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根本途径与层次理路

2020-03-09 13:33朱其锋戴庆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朱其锋 戴庆倩

摘 要:“两个绝大多数”“两个决裂”“两个群体”是《共产党宣言》中内含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彰显着重要的价值意蕴。“两个绝大多数”揭示了群众利益的重要性,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两个决裂”揭示了所有制的决定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两个群体”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理路。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0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031-04

核心价值观是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灵魂,它能够通过理论引导、制度规范、实践关照等方式规范和制约个体、凝聚和鼓舞人心,最终达到引领人们思想走向、实践指向的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人类在追求社会理想的进程中不断积累和凝练的价值思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利益诉求、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特征将更加凸显,社会不同思想意识激荡交锋,一系列的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竞相发声” [1]。在此情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教育过程实施的成效显得尤为重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最广为流传且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不仅是因为《宣言》本身作为政治宣传纲领所具备的渲染性,同时也是因为《宣言》中内涵丰富的思想仍能够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彰显价值。挖掘《宣言》中内含的思想,并将此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两个绝大多数”揭示了群众利益的重要性,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

《宣言》阐释了无产阶级运动与以往一切人类运动的区别,“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的不同,资本家始终处于剥削的统治地位,而“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 [3]。资本增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导逻辑,为了完成资本增值的历史使命,资本家疯狂地剥削工人阶级,并不惜以战争殖民的方式达此目的。这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看似进步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虚伪的普遍性,“犹如‘一袭华美长袍,其实‘上面爬满了虱子” [4]。可见,资产阶级运动与以往一切人类运动具有同质性,并没有超越以往的一切人类运动性质的框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多数理论家主张,社会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而作为绝大多数的群众只受这些杰出人物的指挥与支配。作为一名有着敏锐眼光的思想家,马克思对这些极富诱惑力和欺骗性的说辞做出了驳斥与批判,“这种论点简直就是疯话……工人才创造了一切……工人甚至创造了人” [5]。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与以往人类历史的一切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人类历史的一切运动虽经常标榜是为了“全人类”或者“所有人”,然而这些幌子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言行不一的巨大异质性。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更是消除阶级的运动,谋取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自我革命的品质凸显了解放全人类的价值旨归。

从《宣言》对关注群众利益重要性的揭示可以看出,理论只有真正彰显群众的利益,才能使群众的意识与行动之间形成真正、必然的联系,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理论的存在,它的教育作用不仅在于感召人们的内心,唤起人们对它的信奉,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了利益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然会事倍功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不仅解决了发展问题,还在经济总量上稳居世界前列,已然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牵動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动脉。然而,在未来发展之路上,中国也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此时,对人民群众得以生存的利益层面的改革与调试显得尤为重要,即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着力关注人民群众所需,解决人民群众的难题。根据《宣言》中“两个绝大多数”的启示,当代中国的“绝大多数”应该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参加社会建设的各个阶层的群众。这就要求,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各个阶层群众的利益,尤其要给他们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只有拥有了群众利益的内在逻辑标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与那些虚假的意识形态划上明确的句号。这样一来,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投射视角,还是话语的政治立场,都会真正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从而推动人民群众将自己的行动建立于主体价值与历史规律相结合的原则上,进而真正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两个决裂”揭示了所有制的决定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一文本中,马克思就曾对唯物史观做过阐述。到撰写《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唯物史观看待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唯物史观贯穿于《宣言》的始终,恩格斯在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中就曾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6]《宣言》中的“两个决裂”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提出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7]在阐释“两个决裂”这一论断时,马克思恩格斯用“毫不奇怪”阐释这两个“决裂”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要同“传统所有制”决裂,才能为实现第二个决裂创造条件。在这里,“传统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传统的观念”是形成于私有制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 “利己观念”。《宣言》对这些“传统的观念”做出了批判,“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8]如若彻底地与这些观念决裂,光从理论、精神的层面是难以实现的,这必须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9]如果不能与传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做出彻底的决裂,就不能与传统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做出彻底的决裂。在与曲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斗争中,马克思经常用这一原理同错误论调作斗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对人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让人们与传统观念作出彻底的决裂。根据《宣言》阐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性观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限于社会意识的范围,更应该站位于唯物史观的高远境界,凸显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便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正确性。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已经跃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从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构成方式,这无疑是一个新探索、新发现。但是随着与美国“贸易战”的不断升温及其他新问题的出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阻力。在这种情境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地位。合理的配置与调整公有财产的布局,完善公有财产的使用和监管程序,从而进一步促进公有财产在稳定宏观经济方面的作用。既要巩固和壮大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始终掌握住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又要“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如加快‘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效能” [10]。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要保持警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以防越俎代庖。一些西方学者企图用“自由主义”“人性自私”等言论大力攻击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鼓吹全盘私有化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从而慢慢瓦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些言论,我们应做出坚决的抵制。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必然会流于表面上的泛泛之谈而难以深入人心。所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人们所认同、深化与升华。

三、“两个群体”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理路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于改变社会状态的力量问题并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此时,他的思想仍束缚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框架内。“在创作《共产党宣言》时,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的客观逻辑实际上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打破现有社会状态的力量、手段在他的思想地带中已经非常明晰了。”[11]《宣言》中所阐述的“两个群体”即“无产阶级群众”和“共产党人”,《宣言》对“两个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及二者的关系做出了详细阐述。《宣言》认为,在资本的扩张过程中,大工业的发展使得中间阶级逐渐分化,很多中间阶级逐渐向无产阶级靠拢最终成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的无产者身份,以及与大工业紧密相连的历史境遇赋予了无产阶级以鲜明的特点,即严密的纪律性与革命的彻底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能够将自身被奴役、被剥削的现状作为行动的理由,还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采用先进的革命武器,使斗争和革命成为现实。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已经形成组织并建立了政党。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组成政党也是必然的选择。由此,他们将无产阶级群体划分为两个部分,即“无产阶级群众”和“共产党人”。《宣言》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作用,“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2]相比于无产阶级群众,共产党人具有鲜明且清醒的理论品质,能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在社会革命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始终冲锋在前,带领人民群众从事无产阶级解放的伟大事业。

从历史的纵轴来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并推动中国人民走上富起来征程的领导力量,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魅力。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魅力和保持先进性的动力所需,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每位党员在理论和行动上都应该成为群众的表率。首先,共产党员要时刻保持主动学习的意识,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使之成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法宝。其次,应形塑党员的批判思维,引导党员合理地吸收与扬弃各种社会价值观的利弊,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与批判力,使之成为党员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思想先导。同时,还应培养党员较强的组织能力、演讲能力与话语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不会去关注抽象的理论话语,而更偏向于聚焦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此时,就需要教育主体采用诙谐、幽默的话语,取材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将抽象的理论意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表达而出。另外,还要培养党员的写作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采用“短”“实”“新”的文风,力图用群众能够接受的“新语言”表明观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体,一方面,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员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党员构建起抽象的思维方式,探寻出理论的本真之处;另一方面,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中,经常带领党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社会公益宣传等活动,从而将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真正化为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依靠力量,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才获得了成功。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产模式逐渐由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转向了以新型工业为主的生产,人们的主流生活习性也逐渐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向了城市生活方式。由此,“人民群众的范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今的人民大众具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参与社会建设的各个阶层”[13]。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由于生活背景以及人文素养的差别,有的阶层能够准确认知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有的阶层却置身事外、无动于衷。由此,应根据不同阶层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建设的领导阶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到工人阶级知识水平高低不等、地域习惯差异有别的现状,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等情理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领导地位,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凸显先进性。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又一重要力量,在对他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首先着力做好农村基础建设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应注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无神论教育和扫盲运动,帮助他们摆脱愚昧的状态,着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相比于其他阶级,知识分子是具有高知识水平的特殊群体,在对知识分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主要着眼于“爱国”价值观的阐释,引导他们与西方的“普世价值”“自由主义”观念作斗争,培养他们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自觉地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为国家做贡献。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指同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的这部分人,在对他们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时,应主要着眼于“诚信”“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依法经营、诚信待人,合理地占有和使用财产。

在时代变幻的大时空中,《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在当代仍散发着浓郁的价值韵味,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思想深刻、博大精深的巨著,还因为它自诞生以来就迈开了与时代并进的自我革命步伐。《宣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引航的作用,其内含的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现实基础、根本途径与层次理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由此而获得的成效不仅是共产党人获得人民群众信赖和爱戴的重要归因,也是《宣言》在当代的魅力展现。

参考文献

[1] 吕峰.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现实境遇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36.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46.

[4]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三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8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

[6][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2,275,9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10] 胡乐明.以总体性思维构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经济制度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1.

[11] 常宴会.《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典范[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50.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5.

[13] 吴远,吴日明.灌输理论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122.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