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潜
摘 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与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孔庙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文章试以祖庙博物馆为例,探讨古建类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布与利用问题。
关键词:祖庙博物馆;古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共空间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其辖区包括祖庙、孔庙两个文物保护单位及“嶺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展览馆、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陈列展馆。具体情况如下:
供奉道教真武玄天上帝的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兴盛于明清时期。整个古建筑群坐北朝南,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前低后高,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文魁阁和武安阁、前殿香亭、前殿、正殿香亭、正殿、庆真楼。布局完整有序,规模较大,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根据《佛山忠义乡志》(民国版)记载,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约312平方米,殿中供奉镶嵌线描孔子刻石立像。1981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将孔庙移交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与佛山市博物馆原为同一单位,2009年分离)管理并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飞鸿纪念馆是为纪念佛山杰出武术家黄飞鸿、弘扬宣传其艺术形象及中华武术传统而筹建的专题性展馆。1999年,由佛山市人民政府在祖庙建筑群北部划拨建设用地,2001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叶问堂为纪念一代宗师叶问而筹建的专题展览,选址于西北角近入口左侧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于2002年对外开放。场馆原仅有一楼展陈,2017年祖庙博物馆启动“佛山祖庙叶问堂陈列展览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将二楼扩大为展陈区域,并丰富展览内容,2018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扩展后面积近600平方米。“岭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项目于2014年启动,场馆位于辖区西南角近出口处,毗邻孔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仿古建筑,展厅面积约800平方米,于2016年建成对外开放。
1 展陈区间
作为古建类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无法像多功能现代化建筑类博物馆一样,在确定博物馆定位及展陈主题方向的情况下规划营造场馆主体。为确保展厅与古建相得益彰,祖庙博物馆的展厅建筑均为仿古风格,且极具岭南特色。不过,祖庙博物馆又与许多名人故居或园林式古建类博物馆直接将文保主体作为展厅不同,始终保持着祖庙与孔庙两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未将其开辟成展陈区。祖庙红墙内围从砖雕、瓦脊、斗拱等建筑主体到神像、铜鼎、挂屏、对联等可移动文物基本保持原有状态,是原汁原味的明清风貌。而岭南圣域、叶问堂、黄飞鸿纪念馆及藏珍阁临时展厅等场馆均为独立建筑。祖庙博物馆辖区面积虽不小,但建筑主体分散、体量小、空间狭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放弃对时序性、连贯性要求严格的序列展陈方式,形成独立性较强、互不干扰的各个专题性展览。从整体上看,虽然祖庙博物馆的辖区范围为不规则的形状,但这些展览与古建在外围共同构成了围绕公共空间为中心的展陈片区,协调统一,交相辉映。
2 公共区间
博物馆的公共区间大致可以分为两块:一为博物馆内部除展区、库房等功能区以外的公共区域;二为博物馆外围与城市公共区域相交的区间。
2.1 馆内公共空间
一般博物馆的公共区间都具备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功能。出于展陈环境的需要,大多数文物展陈展厅光线昏暗,在参观较长路线之后,观众容易产生疲惫感,因而展厅外的公共区域如果有明亮的光线,会使观众观感大大提升。这也是许多现代化封闭式博物馆都推崇将自然光引进博物馆的原因。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都只能通过楼顶花园、露天中庭、透明天花玻璃等方式实现。而古建类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公共区间环境幽静,地域融合性强,容易凝聚居民,氛围轻松,亲切感十足。劣势则在于开放空间侧重休闲自由,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秩序,难以管理。这些在祖庙博物馆都有所体现。更确切地说,在建筑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祖庙博物馆的内部公共区间属于开放性“复合型”的空间,因为原本需要在特定区域实施的社教活动、文化宣传、科研工作等都要在公共区间完成,即这些空间不仅是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服务场所,还作为多功能活动区域,承担着文物延展、社教活动、非遗展示等多方面职能。
2.1.1 文物延展
或立足于佛山市文物保护机构的职能理念,或源于往年文化保护手段的简单粗暴,在祖庙博物馆馆区内随处可见“外来移植的展品”,大到牌坊、照壁、铁塔、华表等建筑遗物,小到铁炮、铁鼎、石额等可移动文物。这些展品与祖庙博物馆的定位或展陈主题并不相关,有些甚至是冲突的。经过历年的信息积累与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每件展品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许多展品都是城市变迁的见证实物。它们分布于祖庙博物馆内的各个角落,来源多样,年代不一,材质不同,毫无规律。但它们自祖庙博物馆开放起一直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大众视野以内,对于老佛山人而言,它们已经是祖庙不可或缺的固定风景线了,且随着开放时间的推进,还会成为一代又一代佛山人的记忆点。但从文物保护与利用、博物馆管理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在展览空间不充沛的情况下,公共空间文物的设立通过有效的保护手段可以是展览的延伸,方便观众游走于分散的展厅之间保持对文化元素的敏感度,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与感受,同时将正派、严肃、沉闷的文物展陈通过环境的改变世俗化、休闲化、轻松化,对展览体验的观感与美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有意识、有组织地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才能将环境、文物的价值发挥至最大化,实现双赢局面,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例如,位于祖庙古建筑群西侧的碑廊,主体建筑大体介于“褒宠”牌坊与“节孝流芳”牌坊之间、庆真楼西侧,复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廊道形单层建筑,高3.6米,全长132米,木梁架及木檩、木桷板均采用杉木,屋面采用传统辘筒瓦。碑廊里陈列了1982年佛山市博物馆在城区征集的23块明清时期的碑刻。碑廊既发挥了文物展陈的作用,又承担着公共空间中休闲、交通的功能,形成了整合文物资源与公共环境的和谐局面。但十分明显的是,祖庙内不可移动的建筑遗物要重新进行组织调整是难以实现的,而大多数可移动文物并没有像碑刻一样被合理利用和保护。这或许曾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但也会是今后博物馆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2.1.2 非遗展演
一般博物馆建筑设计关注点侧重于功能性空间区域,即展厅、库房等,而非功能区的空间设计则是作为功能区完成后的补充或辅助部分存在。但现今,随着博物馆职能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在公共空间的利用上动脑筋。经常有许多博物馆在大厅或小型广场举办研讨会议、新闻发布会、文化演出甚至婚礼活动等。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中,除去文创商店与基本公共设施的空间使用外,存在两个利用公共区间呈现的固定展演,其一为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的非遗展示,其二为黄飞鸿纪念馆的武术与醒狮表演。
为保持真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祖庙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依照历史传统在祖庙古建恢复春祭活动,农历三月三举行,至2010年亦复办秋祭活动。祖庙庙会(又称“北帝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春祭及北帝巡游等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为期半天左右。非遗展演主要是祖庙博物馆邀请佛山市本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非遗传承人或相关机构在祖庙公共区域内进行文化遗产展示,为期三天。祖庙提供公共场所及必要的布景搭建,以碑廊围绕片区与入口处广场空地为主要活动区。一方面,观众可以在感受三月三北帝诞热闹氛围的同时,体验佛山多种多样的非遗传承,对非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非遗制作的文化商品可以进行交易,经济收益归传承个人或机构所得。祖庙博物馆在非遗展演的过程中虽然为提供便利支出了一定的人力与金钱,但通过整合公共区间,利用社会资源,找到同为非遗传承的融入点,实现了祖庙庙会活动影响的延长,其中获得的社会效益和反响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黄飞鸿纪念馆位于祖庙博物馆辖区最北端,前有宽阔广场与廊道,临街巷,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其内设立的专题陈列展览“天地一飞鸿—黄飞鸿生平与影响陈列”主要展示佛山黄飞鸿的真实生平及其传奇形象与影响,其中令观众最有共鸣的即为电影作品中广为人知的武术与醒狮技艺。2006年,醒狮被评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下分为广州醒狮、佛山醒狮及遂溪醒狮。2012年,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与南海黄飞鸿中联武术龙狮协会达成协议,每天在黄飞鸿纪念馆的广场分两三个时间段为游客献上精彩的武术及醒狮演出,每个时间段约1小时。近年,在经历长期的合作后,祖庙博物馆与南海黄飞鸿中联武术龙狮协会逐渐解除场地租赁或演出费用的支付条件,协会可自行拟定表演与形式,表演过程中产生的收益为协会所得。这种合作模式相对于博物馆内租赁关系的书店、咖啡馆等服务更为自由开放,没有封闭区划的限制,无须消费即可观赏,既实现了公众对公共空间行使使用的权利,又以一种休闲娱乐的形式,对展览内容进一步深化、传播,为祖庙博物馆的展览延伸效益与社会口碑效应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
2.2 外部公共区间
博物馆的外墙不仅是空间区分的界限,也是博物馆与城市结构的连接点。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所在的禅城区是佛山市的老城区,交通便利,生活气息浓郁。外墙东、西侧为广场与交通主干道,各有一检票处及出入口;北侧为美食街,共用部分外墙,设有出口;南侧为地铁站口、商场及道路,有车辆专用出入口。整体来看,祖庙博物馆处于商业圈集中区域,它与周边的商场、商街构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互利共通圈。交通、饮食、商场等都为祖庙博物馆保障了完美的“后勤服务”。同样,祖庙红墙绿瓦的风景线也是城市生活最优美的“背景墙”。客流量最大的西门入口处的“祖庙”牌坊,不仅是祖庙博物馆的门面形象,更是城市宣传最常见的文化符号和地标建筑。近年,由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导的祖庙秋祭活动都在“祖庙”牌坊前的广场搭建舞台,街道张灯结彩,全民共享盛宴。外墙、牌坊、广场的分割性质逐渐被模糊、淡化,它既是祖庙博物馆的文化载体,也是城市市民共享的公用空间。祖庙博物馆对其最大的利用,便是将它作为一张名片,代表祖庙、代表佛山。或许将祖庙博物馆这种有围墙的传统文化单位开放为复合型文化空间,将原来高高在上的文化精英型博物馆转化为城市人群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最深入的体现。
综上,虽然祖庙博物馆是依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公共场所,但从其展览内容、公共设施、策划活动等因素来看,却很难只用古建类博物馆这一性质对其进行完美的定义。祖庙博物馆这种形态的出现或许与其发展沿革息息相关。从1958年正式开放,佛山市博物馆便选址于祖庙,因而一开始博物馆建设的定位方向,是在古建筑群基本保障与维护的情况下,履行市级综合类博物馆相关的职能,因而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与佛山本土文化息息相关的陈列展览,在当地政府经济发展与文化导向的支持下,承担着历史遗物保管记录工作、文化遗产传承与研究工作、文化传播与宣传工作、社会教育与旅游发展工作等相关职责。2009年,佛山市博物馆与祖庙博物馆分离后,虽然祖庙博物馆的重点工作开始回归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百年大修及其衍生的道教真武文化、孔子儒家文化、武术文化等研究工作,但依然没有放弃非遗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特色的收集整理工作。博物馆自身的定位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其履行的文化职能不断被填充。这或许与市博物馆建设尚未完成造成的周期性空缺有一定关系,但祖庙博物馆不局限于古建类博物馆或专题性博物馆的束缚,而是利用有限的公共空间,拓宽其综合性、包容性、融合性的發展可能,不失为今后博物馆发展道路的一种有效探索。在佛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提倡“博物馆之城”理念的建设之下,如何在众多的博物馆中保持优势,如何在佛山本土文化有限素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掘、提炼新的文化元素,如何在不能推翻古建建筑载体、改变古貌风情的情况下,应对新时代博物馆建设设计理念、新型展陈方式的冲击,这些或许是祖庙博物馆今后发展中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在此一并指出,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