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的特点
——以“音阙诗听”二十四节气系列歌曲为例

2020-03-10 10:10张清懿
黄河之声 2020年2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古诗词

张清懿

引 言

在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路径,进入现代社会,流行音乐因其内容通俗易懂、更贴合大众审美等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这其中不免产生很多问题,譬如歌词内容浅显直白,缺乏艺术性,部分甚至流于粗鄙;曲调表现形式单调,且模式化,缺乏层次感和变化性等,一部分创作者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发觉到民族音乐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将两者进行融合型的创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流行音乐由模式化和直白性带来的创作问题和民族音乐的受众问题。目前在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较为成熟的成果为“古风音乐”和“中国风音乐”。介于“中国风歌曲”和“古风歌曲”相比,流行音乐元素所占比例更多,因此笔者在经过广泛了解和筛选后选择了2016 年成立的音乐团队“音阙诗听”作为本文分析的依托典例。作为新兴的流行音乐团队,“音阙诗听”拥有基数可观的受众群体,其代表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歌”和“等你来见(中国名画系列七部曲)”等皆为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的典型“中国风歌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音乐

从广义上说,我国所有的音乐都可以归入“民族音乐”的范畴,因为民族音乐最早来自于民间,他们都扎根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双重性质,都是中华民族意念气质发展的体现。但这样一来,民族音乐的边界显然过于模糊了,尽管音乐中或多或少都有民族元素蕴在其中,但其由于表露层次不同,其程度也有较大差别。因此,这里所取的“民族音乐”主要是指民族元素相对较突出的音乐,即最典型的民族音乐,譬如民间器乐、民间戏曲音乐等。

此外,“民族音乐”的表述也很容易被大众理解为“少数民族音乐”,这也是一种对民族音乐的误读和狭窄化,少数民族音乐属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不可等同而论。

(二)流行歌曲

流行音乐(Pop music)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起源于美国爵士乐。20 世纪初,各种爵士音乐出现在美国。这种新兴的音乐以独特的演奏方式在整个美国重燃了听众的耳朵和感官,并迅速传播到整个西欧。①如今,流行音乐的内容非常广泛。乐器演奏不仅包括各种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迪斯科舞、探戈、圆舞,还包括各种风格的舞蹈音乐和各种小型歌剧配乐。②

流行音乐主要凭借形式多样的媒介传播,依托其高度的娱乐消遣性,以达被听众广泛接受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受欢迎的音乐不断扩大传播,不受欢迎的音乐也自然裁汰,这样一种类似“优胜劣汰”的竞争注定流行使音乐具备很强的商业性。“流行”即等同于“社会认可度”,其为了扩大传播,吸引更多受众,自然也需要找准社会普遍偏好靶向。譬如扎根群众、争取共鸣;言情说爱、增强代入;突出节奏、吸引注意等,因而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但正因为流通性强、竞争较强,其更新代换的速度也相对更快一些。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网络的极大丰富、传播媒介的日益多样,流行音乐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了,淘汰率也提高了。

二、民族音乐与流行歌曲创作融合的特点分析

(一)词创作——融入古诗词句元素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文化演进后凝成的瑰宝,也是典型的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糅合古典诗词,不仅能够增加其民族性,使得音乐更具有受众凝聚力,更能够提升音乐的艺术价值。诚如上文所言,流行音乐最突出的是商业性而非艺术性,这不啻为其发展过程中的弊病,古诗词通过其特有的历史韵味和时空厚重度,为流行音乐进行“降燥”,促使其回归本心,同时也增强了流行音乐的教育性,基于流行音乐的受众较广,这样的教育性对社会文化的塑造是有很大意义的。

笔者认为,在流行音乐中融入古诗词句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首先是化用古诗词句。如《白露》③中的“眼看他红过了樱桃,跟着他绿过了芭蕉”即是化用了宋代蒋捷的词《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④再譬如《白露》中的另一处“蒹葭深深”化用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其次是自创诗词的应用,部分古典文化素养较高的词作者可以得心应手地自行创作符合歌曲意境的诗词。譬如《大雪》中的“半城雪跌破河海,而我跃马于塞外。去时赠一身皑皑,离愁别绪轻叫卖”;《立春》中的“翠山无端风雨来,弱柳堪堪打明台”和《立夏》中的“雨打春山,碧龙游走江南,一杆绿初绽,惊醒夏天官。”皆为自创古诗词。最后是糅合古诗词句的古意。这样的用法十分灵活,类似将现代汉语进行了“古诗词化”的加工,但同时又保留了其现代形式,因此和此前提及的“化用”不可相提并论。譬如《惊蛰》中的“盈十里煌绸交错,他俯身低进了酒色,半生恩仇一刀落,沾了因果许多”和“庙堂老弱高枕山河,贵胄看不破,病灶添火”;《小满》中的“一晌长梦压碎红豆,是明月醉倚高楼,遮住黄昏的夜却遮不住愁”《大雪》中的“我从荒野中蹒跚来,借人间第一枝抖开,分明只是寻常能耐,这细雪偏偏撞琼台”皆体现了汉语“古诗词化”的加工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鉴赏水平的要求,更贴合大众的文化接受度。

(二)词创作——融入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和古诗词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但相比较古诗词句,历史典故在运用上的难度更高,因每个历史典故都是一截历史片段,歌词创作者在运用之时要更多考虑典故本身的含义与歌曲整体风格、意境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契合与否,此外,由于历史典故相比较古诗词而言更加碎片化,因此也需要创作者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方能驾驭。正因为它的应用难度较大,在和流行音乐的融合过程中的“出席”也相对较少。就二十四节气歌而言,《春分》中的“谁焚书稿,立花坟,祭多情人”融入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桥段;《秋分》中的“锦带云罗赠仙娥,求赏九穗禾”化用东晋王嘉所著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的“雀衔九穗”的典故,《拾遗记》卷一《炎帝神农》里记载:“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⑤进一步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之美。

(三)词创作——融入民族文化知识

另一种与民族音乐相糅合的表现为:在流行音乐的歌词中加入了民族文化知识。民族文化知识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皆是创作的来源,受音乐特定背景的限制,经常作为增强民俗性的内容出现在音乐中。它的融入,使得流行音乐更具有鲜活的民俗气息和民间智慧,一方面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拉近音乐与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知识回顾,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二十四节气系列歌中,涉及到的民族文化知识除了最基础的节气知识,还有物候知识、天文知识、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首先是物候、天文知识,譬如《白露》中的“鸿雁来问,心上春”和《春分》中的“辛夷为题画扇身”两句,鸿雁和辛夷(木兰花)分别是白露和春分时节的物候代表;《小雪》中的“北斗西沉悬青瓦,等冷了雪前茶”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 点钟),呈西沉之态,也是典型的节气天象。

其次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体现。譬如《冬至》中的“冬至吃饺子,咸口馅要配甜食……冬至吃饺子,汤汤水水挂金丝”和《夏至》中的:“荔枝烫过雪,撒把糖捻,来日八分甜,酥炸小清莲,翠拌凉面,绿豆汤作垫,竹筒饭和小竹编,炒槐花蒸榆钱”此处的食物俨然化为一种文化符号,创作者借用该时节特有的美食来唤醒人们潜藏在心底的节气记忆。

此外,还有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内容。譬如《秋分》中的:

“翠筒碧玉酒 头悬朱缨

看神案上 鱼肉多 香灰 满供桌

月饼红果和甜瓜今晚到谁家

……

行酒令 瑶池琼枝水盈盈

灯火鱼龙 此城 不夜通明

……

隔岸击鼓快传花谁是新赢家

华服彩裙 鸳鸯锁 宴上 舞绫罗”

以“秋分祭月节”⑥传统节日习俗为蓝本,展现了一幕妙趣横生,烟火气息浓郁的民族风俗志。

(四)曲创作——融入戏曲元素

戏曲音乐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是宝贵的国粹艺术,同时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流行音乐在对戏曲进行吸纳的过程中放弃了戏曲主流的音乐模式等,更多地吸收了它的戏曲唱腔元素,在流行音乐中也很少以主旋律呈现,多配合其他音乐元素,作为副歌、歌曲导入部或结尾导出部分,起着画龙点睛,令人眼前一亮的作用,我国现代流行音乐中多用戏腔唱法表达“哀怨”“哀婉”“柔情”等细腻深刻的感情。《谷雨》的戏腔唱法的部分为“你在江畔,我在对岸;燕子回时,双双落单;你过三川,我遇长安;行春犹迟,怎去尽欢”

表达了女子对恋人遥望而不得见的哀婉情绪。《立夏》中的戏曲唱腔为“鱼儿在船尾流连,落红轻轻捻,这世间每种团圆,一线总相牵”更多表达了盼望相聚团圆的柔情。

(五)曲创作——融入民族乐器

乐器作为音乐演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音乐整体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在‘中国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倾向于用传统乐器演奏流行音乐。”⑦我国民族乐器大约可以分为少数民族乐器和传统乐器两类。在流行音乐中揉进民族乐器元素,使得其在流行性和现代性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丝历史韵味,也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变化感,这种丰富度在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交替结合使用之时尤其突出,令人眼前一亮。

二十四节气系列歌曲充分体现了此点,通过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的结合运用,使得音乐兼顾了历史感和现代感,极大化了感官享受。具体乐器如下表:

?

?

从表中可得,作为最有中华文化传统代表性的古筝的“出镜率”最高,几乎被应用到每一首歌曲中,但也同样反映出民族乐器应用单一、种类范围有待扩展发掘的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可知民族音乐为流行音乐发展注入了新血液,这两者的融合“既是对传统音乐反叛与颠覆,又是对传统音乐的反哺与重构”⑧它不仅进一步证实了民族音乐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扩大了并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更是为了今后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笔者不认为这样的融合压制了民族音乐的发展空间,与其说压制,不如说获得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外延并丰富了自身范畴。两者在交互中不仅融合发展,更达成了各自的完善,使得中国的音乐创作不断推陈出新、焕发生机。

注释:

① 孙滨.论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区别[J].当代音乐,2020,(02):157-158.

② 赵薇.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通俗音乐欣赏与鉴赏能力[J].戏剧之家,2013,(04):50-51.

③ “音阙诗听”二十四节气系列歌曲中的一首,以下以节气为名的歌曲皆同此。

④ 《一剪梅·舟过吴江》全文为: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⑤ 王兴芬译注.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9.

⑥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⑦ 杨周童.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研究[J].黄河之声,2018,(23):18.

⑧ 王磊,李建林,魏玲,秦庆昆.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01):139-141.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唱片、广播——西物东渐与中国都市流行音乐的诞生
我爱古诗词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