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婷
(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省轻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21)
应用化学专业是化学化工大类里一门重要的专业学科,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涉及的领域包括化学化工、制药、环境保护与检测、冶金、食品等行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检测等。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1]。结合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建立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本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培养多学科交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化学化工类人才,必须通过加强化学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3]。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借鉴以前课程单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经验教训,整体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级课程平台,打造生命力强、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应用化学”专业。
目前高校专业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学历较高,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及现象。为了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学院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名教学水平较高且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导师将负责为其指导的青年教师制订培养计划,以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通过“教学关”。(2)多途径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积极创造机会,选派教师至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生产企业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其获得生产现场交流锻炼的机会,熟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建立定期学习交流制度和机制,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科研工作能力、工程服务能力,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实际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首先,建立相对稳定、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及兴趣加入到不同团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专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科研与教学两队合一。如同一门课程由两名以上的教师主讲的团队合作教学模式,每位教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解决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脱节及时间冲突问题;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的具体任务和内容组织执行和津贴的二次分配,通过调节科研与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次调节和按劳分配,解决以教学为主和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在津贴分配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其充分反映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动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建设几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如《应用化学导论》、《有机合成化学》等一流课程,以此带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为了适应教学与培养人才市场变化规律,结合实践经验,不断有计划的逐步调整教材内容,建设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基础及专业教材。另外加大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尽量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而且都进行过专门的培训。通过双语教材建设,培养合理的双语授课教师队伍,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该领域的前沿动态的能力。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建立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特色的育人机制,深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同时,每一门课程都安排一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要结合实际生产,让学生结合已学基本知识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对这部分的考核既可以是以作业的形式完成,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上讲台“讲解”。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应用化学导论》是一门涉及应用化学领域的内容广泛的专业主干课,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根据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安排部分章节内容自学、自学效果以让学生撰写学习总结或小论文的形式考核,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良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线下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在多媒体中大量使用图片、动画、录像、网络等多种信息技术教学,同时对比较抽象的设备、工艺等教学内容从课堂转移到实验室进行教学,将单纯的教师讲授改为现场自学为主、教师答疑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在《应用化学导论》这门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针对不同的内容及领域,以大量的图片、动画等形式将所涉及到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有机合成化学》这门课的教学中,由于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工艺,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加直观的讲解工艺流程,笔者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动画、录像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工艺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进一步的专业改革,在保持现有各种实验及优秀学生导师制等实践环节外,对高年级学生实现“自主性、开放式、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4-5]。经过专业课教学及专业综合实验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学院鼓励教师公布自己的科研课题及带生人数,让学有余力并有兴趣的学生主动报名,自由组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化、创造性人才,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也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完成,能够大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学科信息引入课堂,充实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相关教师传承和深化这一研究成果,及时将研究成果融入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并将部分内容融入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之中。教师把在科研中收集的素材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原本逻辑性不强、教学案例少、内容抽象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有机合成化学》这门课的教学中,大胆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和所讲的内容结合、使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对部分学生来说,起到了科研启蒙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尝试,考研或就业搞研发的学生中从事有机合成的学生比例增多,提升了课程的影响力,对学生的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教师不但将科研成果及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各个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吸纳更多本科生以各种方式参与科研,不仅将学习的知识付诸于科研实践,同时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申请国家专利,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应用化学本科生的实践环节包括各类实验、实习,因此随着学生实践环节的不断强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生实验及校外实践制度[6],特别是校外实践环节相关文件。在原有教学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协议等文件,明确学校﹑学生与校外单位三方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加强学生安全、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教育学生注意遵守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保密制度和要求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按照学生的成长需求,完善各种实验条件,对学生自拟实验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积极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及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方向及兴趣,通过查阅文献,提出自己的实验课题,进行实验设计,亲自操作并验证自己提出的某种假设;也可以吸收一些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对近年本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调整相关教学环节。对用人单位和部门的意见及要求及时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每学期学院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评教,对全体教师进行排名,根据评教结果,与教师的奖金、津贴、职称评定等挂钩,达到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目的,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科学合理而具有示范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为了培养适应国民经济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进行专业综合建设改革,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建成“一流”课程和教学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科研、教学并进,这样才能使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改革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