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净
近些年来,儿童所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越发多样、繁杂,这些都与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儿童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教师是儿童在园的教育者,家长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园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培养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职责,才能实现儿童情绪问题中的同步教育。
家庭中的情绪教育
儿童期常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愿望不能被满足。多表现为生气、愤怒、失落等,家长要善于利用儿童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刻,对儿童进行情绪引导。
当前家长多为80后90后,他们在儿童时期的情绪问题很少被大人关注,因此自身识别情绪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这部分家长在处理亲子问题时常出现困难,表现为为难情绪严重、急躁、不知道怎么办等。因此当自己的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家长大多采用暴力压制或溺爱息事的态度。
控制情绪为儿童树立表率 作为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破坏亲子感情。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心理活动下的表象行为都在儿童的视野中。因此在遇事时家长要先学会识别情绪,冷静处理,为儿童起到表率作用。
直面儿童消极情绪 在家庭中,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时,家长应避免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问孩子为什么想这样做,在倾听与了解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表达。当孩子表达后,再根据情况进行處理,无论是否接受孩子的意见,都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在尊重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见解,让孩子试着学会接受我们。
幼儿园中的情绪教育
对于孩子而言负面的情绪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有的甚至还没察觉就已经悄然逝去,因此儿童不易识别到隐藏在内心的情绪。即便产生害怕、恐惧等较为凸显的情绪时孩子也不能很好的识别。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抓住儿童产生消极情绪的瞬间,作为教育契机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儿童化解消极情绪。
有效利用一日生活各环节帮助儿童化解消极情绪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是人们经常会出现的,在不同情境下我们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无论是哪一种情绪都没有好坏之分,对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儿童产生消极情绪的各个瞬间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如:根据情绪的强弱选择适宜的引导时机,根据儿童的性格选择适宜的引导方式。
合理利用绘本帮助儿童识别消极情绪 每种情绪的产生是在儿童不断的学习和丰富经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类天生的情绪只有怕、怒和爱,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进入幼儿园后随着社会体验的不断丰富会陆续产生亲情、同情、尊敬、羡慕等20多种情感。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也会逐渐增长和分化,形成了9种基本情绪: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恐惧、兴奋、轻蔑和痛苦。根据情绪的发展和分化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绘本,帮助儿童正确识别、理解和化解消极情绪。
家园携手,共育阳光儿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担负着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儿童的情绪问题需要幼儿园和家长通力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关注特殊家庭儿童的情绪教育 一是单亲家庭儿童的情绪教育。父母离异难免对儿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面对问题大多表现为胆小、容易放弃与推脱,他们的眼神中更多看到的是失落与迷茫;另一部分儿童则表现为鲁莽、逞能,反抗意识极强,他们眼中多看到的是不满与裂痕。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因此就更需要我们家园共育关注儿童情绪问题、填补儿童心灵空白、帮助儿童构建健全人格。
二是二胎家庭儿童的情绪教育。二胎的现象是当先社会凸显的问题之一,父母对二胎的过分关注会直接影响头胎子女的心理健康。为此教师要有效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教师的关注引发家长的关注,让家长逐步均衡子女之间的爱,减少头胎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在同样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三是留守儿童的情绪教育。留守儿童是教师们普遍关注较多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在长期的被忽视、被冷落的家庭氛围逐步会变得淡漠、无情。面对这样的孩子教育可以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外部干预法,更要与他多进行身体接触(抱一抱、亲一亲),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家园一致性教育 一是家园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发现了儿童的情绪问题,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保持教育方向一致、目标一致,给儿童固定模式的教养方式,让儿童熟悉,并适应成人的引导。
二是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家园互动。教师要保证第一时间与家长交流儿童产生情绪的原因、过程、结果,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一步进行引导。
儿童的情绪问题不可小视,它牵动着家长、老师的心,更牵动着整个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让我们家园携手,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儿童化解消极情绪,提高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儿童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乐观主动的学习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成为一名阳光儿童。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曹各庄惠康家园大峪一小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