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霞
【摘要】 更有效的语文课堂,是很多语文老师的追求目标,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而诗歌教学又是教学中的难点。细读,是解决诗歌教学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诗歌阅读 新课程标准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4-149-01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只有仔细地阅读了文本,尽可能全方位地理解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才能把它传递给学生,和学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仔细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关键。
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就是要慢读、细读。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这样才能与文本全方位亲密接触,消除间离与陌生感,做到“披文入情、潜心会文”。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很多老师往往把它当成一首生活的赞美诗来欣赏。可是学生又很难理解,本诗表面字字温暖,句句幸福,给人以春暖人间、花开世界之美,可海子却那么早就自杀。其实,三个“从明天起”的反复使用,让我们不得不问:海子的今天怎么了?这时候,我们就应该仔细阅读。
一、细读作者和背景资料
文本细读要靠教师真正地走进作者,去理解作者的灵魂,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找到作者的情感脉搏,这样就会获得更深地感动和感染。
海子几乎是个天才兒童,很早就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聪明,年少即考入北大,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但海子生前好友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海子是学霸,孤独,单调,寂寞。自身的柔弱与外界的强悍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
二、细读作品矛盾之处
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作品自身的“矛盾”,也能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细读这首诗,会发现许多“缝隙”:比如,面朝大地才能看到春暖花开,而海子却说: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我们常说“从明天起六点钟起床”“从明天起节约每一分钱”,但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这个自己能否决定呢?“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将会到哪里去获得幸福?……尽管字面上诗人在歌唱世俗的幸福,而暗示的却是他心灵的痛苦。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向往平凡生活,又想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因此,海子的理想就有些不同常人的局促。这首诗写完后两个月,海子自杀。由此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是一首热爱生活的赞歌,而是海子告别世界的内心独白。
三、细读表达与众不同之处
这首诗的意象单纯而明净,语言纯粹、本真。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一片海水,烟波浩淼、一望无际,除了海水还是海水,但海子竟然希望“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梦想,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扬、更振奋,更加的博爱,可是结尾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
由此,对于海子诗歌中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文本细读是“慢”的艺术。我想,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从文本细读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发现、归纳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一路上我们要不断地摸索、积累、实践;我想,随着我们对每个文本真诚、细致、深入地解读,我们才能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使自己的心灵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舒展自如,自在漫舞!
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读出发现和感悟,欣赏文本的精妙,触摸文本的灵魂。进而引导学生读细文本,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孙绍振.必须高度重视经典文本的个案分析语文学习,2006(9).
[2]海子《那幸福的闪电》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