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维
(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陕西 三原 713800)
某河道长12.6 km,岸线长27.3 km,其中:北岸12.6 km,南岸14.7 km。地貌单元主要为漫滩,上部覆盖5 m~1 8m 亚砂土,下部为亚砂土与砂、砾石互层。上游比降较大,下游河心滩密布,加之近年区域内基础项目较多,河道采砂频繁,河道滩内堆料严重,沙坑遍地,主流摆动,河势不稳,具有游荡型河段的特性,行洪期毁崩农田严重。为进一步提高该河段的防洪标准,使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河道进行整治迫在眉睫。
原河堤按照30 a 一遇洪水设计。该段堤防设计为梯形断面,堤顶宽度8.0 m,迎水坡比1∶2.0,背水坡坡比1∶2.5,干砌石护坡加高至设计洪水位以上0.5 m,厚300 mm,基础采用1.0 m×1.5 m 铅丝石笼。堤身填筑料为河床级配连续的混合砂砾料加30%黄土拌合后填筑碾压。相对密度不小于0.65。原堤防初建于20 世纪70 年代,堤段筑堤材料为河漫滩砂砾石、砂土混合物,堤防横断面为梯形,顶宽4.1 m~8.2 m,原堤防标准不高,断面结构偏小均不满足防洪需要。在上游有1.3 km 由于河道滩面太高没有堤防,因此需要加固。原堤段筑堤材料为河漫滩砂砾石、砂土混合物,堤防横断面为梯形,顶宽4.1 m~8.2 m。根据野外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表明其余堤段除渗透系数偏大外,其天然干密度、相对密度等基本满足规范要求,总的各段堤防填筑质量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堤防高度、边坡比及基础深度均不满足防洪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为满足城市建设需求,本次整治设计堤段采用50 a 一遇设计洪水,加宽堤防采用堤路结合形式,堤顶宽度20 m,堤防迎水坡采用1∶3.0,背水坡1∶3.0,堤防及其主要建筑物为2 级建筑物,堤防横断面设计确定采用梯形断面,堤顶设计宽度20 m,堤防边坡采用1∶3,堤防护坡与基础都采用格宾网,背水坡草皮护坡,堤身采用河床级配连续的混合砂砾料加30%黄土拌合后填筑碾压,设计相对密度不小于0.65。
本工程在充分利用原堤防的基础上,结合河势的变化,筑堤材料以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为主,就近开采,节约投资。在施工上考虑以机械施工为主,以利于缩短工期和节约投资。
设计段中下游堤岸均已形成,两岸现状均有已成堤防工程。根据现场勘察,结合该段河道近几十年的河势变化及大洪水的主流线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利用已成堤防的布设情况,确定此段堤防中心距维持原河道不变为650 m~710 m。该段河道顺直,主流不靠岸。参照已成堤段走向,并考虑原堤线布设,故本设计堤线均按照现状堤防位置进行布置,维持原堤线不变。
堤顶高程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H顶为设计堤顶高程,m;H水面为设计洪水水面线高程,m;Y 为堤防超高,m,Y=R+e+A,R 为设计波浪爬高,m,选择当地多年汛期平均最大风速12.7 m/s,经计算R=0.92 m,e 为风壅增水高度,m,经计算e≈0.03 m,A 为安全加高,m,按《规范》,A=0.8 m(不越浪2 级堤防)。
经计算,堤防超高Y=1.75 m,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确定采用Y=2.0 m,据此进行各断面堤顶高程设计。根据堤防现状,本段堤防部分段需加高0.9 m~1.7 m。
本项目新修堤防工程长1791 m。设计新修堤防的堤型宜采用梯形断面,利用河床天然混合料和黄土堆筑。拟定该段堤型为梯形断面,迎水坡与背水坡坡比均为1∶3.0,背水坡坡脚设1 m 高的浆砌石挡土墙,保护背水坡坡脚,堤顶宽度20 m,堤身填筑料为河床级配连续的混合砂砾料加30%黄土拌合后填筑碾压。相对密度不小于0.65。同时,本次设计堤段中有8.27 km 堤防的堤顶高程达不到本次设计堤顶高程,堤身断面尺寸偏小,需要加高培厚。
采用总应力法对在设计洪水位骤降期迎水坡抗滑稳定进行分析计算,其安全系数k 由下式计算:
式中:b 为土条块宽度,m;W 为条块重力;Z 为堤坡外水位高出条块底面中点的距离,m;ui为水位降落前堤身的孔隙压力,kPa;β 为条块的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Ccu、φcu分别为堤土的直剪仪,固凝快剪的凝聚力及内摩擦角。
由上式可得,设计洪水水位骤降期迎水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为1.35,大于规范规定的1.15 的安全系数。
对堤坡稳定最不利的情况进行渗透稳定计算。计算工况:①临水侧为设计洪水位,背水侧为无水;②水位降落过程中对临水侧堤坡稳定最不利的情况。
(1)临水侧为设计洪水位,背水侧为无水时: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附录E4.1-1公式计算渗流在背水坡出现所需时间T:
式中:no=n(1-Sw%),土的有效孔隙率;K 为堤身渗透系数,采用大值平均值,m/s;n 为孔隙率;Sw%为饱和度。
当洪水持续时间t 设计洪水位下,典型断面的渗透计算成果见表1。 表1 设计洪水位下渗透计算成果 通过计算结果表明,该段堤防不能形成稳定渗流。 (2)洪水降落时堤身浸润线: 通过对典型断面计算:1/10<k/μ/v=48.2<60,应按照缓降过程计算浸润线下降位置。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附录(E6.1-2、3)公式计算浸润线,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设计洪水降落过程渗透计算成果表 (3)渗透稳定评价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土的渗透变形类型的判别方法,本次采用细颗粒含量进行判别。根据南京水利科学院各种土质的判别公式进行判别。经过对所选典型断面ρg计算,其值小于相应土料的细粒含量,故本堤段土体的渗透破坏型式只可能为流土。 堤身的渗透稳定: 产生流土的临界水力坡降: 式中:G 为土的比重;N 为土的孔隙率。 经计算,Vcr=1.14,V允许=0.57。 对设计洪水降落过程中最不利情况的浸润线分析,实际水力坡降小于V允许。故在设计洪水降落期,不发生渗透破坏,在设计洪水持续过程中,由于洪水历时短,洪峰持续时间更短,不能形成稳定渗流,即在背水坡边坡不产生渗透逸出点。因此,该段堤防不产生渗透破坏。 3.4.1 迎水坡护坡衬砌厚度的确定 为便于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节约工程投资,疏通河道,保护环境,本次设计采用格宾网护坡,铺设厚度确定为0.3 m,网格规格为长×宽×厚=4.0 m×1.0 m×0.3 m。护坡砌护到洪水位以上0.5 m。 3.4.2 堤防基础设计 堤防基础采用格宾网基础,两层,格宾网基础规格为长×宽×厚=3.0 m×1.0 m×1.0 m。坡脚采用不小于30 kg 散抛石填充。由于这段河道主流靠左岸,右岸滩面比较高,经过比较这段堤防基础进行浅埋,基础埋深与滩面以下1.2 m~3 m。 为了方便沿岸居民跨河耕种和采砂需要,设置越堤路。越堤路顶宽参照已有生产路宽确定为6.0 m,路面比降6%,边坡为1∶1.5,采用河床天然混合料碾压堆筑。 保持桥上下游各5 m 原有堤防迎水面1∶1.5 浆砌石护坡不变,再通过扭面衔接至上下游1∶3 坡比,扭面长30 m,采用M7.5 浆砌石护坡。 结合工程的修建,确定工程临水侧护堤地的宽度为20 m,该范围的土地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主要用于种植防护林,抢险取土,堆放防洪抢险物资等,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耕作、开挖取土、采砂或其它威胁堤防安全的不良建设活动。 本文详细介绍某河段防洪工程基本情况,分析该河段整治的基本特点和进行河道整治的必要性和基本任务。对河段整治设计进行详细技术要点分析,分析表明通本工程项目各项指标符合河道整治建设指标要求,在技术上可行。3.4 护坡、基础工程设计
3.5 越堤路设计
3.6 桥上下游段堤防衔接设计
3.7 护堤地及堤防保护区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