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轻化工类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03-07 22:27辜海彬
广州化工 2020年15期
关键词:化工类本科生高校教师

辜海彬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支撑着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响应“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号召,将大学本科生培养成科技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历史责任。我国高校开展大学本科生创教新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为了破除在大学本科生培养上重知识的灌输而轻实践创新的痼疾,国内高校陆续开展课程改革,设立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类课程,希冀能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教育部和高校的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对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轻化工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并提出了我国高校培养轻化工类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四点建议。

1 轻化工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现状

轻化工类专业(即轻化工程)属于大化工类的专业范围,是教育部对我国高校专业重组后,整合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添加剂化学与工程等专业方向而形成的新的大化工类专业之一。与其它工科类专业类似,我国轻化工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轻化工类领域的高校教学很少注重批判和辩证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1]。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个体年龄、心理发展水平、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其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大多都自主探索意识不强。为此,我国高校正加强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逐渐引入“大创”项目及科研训练等科技创新和实践类课程,提高大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促使其创造性从自我性的创造性向社会性的创造性过渡[2]。高校设置这些科技创新和实践类课程的初衷是希望大学本科生能够成为其开展创新活动的中心,而高效教师只是发挥辅助的指导或引导作用[3]。比如,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自己从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提出新的想法,形成研究课题,撰写项目申请书,设计研究路线,形成研究实施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或实践活动,探索并最终形成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仍然大多以高校教师为主,采用的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通常是指导教师提出研究课题,设计研究路线,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方案,大学生则沦为科研工作的“操作工”,忠实地执行老师的研究方案[3],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不显著。以轻化工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展“大创”为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的功利性在逐渐增多。例如,为了在评奖学金和保研申请时获得加分;增加“科研经历”装点门面,使自己在求职时更具有优势等。当这种功利性被不断放大时,学生对待“大创”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国家设立“大创”的初衷得不到体现,“大创”项目的申请、实施、结题等环节都会发生扭曲,甚至变质。

(2)“大创”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已经逐渐从大学本科生自主撰写到以指导教师或研究生撰写为主。“大创”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或者是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提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撰写出“大创”项目申请书。但是,从笔者这些年接触的“大创”项目申请书来看,其研究课题越来越“高大上”,研究内容越来越“专业”,技术路线越来越“老到”,撰写水平越来越高。这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这其中的“水分”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指导教师或研究生们应该“居功至伟”。

(3)“大创”项目的完成质量堪忧。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课业负担比较重,能抽出来做“大创”的时间不多且分散。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大创”项目“水平太高”,以大学本科生现有的科研能力还无法单独完成。

(4)高校教师对“大创”项目的指导并不很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少,指导效果不佳。几千元的“大创”经费对一位轻化工类专业的高校教师来说就是九牛一毛,连“鸡肋”都算不上。本科生开展“大创”的花费普遍都远远超过了“大创”的立项经费,而指导教师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赔本的买卖”。因此,指导“大创”项目,对于轻化工类专业的高校教师来说就是“良心工程”。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指导效果自然也好不了。

(5)“大创”项目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还不完善,重申报轻建设、重结果轻过程,形式主义严重等。

2 培养轻化工类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2.1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打造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奖励办法,鼓励高水平教师担任大学生“大创”项目、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类课程的指导教师。高校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教师教授知识为主的方法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性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整个学习情境,主动想、主动做,教师则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高校教师应该主动扩展国际视野,更新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和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探索诸如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动高校的创新课程教学,提升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职业技能[4]。高校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主动钻研;应当鼓励学生去发现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自信心,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6]。针对轻化工类大学本科生,高校和指导教师可以依托“大创”和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类课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科研活动为中心,引导他们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例如,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实验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数据归纳、整理和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抗挫折等社会综合能力。

2.2 搭建高新技术创新合作平台

高校应该鼓励大学本科生参加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高新技术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协调和支持。一方面达到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也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双赢的途径。利用高新技术创新合作平台,高校可以获得企业单位的经济支持,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升其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社会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6],也达到促进科技进步,最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使得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例如,轻化工类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涉及到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多个行业,比如造纸、皮革及其制品、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精细化工、纺织、染整等行业,因此,以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走高校、政府和企业相联合的模式,可以联合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或企业家来指导大学生开展“大创”项目和科技创新训练与实践,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潜力的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6]。

2.3 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模式

高校对课程的管理模式必须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目前,高校开展的“大创”项目和科研训练等实践类课程逐渐增多。大学生参加的这些科技创新活动,为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因此必须改革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模式。高校的管理模式应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主动和研究性的科研活动[2]。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大学本科生主动参与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高校教师的实验室接纳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整合校内的各种科研资源,综合利用好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的各种先进分析检测和仪器设备,建立更多的开放式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平台。对于传统的实验课程,应该鼓励高校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融合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或者是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新颖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吸引力。特别地,以轻化工类专业为例,高校教师应尽可能地打破所有学生都做同样的实验的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可以设置基础和必做实验以培养大学生基本的轻化工专业技能,同时可以根据轻化工类专业不同领域的发展前言,例如造纸、皮革和染整化工等,设置丰富多样的选做实验内容[2],增加实验的灵活性,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从而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应该给高校教师放权,鼓励高校教师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实验课程,可以实施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轻结果而重过程,多从实验设计、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数据归纳、整理和分析,以及文献查阅和引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课程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进行科研创新的兴趣。另外,高校应调动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项目,引导学生申报各级别的创新创业训练课题,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运作[7],同时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过诸如“大创”等科研活动,着重培养大学本科生的自主选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提出有创新性和研究价值的课题,由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题目可行性,并可组织由本科生、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的实验问题分析讨论会,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8-9]。

2.4 强化大学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指导“大创”项目及科研训练等科技创新实践类课程时,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大学本科生拟出写作思路,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科研写作素养。阶段性实验工作完成后,指导教师应指导本科生撰写进展报告,指导学生使用各种基本的文字和图画软件,规范学术用语等。对于可以形成论文的研究成果,高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指导其基本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英文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向期刊投稿,收到审稿意见后,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地修改。总之,高校教师应该在科研创新活动开始前、进行中和完成后,加强对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指导教师应该保持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顺畅。当学生在科研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指导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并进行合理的开导,积极为学生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建立科研创新活动的自信,促进学生心理的不断成熟,提高抗挫折能力[10]。及时总结、发现本科生社会综合能力的不足与提升,调整并归纳相应的指导方法。

3 结 语

高校轻化工类大学本科生的培养,除了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应该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重视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高校轻化工类专业应该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特别是大创和科研训练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与企业和政府合作搭建高新技术创新合作平台,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舞台,同时不断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模式并强化大学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为我国轻化工行业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化工类本科生高校教师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产教融合下高校化工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
浅析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优化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