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华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江苏苏州,2150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风景园林专业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面对我国城乡快速建设发展过程中环境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立德树人,将生态文明理念与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同共进。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等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具有关系人类福祉的重要意义。面对社会发展转型期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大学生容易陷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惑。高校教育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良好品格的重要使命,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思政教育是满足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专业人才新要求的重要方面。
风景园林专业进行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应该是有机融入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环境认知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美丽中国”等内容引入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深层内涵,增强生态文明价值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担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
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养是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前提。传统风景园林专业强调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专业教学注重空间设计规范、功能组织、形式表达等的训练。例如,城市公园、广场等的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偏向不同空间类型的功能化、形式化,学生以不同空间中人的使用功能需求为导向,忽视了对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深层价值内涵的思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价值观培养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教育不应该停留于单一的课堂思政教学模式,应该注重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的结合,学生在生态实践亲身体验过程中感悟消化生态文明思政理论,以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行合一。但是,目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生态文明教学模式仍然侧重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对生态实践的重视不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对生态问题的认知比较肤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体验和实践感悟。
快速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风景园林专业立足于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生态文明教育应探索与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的结合,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目前,生态文明教育传统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教学效果不佳,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高素质专业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风景园林是研究、规划、管理自然和建设环境的应用型学科,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师的工作不只是满足视觉审美要求, 而且需要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2]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将生态文明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行为准则。专业人才教育应与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生态文明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将科学理论教育与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紧密结合起来,确立生态理论知识传授、生态实践能力培养、生态文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图1)。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应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坚定的生态文明信念,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生态智慧、生态素养的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3]
图1 生态文明思政教育“三位一体”教育目标
其次,应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价值观引导与专业知识和能力传授有机融合。[4]生态文明观蕴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智慧,应运用生态文明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领引导生态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5-6]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和科学解决生态问题,培养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职业责任感,让其将生态文明自觉内化为普遍的价值认同。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生态文明价值观引领的同向同行、协同共进。[7]
首先,应构建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生态文明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中,而应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整体全面、层次递进、互相支撑的生态文明思政课程教学体系。[8]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包括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法治教育等。[9]生态伦理教育是关于自然道德价值和道德秩序的教育,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规范的教育;生态审美教育是让学生通过发现、感知自然之美,培养乐观向善的生态审美认知,增强生态责任感;生态意识教育是让学生以环境友好价值观认知环境问题,科学协调人地关系,提升生态素养;生态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追求生态正义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如图2所示,应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构建整体化的生态文明课程思政体系。
其次,应坚持生态文明思政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利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功能,从生态文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另外,要将生态文明思政教育的内涵自然地融入风景园林专业的历史与理论、美学、规划设计、植物应用、工程管理、政策法规等课程教学模块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思政育人元素,宣讲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通过显性思政课程与隐性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觉生成生态价值认同,培养环境友好、生态公平正义的历史责任感。如表1所示,应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模块中引入生态文明思政教育,明确各个专业课程模块的思政教学目标定位、内容和教学方式。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应各有侧重,互相支撑,以实现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政教育。
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产生深刻感悟,通过生态理论知识与生态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生态伦理道德,提升生态素养。生态文明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由传统课堂教学转向现代信息化的多元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思辨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以增强教学实效。
第一,生态文明思政教育需要将认知的生态理论与行动的生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风景园林专业是涵盖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多学科领域,其专业人才培养趋于人文素养与工程应用的综合,不断涌现的创新理念和科学技术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风景园林专业思政教育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在生态知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通过生态调研实践充分认识生态环境问题,洞察产生问题的矛盾根源,灵活运用生态知识提出生态修复和优化策略,以缓解人地冲突,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10]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态理论和生态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中积累生态智慧,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图3)。
图2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体系
表1 生态文明思政教育融入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模块
图3 生态文明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生态文明思政教育教师应占主导地位,教师素养是保证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应该倡导多学科综合交叉,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组建跨专业和学科交叉的多元化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应与风景园林、哲学、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人文地理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明思政教育,以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更科学、更全面。
第三,生态文明思政教育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自主选题并开展深入探索研究,在学习掌握先进生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自然。另外,教师应通过生态调研、参观访问、驻地体验、专题研讨等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亲身洞察环境面临的问题,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明确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生态文明思政教育要加强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教师应充分发挥慕课、雨课堂、在线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共享优质资源和教育平台。不同学校、专业和背景的师生应一起学习思考,交流互动,彼此促进。同时,教师可通过运用专题研讨、课题辩论、案例演示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生态文明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战略之一。将生态文明思政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和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格局中应有的担当。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风景园林专业应该在专业教学中深入挖掘生态文明思政元素,采取多元创新教学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升学生生态建设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