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2020-03-07 02:03王飒飒胡飞龙
广州化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化学思政理论

黄 钦, 王飒飒,米 艳,胡飞龙

(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对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推进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结构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基本内容之一[2],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的课程[3],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自然类学科当中,它在化学类本科课程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笔者对在结构化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做了尝试。

1 结构化学中思政元素选取

构建结构化学的课程思政体系要以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为框架,配合教学设计逐步完善。因此,要结合结构化学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因其理论性强,课程内容以文字、公式居多,以PPT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讲授的形式进行居多,学生参与较少。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到枯燥,难以激发兴趣和主动性。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难以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容易流于表面,对整门课程更是难以做到一以贯之,使得学生的自学和参与度都比较弱。因此,教师在讲授结构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将各章节的思政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化,选取经典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再与实践教学和考核量化相结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1 以我国科技创新成就为例,不断提升学生四个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大学生们即将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介绍70年以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在讲授价键理论知识点时,介绍了我国量子化学家们特别是厦门大学理论化学研究中心在现代价键理论上的突出成果。在讲授配位场理论时,介绍了我国量子化学家唐敖庆先生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以及唐先生五十年代初在杂化轨道、多中心积分、分子内旋转等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很漂亮的成果,这些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上,被国际上关注。当讲到单晶衍射法时,介绍了屠呦呦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当中也有我国晶体化学家的艰苦奋斗[4]。

通过这些例子,让大学生们坚定四个自信,同时鼓励大学生抓住时代机遇,让自己人生出彩,为祖国多做贡献。

1.2 以科学发展为线,阐述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结构化学课程中的方法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可作阐述。第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由感性的具体通过抽象向思维中的具体运动,这是理论认识发展的规律。在科学发现中,直觉起着重要作用,直觉以凝缩的形式包含了以往的社会和个人的智力发展的经验,直觉形成的假说通过实践得到确证和证明后便转变成了理论。第二,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法,这样科学成了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革命辩证地联系在一起,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5]。

在科学史上,对光的本性的认识曾经存在着持续了数个世纪的激烈的争论。17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的对立,到麦克斯韦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伦纳德的光电效应动摇了光的波动学说,1905年,爱因斯坦指出光既是微粒也是波,这种提法不符合当时的认识,但是根据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思想,就可以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正确的,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对立统一,波粒二象性互相依存,但同时相互排斥,在不同观测中,光有时主要表现出粒子性,有时表现出波动性,这正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6-7]。这段科学史也说明了人们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3 结合典型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程思政必须立足专业课程,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德育教学方案。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本科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的目标。

结构化学课程侧重于理论讲解,介绍了量子力学原理、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晶体结构理论等,是一门严谨而富于创新性的课程,因此,针对经历传统教学的学生思维定势、缺乏想象力等特点,选取与结构化学内容相关的典型知识点,深入挖掘其中的创新思维元素,找准结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通过介绍量子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了解n、l、m三个量子数的由来,更深入地理解量子数概念。通过介绍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的概念、模型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其中新的思维方式,来建立创新思维观念,并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知道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在哪里。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验案例出发,引导学生从实验到理论,启发学生以案例来领会理论,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介绍分子光谱的时候,介绍课题组的论文中如何通过计算光谱来解释实验现象。

2 结构化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在将课程思政融入结构化学教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化学史和科研案例等丰富了教学内容,让课程更令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但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方法。

2.1 课程思政元素在不同章节的密度不一的问题

对结构化学一课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以后,发现前三章的思政元素较多,而其他章节相对较少。量子力学绪论部分主要讲授量子力学产生的背景,涉及到经典物理学所面临的困难及物理学家如何提出量子力学解决微观粒子的运动等内容。普朗克、德布罗意、海森堡等量子物理学家们突破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勇于创新,获得极大的成功,这启示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要勇于创新,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较感兴趣,因此容易融入较多的思政元素。但后续章节的内容就不大容易与思政元素融合,因此需要更深入地挖掘。

2.2 学时有限的情况进行课程思政的问题

目前我校结构化学教学的理论学时为56 学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基本固定,在授课当中融入思政元素将占用一定的教学学时,尤其是要把思政元素说透需要更多时间。由于学时的限制,不能够把所有的思政元素都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际中,也由于不同章节思政元素密度不一,需更加注意保持各章节思政元素的平衡,合理规划思政元素的插入点,针对每一个思政元素,都要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一些受教学学时的限制无法对某一思政元素详细讲解时,要求学生通过课外文献查询和阅读来学习理解相应的思政元素,布置撰写相应的小论文,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这也丰富了教学手段,让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的同时,让学生在文献检索和论文撰写上得到了训练。

2.3 如何在课程思政中避免说教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接受感、获得感不够高的一个原因是课程教学中说教成分较多,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注意根据思政元素自身特性,选择合适的、多样的方式引入。对科学史的思政元素,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结合故事本身,点出其意义。如讲授德布罗意波时,介绍德布罗意的生平以及这一创新性思想的诞生的思想发展历史。向学生点明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以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是结合了法国政治革命史、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的创新。许多知识是学生都已学过的内容,在课堂上重提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对这些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哲学观点有更深的理解。

3 结 语

结构化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结构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进行德育教育。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要将其控制在合理的时间内避免影响正常教学,需要对课程思政进行合理设计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德育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化学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