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以来发生的重大疫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阵地和国内外环境等都受到严重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指导下,主动创新工作思路,抢占舆情高地,突出爱国主义、公民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重点内容教育,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强化协同育人的合力,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重大疫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早已蔓延至全球。截止到目前,全球累计肺炎患者超过千万,这场罕见的新型冠状肺炎由于其快速、大规模传播的特点,已经构成了重大疫情事件,从其性质上看,这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种。根据2003年我国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众性、复杂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等特点。
重大疫情事件的发生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严重冲击,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各高校也未能幸免。重大疫情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影响是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深入分析重大疫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指导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思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重大疫情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重大疫情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对高校思想工作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而其最根本的影响应该是在主体层面、阵地层面和环境层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受到严重困扰
重大疫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既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影响,也有心理和行为规范层面的影响。从思想层面来看,思想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师生因危机意识不足,对重大疫情的类型、特点、规律和社会危害性等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对重大疫情的关注与重视,使得主体判断失灵、理性认识不足,从而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造成影响。从心理层面来看,疫情初期存在主体因过度反应而受到影响。如,重大疫情的突发性会引起人们情绪情感的过度反应,导致群体恐慌、畏惧和焦虑,甚至使部分师生产生交往障碍。但在疫情后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又存在过度淡化疫情危害造成疫情隐性传播的情况。从行为层面来看,在重大疫情的影响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往往容易弱化,群体意识强化,无论在疫情早期还是晚期,社会上呈现出的淡化甚至漠视重大疫情的行为都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动向。如,个别学生在疫情期间仍率性而为,参加无防护的集体活动,增加了感染和传播病毒的风险,疫情后期這种现象仍然存在。
(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受到冲击
重大疫情对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冲击不容小觑。高校宣传部门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广大师生进行有关重大疫情信息的正面宣传教育和引导职责,应在第一时间建立起媒体、网络舆情防控快速工作机制,做好舆情引导,把负面导向和负面信息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但在实践中,高校相关部门习惯性地对有关疫情的信息采取封、堵、压等不良做法,使得师生对疫情缺乏科学认识。由于一些高校舆情引导机制不健全,对重大舆情处置不力,致使一些人利用网络介质,散布不良不实信息,传播负面新闻,达到妖言惑众或扰乱高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目的。在信息发布方面,很多高校不能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地发布;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对学校媒体的关注度不高,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桥梁不畅通。因此,在重大疫情期间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不牢、宣传阵地不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隐患。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重大疫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遭受重大冲击和震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就国际环境而言,重大疫情使国家受到外部反华势力的围堵和攻击,境外的反动势力把中国作为病毒的来源,恶意污蔑中国形象,动摇国际政治格局,影响国际秩序的稳定。同时,重大疫情对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造成重大影响和破坏:威胁和破坏国内的政治体系;使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处置不当会引发国内矛盾集中爆发和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削弱政府公信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恶化。重大疫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环境、教育教学的环境、组织管理环境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在重大疫情的影响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些重大的宣传工作会议不能有效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受到限制,尤其是大批学生无法正常返校上课,学校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及时有效开展。
重大疫情事件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也是深刻的。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的冲击与挑战,有利于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提供理论指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和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执政理念。长期以来,习近平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卫生与健康生活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重大疫情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它观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人类历史的形成过程是人民的生产活动、实践活动和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指出:“如果绝对的批判因此而谴责某个对象是‘肤浅的,那么这个对象就是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毛泽东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习近平提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唯物史观是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康观的理论源泉,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状况关乎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关乎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治理水平,关乎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存亡,可以说,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始终把人民的健康问题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人民的卫生与健康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和新理论,形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这个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进动力,习近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问题,把人民的健康问题与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问题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的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解决了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看病难、就医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初心与使命,把人民的健康问题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公平发展,让社会发展的更多成果惠及人民的健康问题,并把它作为检验党的工作的试金石。树立“健康就是生产力,关心人民健康就是关心和保护生产力”的健康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共建共享”。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积极倡导和践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响了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抗击疫情重大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对疫情防控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和作出重要的指示与批示,并亲自深入抗疫第一线进行调查和研究,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对比西方国家在应对重大疫情中置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放弃抵抗,甚至提出荒唐的、严重践踏人权的“群体免疫”的做法,中国共产党抗击疫情的各项战略、方针、政策正是得到人民最大的拥护和爱戴,才使中国的抗击疫情取得显著成效,也使党经受住了疫情“大考”的严峻考验。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这一重大的政治判断符合当前我国的发展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享有公平正义的期待、安全的期待、生活质量的期待和平等参与的期待等,其中,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期待。新时代,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从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关注生理健康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生活品质、重视生命质量。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对健康生活、健康美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卫生和大健康理念。这一理念坚持疾病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成为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食品药品安全遭受威胁、重大疾病不断蔓延之势,习近平紧紧抓住我国卫生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力推进并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医疗体制综合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和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逐步建立以公民健康权利公平、健康机会公平、医疗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健康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医疗卫生环境和健康生活环境,做强做大健康产业,保证人民更加平等地享受健康资源,拥有更好的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要求坚持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第一,健康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历史观、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旨归。在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以习近平为首(核心)的党中央,围绕重大疫情的防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精准施策,坚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战役的胜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顺应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为理论指导,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实践,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重大疫情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思路
在全国人民抗击重大疫情的战役中,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大课题研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正如刘建军老师所说,“重大疫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增添了良好机遇,为其内容提供了改进方向,为其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等。”
(一)抢占阵地:做好舆情分析与思想引导
重大疫情因其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重大危害性等特点,非常容易引发公众关注,尤其是负面信息的传播更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加强对有关重大疫情的舆情引导与监管,积极抢占舆论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重大疫情的首要任务。首先,高校舆论阵地要强化自身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宣传阵地、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弄清政治问题、学术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积极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强化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传播正能量,让师生从正面宣传中获取抗击重大疫情的信心,提升抗击重大疫情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类消极负面的信息和错误言论。其次,要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强化信息公开透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加强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和时效性;再次,信息传递要准确、及时、到位,信息处理要及时,以为决策者实施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信息的及时发布有助于及时了解广大师生的思想动态,遏制流言蜚语,提高应对疫情的针对性。最后,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控机制,尤其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与预警,及时关注师生舆情动向,及时解答师生对重大疫情事件的疑惑,做好引导与服务工作。
(二)突出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
面对重大疫情,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既要看到重大疫情对国家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又要把重大疫情的发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对高校来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应是重大疫情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爱国主义教育在重大疫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积极导向作用,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重大疫情事件具有激发爱国力量、化解内部矛盾、增进民族团结的激励和催化作用,是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爱国素材。如,在重大疫情事件中涌现出的具有民族大义的爱国主义行为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题材,是凝聚民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良好场域,也是增进师生国家政治认同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讲好中国人民抗击重大疫情中的爱国故事,及时传递抗击疫情中的爱国声音,弘扬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行和报国之志。
重大疫情期间,公民的责任意识是公民基于对重大疫情危害性的认知和对整个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忧患意识而产生的责任感,所谓的责任重于泰山就是公民责任意识的高度体现。面对重大疫情,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世外,都不能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只有每个公民都切实地负起责任,任何一份小小的力量都能汇聚成抗击疫情的重大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系统同样要突出公民责任意识在应对重大疫情中的重要性,加强对师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师生高度关注和关心重大疫情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影响,并积极行动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重大疫情中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在重大疫情期间,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关系着抗疫斗争的成败,关系着14亿人民的生命安全,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实现。在抗击新型肺炎期间,部分人因法制意识薄弱导致的恶性案件发人深省,个别人为了自己逃命把病毒带到全国各地,甚至对自己的病情隐瞒不报,故意参加公共活动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这些法制案件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为加强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提供重要警示。
(三)抓好课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重大疫情期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疫情中涌现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及时融入课堂教学,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坚定学生成长成才报效国家的信念与意志。同时,也让负面典型进入课堂,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分析,提高理性思维,从而正确认识疫情,科学把握疫情规律,增加战胜疫情的信心勇气。其次,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体验教育、感悟教育的自我教育作用。每个学生既是重大疫情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重大疫情中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辨论,总结交流自身的体验,从自身体验与感悟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再次,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协助作用,做好守渠工作,用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导。最后,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做到课内与课外相互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印证,尤其是特殊时期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优势,要高度重视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辅导、答疑等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停课不停学,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强化协同:发挥各方面协同育人的合力
重大疫情应对中,应充分运用系统思维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校内校外、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合力育人作用。首先,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国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国家、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高度统一性。重大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疫情的各项政策,关注疫情事态发展,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宣传、发动、舆情引导和严格执行国家与地方政府关于疫情的各项要求。其次,重大疫情涉及面广泛,影响群体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学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络,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元素,啟动“党委挂帅、部门负责、系部落实”的三级运行机制。学校党委要做好重大疫情的统一领导、总体决策部署和监督引导工作。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后勤部门、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各司其责,分工协作,从舆情分析引导、学生管理教育、后勤服务与保障和思政课堂等方面做好规划,制定规程,密切联系系部,做好工作安排。各二级学院作为重大疫情期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者,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工作核心,以服务全体学生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做实、做小、做细,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重大疫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层次的。加强对重大疫情的特点、规律、社会危害性等的分析,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抗击重大疫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握高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规律,做好重大疫情的各方面应对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思想保证、凝聚合力和心理疏导等各项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重要职责和时代使命。
作者简介:程德慧(1969-),女,河南南阳人,法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张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