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娟娟,苏 浩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投资保险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2018年7月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育人工作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而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成为心理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如何让人们更幸福,关注幸福的根本原因及影响因素,发现让生活更幸福的积极策略,是“帮助人类发挥潜能和获得幸福的科学”[2]。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倾向消极价值取向的状况,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
目前,积极心理学教育比较成熟的模型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型[3]和积极教育“6+2”模型。在“6+2”模型中,“6”是指积极教育的六大模块: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2”是指“1套身心调节方法+1套品格优势养成系统”[4]。
为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在借鉴以上模型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金生幸福”为核心的心理育人体系,包含“金生幸福”课程、“金生幸福”团体心理辅导以及“金生幸福”成长训练营三个模块。“金生幸福”从概念上包含了今生幸福和金院学子幸福的双重含义,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教学、在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中增进学生积极体验、开设自助式成长训练营等手段,以期达成如下心理育人目标:(1)为学生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对人、对事、对己和对自然。(2)充分开发潜能,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3)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校借鉴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初步完成了“金生幸福”课的单元设计,包含幸福、品格优势与美德、积极情绪、积极沟通等16个模块,并在公选课中进行了尝试。该课程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在提供积极课堂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主观幸福感,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观。
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而非被动补救和矫治已出现的心理问题。我校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穿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拓展训练等方法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使学生在快乐和成功的积极体验中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我校以投资保险学院为试点学院,于2014年12月成立团体心理辅导中心,依托学生干部的力量开展了“金生幸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使学生干部具备独立带领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业务能力培训,已开展十余次。目前,团体心理辅导中心已成功运作6年,有100余名学生干部。在这一中心的有力支持下,我校在班集体、学生干部等群体中开展了大量实践,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集。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支柱性内容,即积极情感体验(包括生活、学习、自我和人际)、积极人格(包括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大系统和小系统,大系统包括国家法律、政策等, 小系统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等)。其中,增强个体后天的积极体验是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因此,为培育学生的积极人格,我校创立了“金生幸福”成长训练营,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在细微处、生活处发生改变,在朋辈互助中获得成长,不断获得人生的心理补给,实现健康幸福发展。
我校以“金生幸福”为核心的心理育人体系包含“金生幸福”课、“金生幸福”团体心理辅导及“金生幸福”成长训练营三个模块,具有如下三个特色:(1)积极理念贯穿始终,学校育人环境不再是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2)育人途径为知行合一,既有课堂理论学习,又有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学生可将所学的积极心理学知识直接运用于训练营中,实现积极心理运动的生活化。(3)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育人创新。积极团体心理辅导项目依托团体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了大量实践,使学生在体验者和领导者两种不同的角色中获得成长。我校以“金生幸福”为核心的心理教育也取得了如下三点育人成效。
学校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对“金生幸福”课的16大模块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具有8大模块的校本课程体系。
表1 “金生幸福”课校本课程体系
除优化内容外,课程还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领悟成长所得。在实践作业环节,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组织活动。学生既是课程的体验者,也是领导者,这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金生幸福”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初定位为加强大一新生的相互了解与班集体凝聚力建设,设计了“相聚是缘”“我们在一起”等常规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截至目前,“金生幸福”团体心理辅导中心已为投资保险学院2014至2019级共60个班级,3000余名学生进行了全员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每学期每个班级1—2次。
在以上常规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我校于2018年引入积极团体心理辅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团体干预为介入方法,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已形成了新生学习适应、强化性格优势、人际和谐和提升主观幸福感四大主题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其中,性格优势主题的团体辅导以银雁班这一学生干部队伍为试点,设计了“团学骨干,我最美”等发现学生优势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目前,学校已为3届银雁班300余名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掘并发挥了每位学生的优势,调动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为后续学生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金生幸福”成长训练营共创立了如下6大训练主题:(1)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提升心理免疫力;(2)理性——困难时刻,防止被焦虑捆绑;(3)乐观——每个人都可以培养的心态;(4)助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5)优势——找到你的正能量之源;(6)希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其中,“打卡三件好事,提升心理免疫力”情绪主题的训练营已顺利开营30天,参与人数达百人。“三件好事”的练习方法由塞利格曼教授提出,指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记录一下当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好事,这样可以帮我们提升幸福感。当心理积极情绪增多的时候,消极情绪会随之减少,最终,心理免疫力会得到提升。参营人员需完成记录日常“三件好事”的30天打卡,如读一本好书、吃到一道好菜、听到一个好消息、锻炼半个小时等。以下节选了1篇优秀作业。
我一开始打卡总会忘记,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每天能坚持下来也是一个好习惯。每天打卡,一边写一边就会想起那些好的事情,心情也会变得愉悦起来,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有意义。而且,可以从打卡的地方看到别人的“三件好事”,这也是分享快乐的过程,自己能看到别人的好事,别人也能看到自己的好事,我们能感受到彼此对生活的热爱。“三件好事”打卡就像每天写了一篇小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好事情。这个过程比较愉快,让我觉得自己这一天是有意义的。
我校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理念的“金生幸福”心理育人实践项目仍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目前,“金生幸福”课已形成了包含幸福、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等8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但推广范围较小,仅在公选课中进行了尝试,尚未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课程中。今后应将“金生幸福”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效益只有在持续开展中才能得到充分保证,但作为非课程形式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存在各种保障不足的问题,如场地紧缺、持续性差等。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主动性、全面性,实现学生的发展性成长,后续应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课程体系,具体设置如下:(1)课时设定上,每周开展1次,连续8次;(2)课程主题上,通过问卷或访谈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形成课程主题;(3)课程组织上,教师负责团体心理辅导基础理论讲解与活动开展示范,小组成员担任领导者组织活动,持续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课堂注入新活力。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的相应研究发现“三件好事”、感恩等练习只要坚持一直做,幸福感就会节节高升。因此,“金生幸福”成长训练营后续需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形式上侧重生活化,在持续不断的实践中重塑学生幸福生活。(2)在6大核心主题的基础上深化并延伸,满足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3)注重分享互动,减少书面陈述,最大限度地以分享带动营内学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