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洪燕
【摘要】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要标志,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奋进的、抗争的历史,也是家国情怀由自发转化为自觉的过程。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中国近代史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092-02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历史课程标准说明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将家国情怀教育根植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实现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要标志。对于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自然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成长成为社会义建设需要的栋梁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我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中。根植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呼唤着国民的家国意识,在长期反侵略战争中处处显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影像,这些构成了家国情怀教育的丰富知识。在此过程中,家国情怀已由民众的自发转化为自觉,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自觉彻底进行反帝反封建,家国意识更具群众性、集体性;二是针对日本的侵略恶行中国军民进行了殊死抗争,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家国情怀内化为每一个国民的自觉意识。中国近代史的历程暴露了了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处于落后地位,因此,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民族首先要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这一阶段,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革命者。
那么,初中近代历史教学如何做到春风化雨润心田,不以大道理,空口号,不切实际的手段培养家国情怀呢?经过教学实践和探究,个人归纳家国情怀的培养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运用历史细节,打造历史课堂的精致与细腻
“细节”可以解释为人物或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小环节和情节。历史细节则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最小单位,它是从微观上对历史诸要素的分析,历史正是由无数个丰富精彩的细节构成,它们折射出历史的魅力。我在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首先播放革命老红军长征回忆录视频,观看视频前,要求学生记录老红军的年纪,推算红军长征时的年纪,同学们感同身受13、14岁的自己过的是幸福生活;老红军亲口述说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同学们在此过程中感受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实现长征的胜利。这种信念源于红军不胜利不罢休的家国情怀。关于红军长征的路线,我要求学生画出大概的路线,并在相应的地方标记重大历史事件,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长征路线。如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故事时,充分运用细节,七只漏水的小船,大者渡30人,小者渡11人,每次来回都要将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每一次上船人数、座位全部标记好。为了避免渡船侧翻,只能一路纵队,且骡马不能上船,人坐在船边牵着牲畜过江,历时六天六夜,3万余将士全部渡江的数据,折射出红军的纪律严明。我讲述飞夺泸定桥时,对时间紧迫,铁索桥的自然环境、敌人在桥头的封锁情况进行细致刻画,学生不难体会长征需要勇气和智慧。这种注重细节的教学,让课堂更生动,更细腻,对于学生情感的冲击也更深刻。
二、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人物的血肉与情感
利用图片、视频、史料等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我播放了邓世昌壮烈牺牲的片段,片段中有他的悲壮言辞,同学们被邓世昌的气概所折服。同时,我提出了问题:“致远”号真是被鱼雷击沉的吗?致远舰能追上吉野吗?然后出示相关材料让学生真真切切意识到历史真相。材料一:“致远已受重伤,水线下有10英寸和13英寸炮弹击出的大洞。日舰见状,紧急逃避,并向‘致远发出雨幕般的炮弹,终将‘致远击沉”。材料二:日舰“吉野”,时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致远”虽为北洋水师航速最快的战舰之一,但其航速只有18.5节。即使在这样的军备战舰情况下,邓世昌并没有胆怯和畏缩,而是抱着与吉野同归于尽的决心,体现了邓世昌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关于抗日战争历史,我播放地道战这种创新的作战方式视频,粉碎敌人“扫荡”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豪感。如讲述抗日名将左权的英勇事迹时,我首先展示他与妻女离别21个月之后写下了12封家书,最后一封家书结尾念念念念四个字,浓浓的思念妻女之情跃然纸上。接着播放《在太行山上》片段,左权指挥军队撤退,不料被敌人的飞机炸弹吞没一切。此情此景,这种生死度外,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深深触动了学生,既蕴含了普通人的血肉情感,又充盈着革命将士的家国情怀,学生纷纷对此表示敬意,家国情怀的培养于无声处胜有声。
三、开展多样化活动,探寻历史教育的灵动与本真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在课堂开展历史情景剧、故事分享会、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历史课堂的灵活与真实。如讲述红军长征时,组织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重回遵义会议现场,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还原遵义会议前后中国革命历程。展示年仅14岁的共产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内部的事务,这样学生对于遵义会议的理解就不那么枯燥、困难了。讲述五四爱国运动时,演绎宣传发动、游行示威、发表演讲、呼喊口号行为,展示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开展近代历史爱国人物故事分享会,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等,让学生认知、理解、实践家国情怀;通过开放互动交流强化家国情怀认知。如: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对自己的前途有哪几种选择?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选择?谭嗣同又是如何选择的?接着引导学生认知:他心怀家国,拒绝了逃亡日本的帮助,发出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豪言,他用自己的豪情彰显革命意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历史思维在活动中得到碰撞,进一步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强化了家国情怀教育。
四、挖掘乡土资源,重现历史教学的古朴与温情
历史作为一門人文学科,应有它的温度与深度。肇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充满着红色历史文化,其中阅江楼就是近代史的一个代表。在讲述北伐战争前,我会组织学生周末参观阅江楼,感受北伐时以铁军之称的叶挺独立团在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艰苦卓绝的环境。从叶挺的房间,一张小床,一张薄被,一张小桌,一扇小窗,如此简陋的住所,但丝毫不影响革命人士的热血沸腾和革命斗志,可见革命者的执着和信念。讲述《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我运用每年9.18日下午三点在牌坊广场的警钟长鸣来提出疑问: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用这种方式让人们铭记历史呢?学生讲述看法之后,教师出示《终战诏书》,终战具有什么性质?日本有没意识到它的侵略性质?诏书中的“已阅四载”是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对美英宣战开始算的,说明日本并不承认侵略中国的史实,一直到今天,日本右翼势力还在否认侵华史实。借机教育学生,让学生正视历史,抱着为国为家而努力奋斗的情怀,这正是历史教育的的温情和实际意义。在讲述全民族抗战时,我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让他们通过老一辈口口相传的记忆感受抗日战争,收集抗日自卫队队员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课一例就可以实现的,它是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通过多种手段反复熏陶而产生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感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认知、对历史人物的细致刻画、对历史环境的正确解读、对乡土历史的深度挖掘、对现实生活的多重感悟得来的,于无声中、于细致处、于实践中培养的。当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内心时,他们就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动力,自觉追求学习和生活的本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这也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和挑战!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巧琴.《用历史细节丰富历史课堂》.中学教育.
[3]陈家运.让历史细节彰显教育本真——以《中日甲午战争》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4,0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