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忠
摘 要:时代发展的如此之快,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近些年来人们思想上的进步与创新。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为教师提供了非常丰富且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主动学习新的教学资源,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进而绽放出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实际生活;信息技术;合理问题
创新是新世纪的人们必须要有的一种思想,而教师作为促进学生进步与成长的引导者,更加需要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帮助學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数学作为与学生成长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对数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尤其是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提出后,绝大多数教师都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融入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元素。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节时,首先,我站到了学生中间让学生猜测我的身高,在学生猜测后,我主动对学生说出了我的实际身高,由此帮助学生回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进而引入了新的长度单位的教学。然后,我要求学生拿出刻度尺,并将刻度尺的图片放在了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认识了毫米,并让学生数从刻度1到刻度2的小格,得出了1厘米=10毫米的结论。之后,我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帮助学生建立了分米的长度观念,并通过具体的习题让学生认识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所学内容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这样,我通过将教学内容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原本具有学习难度的数学学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改变了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强烈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热爱,进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这一节时,首先,我将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环境制作成了小视频,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播放,让学生在视频中寻找所看到的图形,进而对学生所说给予了鼓励与肯定,于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然后,我重点为学生介绍了四边形,并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展现了不同的四边性,要求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交流四边形的特征。之后,我在课件上展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让学生谈论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我对学生所说的内容做了相应的补充,帮助学生系统地消化了本节知识,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拓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出合理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思维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具有学习该学科的思维方式,而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思维的培养,进而帮助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倍的认识》这一节时,首先,我询问了学生爱吃的水果,通过将水果数量设计成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了“倍”,建立了“倍”的概念。然后,我通过为学生设计系统化的例题,让学生尝试用“几个几”表述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倍”的含义。之后,我通过引导学生做升华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深入理解了“倍”的意义。最后,我以抽查学生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识,对学生理解模糊的地方做出了及时的反馈,进而让学生交流了本节课得到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提出合理问题,让学生经历了构建倍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了“倍”的本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总而言之,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所创新的教学方法必须要使学生融入其中,如此方能促进学生得到相应的进步与成长,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仲金花.注重探究过程,突显方法引领——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9(33):94.
[2] 吉花茂.浅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周刊,2019(3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