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0-03-09 05:04冯启航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7期
关键词:情趣美育散文

冯启航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审美教育概述

审美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审美不仅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和能力,其本质在于关注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美育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伴随学生成长历程的始终。

“美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心灵哲学,他提出“心灵美化”的观点,以音乐浸润人的心灵,使性格变得高尚优美。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全面地总结了艺术审美教育的功能:“教育”“净化”“精神享受”,认为音乐和诗能提高认识、陶冶感情、审美娱乐、振奋精神。这些基本的观点成为了西方古代美育传统的思想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放眼国内,“美育”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和“乐”是维系古人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礼”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乐”传习着人类的教化规矩,促进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作为美育发展开端的礼乐,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

审美教育在中国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而是渗透在各个基础学科的教学中。以语文学科为例,2017 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审美教育列入课标的体系范畴。对审美教育进行了三层次的分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创造与表达。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美育理念在古代散文教学中的体现

1.古代散文的形象美

形象美是指自然景观、空间形式、人物形象等诸多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统一的美感形式。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借助想象或比喻从多种角度出发描摹写实、叙述抒情,赋予特定形象于人的观念,体现出或清新淡雅、或色彩浓厚的形象美。以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赤壁赋》为例。文章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情景,勾勒出一幅恬静、悠然的景象。文中选取的意象“清风”“白露”“高山”“流水”等,借助作者的语言赋予了轻柔的形象美。由“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引出皎洁淡然的明月,把明月比作体态姣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水波不兴的江面上,凌空御风而行,缥缈悠然,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升入仙境,超然独立,表现出洒脱的情怀,悠然的境界。

2.古代散文的语言美

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往往体现出音韵简练、节奏鲜明、层次错落等特点,大致可分为音韵美和层次美两大类。音韵美是指语言本身内在的节奏和旋律体现出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具有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等特点;而层次美体现出的则是语言在表现时呈现的错落和回旋往复的特点。就其文风和文体方面来说,不同文风、不同文体体现出的语言也是各具特色。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以陈义说理为主,极具哲学和史学色彩,语言以精炼简洁,警辟透彻为主;两汉以赋为主,以铺叙、描写为特色,语言铺陈名物、词藻华丽、双声叠韵,整齐对称;魏晋以骈文盛行,语言以偶句为主,对仗工整,声律和谐,雅含蓄美、藻饰华丽。

以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为例,文章语言以四六句式为主要句式结构,对仗工整、节奏明确,行文跌宕起伏,给读者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文中还大量采用对偶句式,字面相对,音韵和谐,从而使学者寓学于乐,寓学于美。同时大量典故的运用,也使文章生动富丽、典雅精炼、流丽自然。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视为传世名句。

3.古代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教学是古代散文教学中的灵魂,语文教学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情”就是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通过古代散文情感美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悟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丰富自身的体验和阅历,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涵养心性,陶冶情操。

以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为例,开篇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湖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直抒胸臆。后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既然内心受到了形体的役使,为什么要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第二段写出了陶渊明归家后的见闻以及“三乐”,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归隐生活的无尽乐趣以及作者恬适自然的心境。末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可见桀骜不驯,自命清高,不肯降志辱心和士族官吏同流合污,对污浊黑暗的官场痛心疾首,解甲归田才是他人生的志趣。

三、中学古代散文审美教育的现状

1.注重工具性的积累,缺乏整体性的审视

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浓厚,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古代散文的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缺乏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深层次解读和剖析,忽视整体性的审美教学。对高考古代散文进行卷面分析,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是以基础字词,语句翻译以及文章的表现手法为重点,这就导致了古代散文的教学以基础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为教学重难点,较少涉及或是根本不涉及相关美育理念的教学和渗透,教师不关注学生审美眼光的发展和情趣的培养,过于强调和注重工具化特点的教学,注重古文学习的实用性色彩。学生虽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但却造成思维模式的固化,缺乏发现美、认知美的能力与眼光,审美的功能日益弱化。

2.侧重静态的理解,轻视实践的运用

现阶段古文的教学侧重对文本的静态理解,缺乏实践意味,难以学以致用。审美的整体性认知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缺乏深层次的感知,这就造成了不能学以致用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学生缺乏审美意识,对课外的古文难以进行鉴赏和阅读,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看不懂文章内容,也无法感知古代散文的形象美,另一方面也缺乏审美的具体实践能力,无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写作为例,新课标要求通过对古代散文的学习,积累相应的文学常识,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与表达。2019年公布的吉林省高考语文作文成绩区间分布图,可以得知省内学生的作文成绩平均分在38-45 分左右,作文成绩低于预期的估计。造成学生作文成绩低下的原因: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学生缺乏对于审美的认知,无法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不能进行良好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才造成了审美实践能力的缺失,难以学以致用。

四、中学古代散文审美教育实施的策略

1.引导学生诵读优秀古代散文,加强审美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篇范例,以读促成感知,培养学习的兴趣;积极创设语言环境,以境引情,以景入情,感知古代散文的音律美,对仗美以及节奏美;品读作者情趣,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美感,陶冶情操,涵养心性。

教师应先感悟到古文的美感,再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伴随着声情并茂的诵读和讲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审美的趣味性,在通过对内容的讲述,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师自身提高审美素养,丰富审美情趣

朱绍禹先生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写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言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以及审美的发展”。很多高中的一线语文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时,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也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涉猎教材以外的其他书籍,这就导致自身审美水平薄弱,文化底蕴欠缺。不仅影响教育教学水平,更导致学生的审美水平低下。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审美修养,丰富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感悟。最有成效的方式就是读书,不仅要钻研业务课的书籍,更要阅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通过阅读文学著作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情趣,发展审美的眼光。欣赏自然界中的美景也是提高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自然界中的风光可以丰富人的感知,完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情感。

3.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思维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讲授法固然能够将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但容易造成填鸭式教学,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课堂的生成。所以我们要改变旧的思维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主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学经典。教师编排相应的教学单元,给予学生相关的学习材料,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相关文言阅读经验,展开交流与研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更在交流思考想象的环境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审美眼光的目的。

猜你喜欢
情趣美育散文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诗词要有情趣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