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言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0)
文化与旅游一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从过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再到最近流行的 “诗与远方”,中华民族在书本中积累知识,在行路中增长见识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2018年国务院发文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意在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1]。文件中提到的工作重点提供了文旅融合背景下,今后各个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业务开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新路径。
文化与旅游合并,无论是对旅游城市尤其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城市,还是对如今越来越追求旅游体验,丰富文化生活的普通大众来说,都是更加积极的信号。对城市文旅发展而言,更容易解决制度、政策、部门上的屏障,延长旅游产业链。对普通大众而言,将会有更加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更加新颖的文化创意产品产业呈现。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平台。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文旅融合能有效地延展阅读空间,让阅读 “在路上”;丰富阅读体验,以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方式展现阅读内容,满足更多元、更个性化的需求;拓展图书馆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内涵。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独立的、专门的组织机构来配合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一批新的业态,将文化服务提升新的高度。下文将探讨建构新的组织机构配合文旅融合工作及各工作组开展业务的方向。
文旅融合的重要目的就是赋予旅游内涵和灵魂,因此,挖掘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赋予当地旅游独特内涵和独立灵魂的关键。在文件中提到要组织实施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挖掘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公共图书馆要依托已有的特色馆藏和地方文献资源,加强与其他场馆、其他部门的合作共享,深挖细作,将当地的特色文旅资源信息库搭建起来。
尤其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将历史人物,传统技艺,建筑景点通过文献资源联系起来,搭建能全面立体展示当地特色文旅资源的信息库,为当地推广文化旅游,创新文旅业态提供基础的信息资源。通过收集、调查、咨询及加强与科技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兄弟部门的文旅资源合作开发,共享共建。另一方面,文旅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不仅仅是收集和保存的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是对一些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拯救,尤其是一些即将消亡的遗址遗迹、民间艺术、古籍文献等等。
近年,随着国人消费升级,旅游成为热潮,但旅游景点的同质化发展逐渐成为影响大众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历史文化名街的商业模式单一;文创商品同质化;热门景点旅游项目趋同;当地饮食似曾相识等等。
文旅资源信息库搭建好之后的管理利用,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队伍。张家界《天门狐仙》的舞台剧生动震撼的讲述刘海砍樵这个当地流传很广的故事,给游客带来极具冲击力的旅游体验,又展现了湘西文化[2]。 与此类似的还有,《印象·刘三姐》、《大宋·东京梦华》等以运河、湿地实景为舞台, 融入柳琴戏、民风民情等多种元素的舞台剧,既给予游客新颖的旅游体验又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和文化品位。
这些利用当地文旅资源信息的创意值得借鉴又较难复制。需要有专业团队对当地文旅资源信息深度挖掘作为基础,筛选、分析、整合的特色文化资源,并对开发的经济性、可行性做充分的前期论证。同时,避免商业开发导致不可修复的破坏,在避免同质化的基础上保护性开发。公共图书馆的文旅资源信息组应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借鉴学习已有的创意,为当地文化旅游提供新颖亮眼又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都已搬入了新馆或者有筹备建设新馆的计划,新建馆舍无论是区位选择、建筑面积和设计感都使得现代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如今旅游去博物馆和图书馆打卡已经成为时尚。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升级自身旅游形象,将自己打造成城市的旅游名片。
地理位置优越,处在旅游热门区位的公共图书馆,更应该依托附近旅游资源,积极融入整个片区的旅游形象打造中。比如位于历史文化名街长江路的南京图书馆在2018年,对馆舍周边围绕“品种有特色、花开有气势”的思路进行了环境升级改造,栽种蔷薇三百株,在五一节日期间,让南图吸引大批游客,再次成为网红打卡地[3]。
2017年10月开馆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最美图书馆。其极富想象与美感的设计,一开馆便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聚焦。“滨海之眼”、“书山有路勤为径”的设计理念,为读者和游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4]。场馆设计考究,甚至类似景点的一步一景,迅速成为公共图书馆界的网红。
成为热门图书馆当然需要宣传,尤其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形象宣传应该不局限于传统纸质媒体,新闻电视。当下流行的新媒体,新颖的宣传表达方式都可以借鉴。比如各个网红景点的短视频在朋友圈热传;公安部门的防诈骗说唱短片在地铁等移动媒体上的热播,都是图书馆在宣传自身形象,打造成为城市名片,旅游名片,文化名片时可以借鉴的。那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就需要图书馆将自己“推出去”,一改以往图书馆低调内敛的气质,要积极融入到旅游中去,积极宣传自己,将自己的城市形象“立起来”。
不仅仅是图书馆自身的宣传,还有依托文旅资源开发的特色文旅项目的宣传都需要通过新颖的、创意的表现新式,将当地文化推出去。这就是公共图书馆融入文化旅游最基础的路径,将自己形象做改造升级,通过更加新颖和创意的宣传方式将自己的形象“推出去”、“立起来”,吸引更多游客更多读者进入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探索当地的文化。
每年的旅游旺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路上学到知识。尤其在寒暑假期间,针对学生乃至学者的研学旅游和会展旅游成为热门。
当前各大图书馆也纷纷响应文旅融合下提升文化服务质量的号召,依托已有的特色资源和馆舍为大众提供优质的研学和会展项目,来满足如今国人旅游从过去走马观花式转向增长知识,扩展见识为主的现实需求。比如,在2019年丁丙逝世120周年之际,4月12日 “家国书运——八千卷楼藏书特展”在南京图书馆隆重开幕。众多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以及广大市民前来参观交流,许多人更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看展,现场设置的古籍刷印和钤印互动体验区,更是吸引了大量读者参与其中[5]。2018年11月9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支持的“文旅·融合·创新——首届海淀区研学旅游季”系列活动之海淀区研学旅游专题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举办[6],探索研学旅游新的模式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到研学和会展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开展创新业务的重点方向。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有特色和针对性的短期研学、会展活动才是游客乐于体验当地文化,学习知识的形式,业务组在活动之前可以做好线上问卷形式的调研。另一方面,各大公共图书馆的国际会展交流,很多已经成为城市的品牌活动,吸引大批国际友人前来旅游学习。成为对外宣传中国形象,提升文化实力的重要平台。2018年10月,杭州图书馆于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馆长论坛,来自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图联、中东欧16国图书馆馆长和代表,中国大部分省市公共图书馆的馆长等共160余人出席论坛[7]。有特色的、主题鲜明的会展和论坛已经不仅仅吸引国内游客,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参与到国内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展览和主题论坛中。这成为各大图书馆应该重视和发展的文旅业务方向。
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相较于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是滞后的,开发力度不足。文创产品丰富和个性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吸引游客,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着力点。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无疑是出彩的。从“朕知道了”胶带、Q版“杜甫很忙”鼠标垫到三星堆青铜面具饼干……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从传统项目扩展到饼干,咖啡,口红等物品上。另一方面,文创产品除了成为吸引游客,彰显当地文化的热点,也在逐步成为场馆创收的排头。2017年,故宫文创全年收入达到15亿元人民币,是门票收入的近两倍。这对更好地开展文旅融合服务是良性循环。
那么图书馆在文创开发除了依托文献古籍中获得灵感,场馆建筑本身也可以成为创意点。这需要懂设计又懂图书馆的人才参与其中,挖掘新的文创产品创意点,在主题上、工艺上、设计上表现当地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创造优质的文创产品,巧妙地实现文旅融合,让“文旅文创带回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潮流。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基本服务于阅读和展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可以向旅游方向延伸。可以是场馆内开辟旅游体验空间,也可以是阅读服务延伸到景区景点。比如,南京图书馆依托新馆施工时挖掘发现的六朝时期御道、皇家井等文物和遗迹,在负一层开辟300m2的六朝遗址展示区,吸引市民驻足观看;近期,在馆中馆建设中再添馆史馆,向大众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南图百年发展史[8]。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传统意义上图书馆场馆空间的限制,开辟旅游参观空间,让普通大众在图书馆里既能阅读又能参观旅游。
当下公共图书馆馆舍内都开辟了创客空间,但创客空间的发展模式一直处在探索阶段。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可以考虑发展出一条为旅游行业企业提供特色专门服务的道路。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设备,定点帮扶与旅游发展,旅游文创等文旅融合相关的企业。
“景区+图书馆”模式的实践,给了图书馆空间延伸的另一种方式。比如,福建省图书馆与福州植物园合作开放的“清新书苑”在2018年12月15日举办共建揭牌仪式。依据书苑的地理位置和读者群体特点,书苑内特别设置了福建文献、植物花鸟、少儿绘本图书专架, 同时提供“文化一点通”电子设备, 方便游客读者查询了解福州森林公园内的植物花鸟知识[9]。2019年3月8日, 杭州图书馆第18家主题分馆李白诗词文化分馆在良渚杜甫村正式开馆,是迄今为止首家入驻酒店的主题分馆。分馆位于杭州市著名旅游景区,主打李白诗词阅读欣赏,除了实体书,读者还可以扫描机器获得更多的阅读资源[10]。
类似的模式还在各地开展,丰富了文旅产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过去让图书活起来,现在让整个图书馆活起来,将图书馆开到景区,民宿,酒店、咖啡厅等等可能的合作空间,依托已经开展的图书直借荐购活动,比如“陶风采”“彩云服务”等提供与景点景区相适应的新书上架。当你的身体在路上时,灵魂也要跟上。这是图书馆空间上的延伸,背后的精神是文化的延伸。
业务组是配合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除了已经在实践的研学旅游、文创、民宿图书馆、景区图书馆等项目需要专门的人才队伍参与其中,优化活动效果,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下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融合新项目,新路径,新创意需要业务组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过去的口号是让图书馆里的图书活起来,那么在文旅融合下则是让整个图书馆在路上,活起来。
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怎么样让更多普通大众,尤其是到城市中旅游的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通过图书馆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了解这里的文化传统,品尝当地的传统美食,欣赏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技艺。需要图书馆相关的组织机构配合和创新,需要图书馆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去思考、去探索新路径、新方向。当然也需要完善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评估、激励机制、等管理制度,在馆内形成良好的氛围,更好地开展文旅融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