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辉
蒋威,生于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1979年研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任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全国艺术科学专家库专家。
2008年,蒋威先生为了直接汲取传统绘画的丰厚给养,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奉调到故宫博物院。和大多数画家一样,他在青年时代受过正规的科班训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他四十年来的艺术道路:师古、守静、创新。
凡师古者,终将要化为己有。
蒋威认为山水画创作的起步阶段,首先要向古人学习,要继承传统,才能创新。蒋威先生早年的求学经历,相继遇到祝大年等先生的教诲,他们的思想、艺术影响了蒋威日后走向追求装饰性造型的绘画道路,如他在1989年创作的《山色苍茫》,是他这一段艺术道路的剪影。他在故宫博物院相继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画法研究所所长,给他坚守传统艺术增强了无穷的底气。他从每年多次举办的历代书画展览里获得了许多甘霖,故宫图书馆、资料室和工作室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沉下心来,以数十年之功做到“师古而不为所役,趋新而不绊其规”。他的山水画学习就是从最初的临摹古代名画开始的,他曾苦心对临五代荆浩的《匡庐图》轴、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轴、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轴和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等,有许多古画他是反复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蒋威的构图能力、笔墨运用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在临习传统绘画作品的过程中,他结合其他相关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树立起自我画风。他的山水画作品富有沉厚的古韵,这一切与他长期临摹古画有直接关系。
蒋威 五指揽胜 纸本设色 2018年
临画与读书是相向而行的。蒋威苦读了历代画论名篇不止百遍,避免自己深陷其技而不知其学。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带着多位硕博士生,学生们都说他最强调的是读书精神,要求学生们读书要读通、用透。他深刻理解李可染先生关于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以最大的力气打进传统,再以最大的气力打出传统,经过这个过程才能言山水画创新。从表面上看,蒋威的山水画非常传统,但是传统的表象下,又彰显出一种内在的新意。蒋威曾引用清朝唐岱《绘事发微》之句:“画山水画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他深刻地感悟到:“此语乃真知灼见,气韵不是一种实在的自然物象,而是充盈在自然物象中的精神气质,更是流动于笔墨之间的生命情感。只有看山情满于山,观海意溢于海,情景交融,写心中万象,作品才能气韵生动。多年来,他的山水画创作就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从对临古画再到意临,是一个“化古”的过程,以蒋威的深刻体会,在意临古画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融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笔墨方法。临摹是写生的基础,到自然中写生,以自然为师,在自然的山水中充分吸收自然所给予的营养,自然的变化永远要比绘画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让自己的情思融入自然的山川中,在自然山水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提升山水画艺术品质。在自然的山水写生中,蒋威一方面发挥出自己深厚的传统功力,另一方面抱着真诚的创作态度,图绘山川,抒情达意。如他在2004年连续创作的具有写生特质的山水画《烟雨奇观》(2004)、《澳门妈祖庙》和《九峰揽胜》等,其构图开合有致,取景深远,景象厚密,山重水复,层峦叠嶂,远取山水的壮观气势,近绘自然之细微真实。以意写形,情与景合,笔与意随,得心应手,化景语为情语,充分把自己的主观情思和山川的自然景象交融在一起,传情达意。悠远深邃的山水空间中承载着画家对自然美好的热爱和生命存在的哲思,把自然的真、人格的善、艺术的美浓缩于尺寸之间,使作品在冷静中涌动着热烈,在内敛中蕴含着张扬。
临古,乃少壮之功,化古,乃一生之业。蒋威先生山水画创作实践理念是通达传统,承继古法,化为己有,力求在富有古意的作品中传达出一种“具古以化”的艺术品质。他的作品追求一种厚重、含蓄、博大的传统山水精神,这种山水精神成就的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平静、典雅和内在意蕴上的生动、饱满。画中的一石、一溪、一木、一叶都关我情,沉淀着画家对于传统和现代绘画语言的彻悟理解,面对传统,要“化古为我”,面对时代,要“趋新求变”。
蒋威 斯洛文尼亚之光 纸本设色 2016年
蒋威 云泉村深 纸本设色 2016年
凡守静者,志在千里。许多人评价蒋威的山水画,说里面有一股沉静、雅健的古典气韵,有一种从容不迫的精神内敛和情感充实的艺术品质,这一点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山水画境界。他力求在一种古意盎然的气象中,抒写对于自然山水和宇宙万象的炽热情怀,意在表达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意境:我之山水之境乃心境,自然之象乃心象。在当下画坛浮躁成风的气候之下,他的作品无疑有着定海神针的作用。蒋威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心静的画家,他在平时总是默不作声,静静地观察周围的美与丑,一旦动笔,则出神入化、点石成金。他最爱的就是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说的“治学之道,首在心静,非心静无以言学,非心静无以致远”。他认为此话讲得非常精辟,绘画创作静心是关键,心静作品才能呈现出宁静的绘画品质。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自己养成的艺术操守,淡泊名利,不为名动,不为利诱,潜心于艺术上的追求。静心也是绘画创作的内在要求,只有静心才能寡欲,寡欲才能在心中养天地浩然之气,才能在作品中书写出心中真性情。静心涤虑,剔除杂念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若心浮气躁,营营世念,抱着极强的功利目的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肤浅,就火气,就俗气。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搞创作才能得心应手,“一超直入如来地”,绘画作品才能至平、至静、至无意,才能表现出深邃、旷远的大气象、大境界来,犹如老子所言“守笃静、致虚极”。蒋威的这番静气几乎沉浸在每一幅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如《泉声入目凉》(2010)、《万峰岚霭》(2012)、《幽》等。
蒋威的这种新意和静气,首先表现在绘画作品的气氛营造上,古代的山水画多受道家思想和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山水情境中多是弥漫着一种冷寂的隐逸气息,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而他的山水画旨在表现一种沉静的艺术氛围,这种沉静是一种心怀澄明、吐纳万物、宠辱不惊的自我觉悟。这种静没有孤寂、没有清冷、没有压抑,这种静是极动后的内敛。在作品所表现的这种平静中,让观者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充实,感受到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融,特别是他的《明月有来生空谈无古今》(2011)中隐现出淡淡的哲思。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蒋威力求作品格调要典雅,一方面要摈弃浮躁轻薄之戾气,使作品古意盎然,有厚重质感,二是使作品中所表现的景象清新,境界深远,绝无甜俗之气。这一切与自己的静心养性和善思乐读有直接的联系。清代恽寿平论画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在绘画作品创作中他深知山水之意境源于画家的真性情,心静才能境深,境深方能意远,所谓境由心生,造化自然,中得心源便是这个道理。
蒋威 青山灵泉 纸本设色 2017年
凡创新者,以成否论成败。蒋威在绘画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题材和技法上。
画了近四十年的山水画的他,仍不忘表现内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上的主人。可以说,所有人对大草原都会有共同的精神感受,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感悟,这种不同的感悟倾注到画家的作品里就会有不同感染力。蒋威的作品与其他描绘草原的画家作品多有不同,他在作品里喜欢表现不同且微妙的草原气候,再将人马置于其间,从中可以看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在那里拼搏。画马已经不是对某个动物种类的客观描绘,而是表达一种精神追求,而这种审美追求与马的行为特性是密切相关的,或奔放,或自由,或宁静,或洒脱等。马是群聚性动物,马怕失群、又好群聚,故马匹在草原中多有追逐,这被画家记述在《草原晨晖》里,画两匹马在晨风中追逐,不甘落伍,具有装饰性的线条和流线型的造型把马匹表现得灵巧和飞动,这一切都在清冷的灰色调下展开。画家非常注重以色调倾诉内心的感受,另一幅《晨》亦是如此。与前图同样是晨间,但此晨似乎是在晨霜的笼罩中。画家画一对夫妇策马驱赶着牛群缓缓地走向草场,人畜的线条均以铁线描表现,但与传统的铁线描不同的是,其线条简化了起笔和收笔,佐以淡墨渲染凹处。色彩统一在暖灰色的调子里,沉而不闷。该作几乎是单色绘画,却不单调,其造型极具装饰趣味且毫无做作之习。所有的动物包括男骑手都面朝着一个方向,几乎形成了一条条透视线,唯有那年轻的妻子回眸一看,打破了单一的画面,使人感受到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草原生活并非平淡无奇,人畜在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宁静世界。他的这两幅作品被收入在《画马2000年》里(香港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载入了画马艺术的史册里。
在蒋威的山水画里,有一种特殊的题材,即介于草原和高山之间的地貌,这是古代画家视域之外的景象。他常常直接以写生的方式入画,情境颇为生动,如《秋色》(2004)、《黄花沟之秋》、《云山春意》、《黄花早春》等以及他与多人合作的巨幅长卷《敕勒川图》(2013),特别是后者,将城市(包头)、山林和草原融为一体,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内蒙古地区草原城市化的时代特性。笔者相信这种“草原山水”题材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绘画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品格,这集中体现在蒋威长期不懈地尝试水墨画山影的技法。他对于“水”进行巧妙运用,把水墨的晕染和各种笔法的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水”的韵味。在作品《九峰云岚》《青山圣水》中,水的充盈和温润,使北方的大山大水平添了几分南方山水的秀丽和妩媚。水墨的浓染淡抹让平实的山川景象因水的滋润、轻灵、含蓄,平静的画面中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充分表现出一种生命的涌动。另外,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对于光影的恰当运用也是有别于古人和他人的创造。通过留白和墨色的充分对比,在作品中营造出一种西方油画所具有的光影效果,从而加强了物象的质感和真实感,也使得作品在细腻的景象描绘中,通过光影的变化给予画面丰富和多彩的层次感。光影和虚实关系的结合更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空间关系,使作品韵味悠长。蒋威先生最成功的水墨光影尝试是《山水》(2013)、《山居》(2014)等,中远景中的山峰在浓重的水墨中显现出浑厚的立体感。
清代石涛曾说“每画图一幅,忘坐亦忘眠”。此话一方面道出了绘画创作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道出绘画创作的艰苦过程。蒋威深知画学高深,变化幽微,只有扎根传统,博览多闻,感悟自然,澄怀观道,画艺才能日益精进,作品才能得天地精神,万象由心,超然意表,生动感人。蒋威先生艺术道路的成功,会给予年轻一代新的启示。艺术作品不可重复,但艺术道路是可以重走的,蒋威走过的道路也是现当代许多大师巨匠如李可染、白雪石等走过的成功之路,这也是艺术规律所决定了的,关键在于当你重走的时候,一定要超越前人的长度,拓宽前人的宽度,这才是其意义的真正所在。这个能量来自哪里?来自你师古之深、内心之静和生活之真,这就是蒋威先生新开拓的长度和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