水定产”,就是依据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区域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主要形态,包括区域的粮食生产定位;“以水定地”,就是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和配置方案,严格管控灌溉面积,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空间布局,降低灌溉用耗水量;“以水定生”,就是要按照水资源条件,构建全域内节水生产、生活方式;“以水定效”就是立足区域水情,在生产、生活和消费等领域实施最严格的水效标准,实行分行业深度节水。

4.5 着力开展生态治理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

机制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灵魂,在该区域能否成功创建生态治理示范区,关键在于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机制能否取得有效的创新突破。要与民勤县情结合,突出水资源要素和干旱区特色,在水权制度、水价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沙漠国家公园等制度上加以创新;同时要发挥示范区建设的创造精神,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特别是市场积极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5 民勤创建生态治理示范区的意义

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的设创,既可巩固深化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助推民勤县攻坚脱贫与高质量发展,又可保障我国东西部和新丝绸之路陆域连通,同时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创新示范和精神标杆,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实践和现实意义。

5.1 推动流域综合治理成果的巩固升级

民勤绿洲经过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无论是区域内生态整体水平,还是各类生态要素稳定性,民勤绿洲只能说是刚刚度过了抢救期,结构不稳、质量不高、基础不牢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历史欠账缺口仍然很大,长效机制也没能真正建立,长期累积的生态恶化风险尚未得到根本消除,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在这种爬坡转型的关键时期,设立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可以从更高层次、更宽广视野、更长远措施,全面谋划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修复,助推绿洲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切实保障“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国家目标的实现。

5.2 实现民勤县脱贫致富与高质量发展

民勤绿洲属于典型干旱生态脆弱区域,传统粗放式、低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扩大种植规模、消耗更多的水土资源来实现,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存在内在冲突。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找到一条有别于传统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目标就是通过县域产业生态化发展与转型升级,将生态保护和节水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提高单位资源消耗的经济与生态产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统一, 助推其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5.3 保障东西部和新丝绸之路陆域连通

民勤绿洲是守住西北部风沙线核心区域,若失守致使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将连片合拢向南刮进,加上长驱直入的河西走廊“狭管风”,千里河西走廊将被沙漠拦腰截断,我国中部和西部重要的陆上连接线势必受损,“欧亚大陆桥”交通咽喉势必受阻,陆上丝绸之路连通性势必受到极大影响,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也关乎国家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正因如此,习总书记明确指示“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尽管石羊河流域前期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两大沙漠合拢和南侵的势头依然存在,沙漠仍以每年8~10m的速度推进,两大沙漠相距最宽处不过40km,最窄处仅一路之隔。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的建设,将最大限度地减少荒漠化威胁,阻止两大沙漠合二为一,切实保障东西部和新丝绸之路陆域连通。

5.4 为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创新经验

民勤在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防沙治沙、生态治理保护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具有最明确的国家目标和最强烈的内在需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最好的“试验田”。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的设立与建设,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潜力,集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势必会在生态要素综合治理、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如同深圳等特区的设立和建设对推动我国经济领域改革发展那样,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体系改革与制度变迁做出巨大而持久的贡献。

5.5 为全国生态保护治理提供精神标杆

民勤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经济地理格局最不利、生态环境最脆弱、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民勤人民与风沙抗争、保卫家园,铸就了民勤治沙防治精神。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一旦成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民勤这样的“绝地”,通过创新治理和绿色发展,也能够实现“逢生”的鲜活范例,对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将产生极强的感召力。启示众人,民勤这样的困难条件、这么薄弱的基础,都能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证区,其他条件更好、基础更强的地区没有理由做不到,因此民勤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为全国生态文明所带来的精神激励和象征意义将难以估量。

猜你喜欢
民勤绿洲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绿洲里的老先生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沙漠绿洲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撒哈拉沙漠要变成绿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