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汇集:经由旅游显现与改造的时间观

2020-03-07 04:42袁纯洁王艳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

袁纯洁,王艳平

(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知识溢出作为一个学术的知识论概念,时常性地也被旅游学者所提及[1]。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考虑,旅游学也要为其他领域的知识建设做出贡献。特别是作为一个后生成的学科,若能为“老大哥”学科有所贡献,“后辈超前辈”,为知识大厦“添砖加瓦”,这种精神是十分可嘉的。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它的贡献在目前是有限的,主要出于一种意志的表述阶段,还没有贡献出什么像样的知识。旅游学目前主要还是在借用社会学、人类学与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其对域外的贡献还远不如经济学、法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与文学等。这里还同时暗喻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总是存在耦合概念的,与知识溢出相对是不是存在一个知识汇集问题,这样有进有出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组。对于一个尚不成熟的学科,陈晔[2]认为理论应从实践中来,从学科交叉而来,旅游学应该是“低调”地形成“知识洼地”,这样有助于各种知识如“雨水”那样汇集于此,知识增长往往要先求“多”而后才求“精”,“宁缺毋滥”不适合于学科建设之初。为了留住知识,还应提高旅游学的“粘滞力”,避免有利于旅游学的知识像老年人身体中的钙一样流失。因而旅游学要采取包容的姿态,“海纳百川”地欢迎一切外来知识,切莫轻易地就采取“批判态度”,要给予“它们”以尊重,让外来的知识在旅游学中大有可为。

若认可“知识汇集”这一概念,那么溢出的也是知识,即进出都是知识呢,还是出去的是精神?美国学者莱维曾提出过“知识汇集”问题,也称为知识接受理论,当然汇集是接受的前一个环节,可认为该学者排斥知识无误论,而认可通过知识汇集的知识可改论,以及知识先是扩张的,而后知识再收缩[3]。从“全面对仗”而言,“知识汇集”与“精神溢出”可以实现全面对仗,可谓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人们也常说“旅游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如此可让知识汇集如进入黑洞一样,吸引一切接近的物质,但当物质进入黑洞后,也应该有某种形式的能量溢出,如此就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对应。当然也可以用“知识汇集”与“知识溢出”相对,那是一种“半对立”状态,进出的都是知识,属于同类物质,但此知识不同于彼知识,其他的知识进来,经过旅游学的加工,出去的是旅游知识,那也未尝不可。因此广义的旅游知识溢出是一种具有混合性的事情,既有狭义的知识溢出,也有如能量般的精神溢出,本文只关注知识汇集问题。

知识汇集可以是来自多方位的,不一定就是一对一的,如经济学指向旅游学,或地理学指向旅游学,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途径。如今在知名的旅游学者中,具有地理学背景的学者占据了很高的比例[4]。而理论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是不是也可以“汇集”过来,还有微生物学知识等,这种想法看似不太合情理,因为那些学科对普通旅游者而言,或是对旅游学者而言也许“太高深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本文认为可以深入浅出地接纳一切知识,关键在于对机理的理解与引用上,而不必在乎细微极深的专业概念上[5]。不可规定一个统一标准,不能规定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到旅游学中,哪些不能,而是能不能引入要看研究者的个人兴趣。旅游学是一个专门与专科的知识库,还是一个移动与包容性的生活知识库,或曰跨学科的“共同与公共知识库”?从知识融合角度看,本文更倾向于其是一个“共同与公共的知识库”,旅游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而至于旅游学的核心,可以是“移动+异地”,其核心的相对事物就是现实与物质的定居社会。

一、时间:一类可汇入旅游学的新知识

假定在常住地生活世界里,其主流价值观是物质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生活世界不全是功利的,也有正义、亲情和公正,那么在这种语境下,时间往往是作为物质的条件被考虑的,时间总是配角,人们关注的是时间带来的结果,时间为物质胜利而存在。如存在着诸如“时间够不够”“时间是不是合适”等,即便如“时间可以解决一切”的说法,把时间喻为一剂良药,时间也是被作为一个手段与工具的。因而时间本身的价值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时间没有被单独地认真对待,多不具备“主体性”资格,最常见的情形思考模式是“时间为了事情”,而不是“事情为了时间”。

这种物质的价值观其实也被带到了旅游学研究中,旅游学科就是这么建设的,“以物质的思维模式去思考精神建设”。但我们认为这种研究在方法论上或有些偏差,在语言结构上有可改进的余地。如什么季节去旅游,旅游分为淡旺季,旅游的日程安排,早上看日出,晚上看夜景,从常住地到目的地需要多少时间。总之在旅游学中,还没有形成旅游的时间观,旅游研究在时间问题上还没有呈现出“反传统”意识,没有出现敬畏时间的“反物质程式”。精神的研究范式要与“物质研究”具有“反向性”,时间不能被放在“副词”的位置上,就这一点而言还不如仪式感所给予时间与程式的关注[6]。旅游研究应体现对时间的敬畏,犹如在“愚公移山”典故上挖掘出时间精神,而不是把重点放在“人”与“物”上[7]。或可以存在“时间旅游”这样一个概念,即指通过旅游去感悟时间、感悟季节与昼夜变化,感悟大自然节律,感悟生命周期等,那样会给予旅游者一个全新的非物质视角。当没有时间时,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时间与物质或是同时出现的,时间意识的出现却是很久以后的事情,而时间的功利意识的出现,则是更晚的事情(图1)。

图1 时间的“远古性”

目前对时间本身感兴趣的旅游学者还不多,有学者提出了怀旧的时间[8],也有学者提出了时间余白[9],但少有研究者追随时间而对时间开展深度研究,人们可以讨论怀旧(nostalgia),但不会讨论时间。时间是什么?其既是物理的,也是人文的,更是哲学的,也是民俗的,也可以是医学的。与自然时间相比,人文的时间历史虽然短暂,但对时间的理解是可以“宁静致远”的。从非物质与非功利角度上看,时间概念也是无所不包和耐人寻味的。但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却难以有时间整理有关的时间问题:一些人可能认为“仰望天空”是浪费时间,多数人或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但当人在旅途中,由于少了一些生活羁绊,至少旅游者不用按照出勤的时间要求上班,不用一日三餐地做饭,不用打扫房间卫生,因而会腾出一些时间来,有时会感到有些“闲”,这就为形成旅游的时间观提供了时间。以“时间思考时间”也是旅游时间观的一大特征,当然以事物变化理解时间更通俗易懂。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及专业需求,我们认为旅游的时间观可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关旅游的时间是什么;二是在旅游中关于时间的一些思考。而最为人们提及的“时间是怎样服务于旅游的”观点,却是旅游时间观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因为那种将时间置于次要位置上的考虑体现了一种功利立场,违背了“旅游是一种精神”的思维逻辑。

二、关于时间的一般认识

(一)时间的定义、种类、起点、终点及其方向

时间是指事物的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而空间是指事物的延展,时空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关于时间的最常见的定义。就时间类型而言,可分为钟表时间与社会化时间,前者也称为物理时间,自然时间,而后者称为感知时间等。至于稍微深刻一点的关于时间的思考,包括时间有没有起点,有没有终点,结论自然是有的,如地球至今已有40多亿年的历史,宇宙存在了138亿年,而至于时间的终点,可定义为事情的结束。此外,时间还是一种单向流动,是一种向量或曰矢量,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可能重来。当然在时间概念中也包含时刻这一标量,有时时间段也是标量性质的。时间虽然具有流逝性,但爱因斯坦却说,人一旦乘上光速,就可以回到过去。随着速度的不断提升,钟表会走得越来越慢,以至于可以出现时光倒流。

(二)时间的速度与可否分异

在此基础上,科学工作者还有进一步的疑问,时间的流逝是匀速的吗?时间可以凝固吗?时间可以变慢吗?等等。根据开普勒给出的天体运行公式,行星在单位时间内绕恒星公转所扫过的面积相等,那么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间流逝的速度就快,显然要快于在远日点的时间变化。而至于时间能否停滞,一旦时间停滞了,世界上万事万物将不再变化,那么也存在着一旦重启时间后的“追赶”问题。其实,因潮吸力的原因,地球上的时间或许是应该越来越慢的,但一旦进入到巨变阶段,时间的变化就会快得惊人,以至于让人措手不及。时间可不可以“分道扬镳”?时间能分叉吗?从进化论角度来看,这也是可以存在的,如灵长类早年都是一个队伍里的成员,大家拥有共同的时间,但后来分道扬镳了,各自走进各自的时间系统里。猴类先分离出来,狒狒也被包括在其中,再后来是小型人猿如长臂猿分离出来,而猩猩陪伴着人类走得较远,猩猩是最后分离出来的灵长类动物。如今我们人类的时间系统似乎已完全不适用于猴、猿与猩猩了。

(三)时间的非物质性

时间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让人们没有疑问,而一旦思想者对其产生质疑,却难以让人十分清楚。比如时间是物质的吗?显然不是。那么是否真的存在时间这种“东西”?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物质层面上是不存在时间的,而在非物质层面,在精神与能量层面,时间是存在的。人们多不加思索地承认,时间是存在的,而不讨论时间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但人们能通过事物的变化去描绘时间,时间是不能“自证”的,而只能似乎是依赖于物质性的“他证”。唯有靠“他证”,才能让人们理解时间这种存在,为了方便人们理解时间,而时间本身可能又是不需要证明的存在。

(四)时间悖论:当发生穿越

其实对时间的思考也会带来某种困惑,或许“难得糊涂”才好,可探索精神又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本能是难以消失的。如人工受精卵的保存问题,当备用的冷冻受精卵在多年后,应所有人要求而让其出生,那么这个新生命的年龄问题就很让人头疼;而且还存在伦理上的问题。其自己的真实年龄就有两个:一个是生的年龄,一个是长的年龄;而且还导致了与伦理年龄的冲突问题,如母亲或许大孩子上百岁,哥哥的岁数小于弟弟,出现了生物学母亲、生母与养母等一系列问题。

(五)时间的合计性和远近性

当然关于时间的认识可能是无限的,如时间还存在“合计性”问题,或曰时间具有“汇集性”。大城市因人口多,那里的时间总计很大,人们都带着“时间”去“北漂”,而同等面积内的乡村里就没有多少时间,在荒野中是没有社会化时间的。因而也可以“征召”他人的时间,大家把时间凑到一起,形成团队,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目的。而至于时间的远近性,则是指距离当事人较近的时间,往往会引发当事人的情绪波动,而较远的时间会让人趋于理性与平静,让人淡化“历史事件”而变得客观起来。但这种客观也存在着问题,并非越是客观越好,因为客观容易忽视氛围的存在,氛围虽然不是物质,科学一般不研究氛围问题,但氛围是存在的,氛围是一种能量场,能量与时间具有同质性。

三、旅游中的时间意识

在关于时间一般认识的基础上,旅游的时间观会发生某些变化,这主要基于三点原因:一是旅游者是移动的,移动导致变化;二是目的地环境是陌生的,陌生引起注意;三是旅游者弱化了占有意识,从而提高了自然兴趣。前两点强化了基于观察者角度所见事物的变化性,而第三点彰显了时间的本身性,即关注事物变化,抑制功利目的对时间性的掩盖。

(一)时间分辨率的提高:旅游的时间是慢的

旅游的时间是慢的,因为旅游中会感觉到经历很多,社会化的时间被拉长了。而生活中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似乎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就过去了,一晃就多少年过去了,好像童年时代刚刚过去不久,怎么一下子就老了呢。“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旅游的时间慢了,就是在说这个道理。当常住地的人在意识到余生问题时,而归来的旅游者却还信心满满。因为在旅游中,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异地的陌生性,因人的移动,会经历较常住地多得多的事情,必须把时间拉长才能容得下这些事,实际上是提高了时间的分辨率,或可以认为时间变慢了,其实是在旅游中将原本的在生活中对时间的麻木激活了,是节省性、兴趣性,而不是负担的精细地使用了生命时间而已(图2)。

图2 旅游的时间被“拉长了”

(二)旅游过程的时间感觉

“旅游的时间是慢的”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虽然与自然时间相比,这一结论具有主观性,钟表的自然时间不因旅游而发生改变,但从社会化时间来看,旅游经历的事件多,感知到的时间自然会增加,因而这种观点在社会化时间范畴内是具有客观性的,是主观性观点中属于较为客观的那种认识。

而从旅游者整个的旅游过程来看,旅游者有时感觉到时间的快与慢、长与短、近与远,这三个指标相互关联着,但还是不一样的,也基于旅游者的位置。就一般规律而言,旅游前的人们是期待的,此时主要体现了时间的远近性,由远而近,不管旅游的时间是长还是短,人们都将其当作一段时间,而不认为其“很短”而不值得,因而此时关于“长短”的认识是偏于“长性”的。而在旅游中,主要体现的是“慢快”性质,在体验前半段,感觉时间悠悠,还有一半多的时间,而一旦过了一半时间,就会有种紧迫感,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就临近归期了。而旅游后,人们迅速地感觉旅游时间的由近到远,此时需要把“远近性”改为“近远性”,明明是刚刚去旅游了却感觉是“好几天前的事情了”,而且无论旅游的时间是长是短,多有“旅游的时间太短了”的感觉(图3)。

图3 旅游时间的远近、快慢与长短

(三)旅游时间的每日性

正因为旅游提高了人们对时间的分辨率,再加上昼夜变化的一个视觉与体感的自然周期,让人感觉到“旅游中的一天是一天”,每一天都有旅游计划,每一天的感觉都不同,每一天都是新鲜的。而在常住地,或是以星期或月份或年为单位,人们日常习惯于在小尺度上从事情的开始到完成为时间单位,每天倒不重要了,而在大尺度上以年月为时间单位,故而平时生活中的人们还多看中节气,十五日为一个节气,但又不是每个节气都要“过”,而是从中“挑选”某些节气当作节日来过。旅游的每日性提高了珍惜时间的级别,在时间意识上相当于在向某些生命周期较短的动物意识靠拢,因而也具有珍惜生命性质,故而我们认为很值得提出旅游每日性这一概念[10]。

(四)当地时间

旅游者前往异地,一旦到达目的地,便进入到了另一个时间系统,经历当地时间。东西向的旅游移动,目的地时间与常住地时间自然是不一样的,若向东旅游,当地时间要早,而向西旅游,当地时间要晚。若是沿着经线旅游,时区或许一样,但当地时间也是不一样的:一是昼夜强度不一样,越往南在昼间的太阳高度角越高,当然是指北半球情形;二是昼夜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当外出旅游时,一定会发生与当地时间的切换问题,返回常住地时也会出现某种不适应,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发生了时间切换。

这种时间切换既包括时差问题,也包括“时异”,“时异”是指时差之外所有的有关时间的不同。旅游的当地时间不仅提示着时间系统的切换问题,也提示着两地之间时间系统的同时与不同时问题,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没有绝对的同时,以及提示着标准时与当地时间的关系问题,或也存在着“时间正义”问题[11]。当然,“时间正义”的范畴也很广,不仅涉及标准时与地方时的关系,也包括时间顺序、按时性与时间足量问题等,如“先来后到”分配、按时分配、时间补偿、承诺的时刻性问题等。

(五)他者性:进入到对方的时间系统中

不同种生物,特别是动物,其时间尺度也是不同的,时间辨识能力也各不一样,其与人类有别。就如人类凭视觉以为电影是连续画面一样,而其实是在播放一帧帧静止的画面,那是一种错觉。蚊子的一生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对于人类而言,一个月太短了,或不理解蚊子为何要为一个月的生存而出生和“努力生活”,但对蚊子而言,一个月或许就像人的一生一样,应该会有“路漫漫”的感觉。

旅游者一旦在意识上能进入到他者性(otherness)范畴,就可以换位于对方立场上,体会到他者的时间,以他为我,视他如我,由此也就可以萌生出对自然友好的态度,热爱生灵,尊重生物时间,也会敬畏于自己之外的任何平凡生命的时间系统。他者性意识会提高旅游者的时间分辨率,但这种意识与自私性地节省自己时间还不一样,因为进入他者性时间状态并不征用“他人时间”,而是在心境上尊重他者时间。

(六)时间的上级规定性与嵌入性

旅游是自由的,时间也是旅游者自己的,但参加旅游活动也常常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归期也往往是固定的,到时就归心似箭或身不由己。即在旅游中还因为有闲思考,很容易想到“关于时间,究竟是谁说了算”这个问题。当把空间尺度逐步扩大,会意识到大尺度的时间系统是由“上级”规定的,如常住地规定了何时旅游,何时归来,世界的时间是由日地系统决定的,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定了“地球时”。当然,时间不仅由“上级”规定,当地时间与个人意愿在中小尺度上也参与了旅游者的“时间组成”,旅游者的全部时间是嵌入式的,“上级规定大时间”,“地方规定中时间”,“个人决定小时间”,三种时间互有交叉,旅游者的时间是由这“大中小”几种时间嵌套组成的。

(七)时间是弹性的与三段论

毋庸置疑,时空可以发生相互转换。旅游者在旅途中或在旅游中,一定要乘坐交通工具,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多样化,交通速度已自成世界。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因速度差异而让路途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给予旅游者的感觉是,空间似乎是可以压缩的,也可以被“拉长”,而同时也意味着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是弹性的,人们是可以选择旅途时间的长与短的[12]。关于时间的“可变性”,赵刘[13]也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认为时间是由过去、现在与将来组成的,过去的时间是残留的,未来的时间是想象的,两种时间都叠加在了狭义的现在旅游时之中,因而在任何的当下时间中,都是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混合,但不同的人混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当然现时是当下时间的主体,过去与未来只是“修改”与“装饰”现在时。

(八)时间标记与时间体验

时间就是时间,有时在平淡的日子里,时间让人感受不到意义,但一个节日,就让人有种非凡的感觉,其提示着时间的意义也是可以赋予的。标注之就让人关注,而不标注,或许就让一些旅游者不以为然。因而一方面旅游者可以为自己标注时间,而另一方面,特别是旅游供给侧方面,要注意旅游意义的时间标注问题,要让一些时间节点成为节点,让一些潜在的时间点变得更有意义。而在既有的自然与社会时间系统中,有些时间是已经被标记的,如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在这些时间节点上或时间段里去旅游,无疑具有时间的体验意义。

(九)体会具身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其实是按照感觉、感知与价值这样一个秩序进行的,首先是物理感觉,其次是认知那是什么,最后才是“判断它的价值”,这三个阶段都是花费时间的。但由于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在利益定势的“训练”下,非功利自由兴趣被淡化了,人们或直奔利益主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只要利益结果而不要过程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于让感觉与感知的时间被严重压缩了,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两个时间段的存在,甚至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在旅游中,由于离开了日常的功利世界,在异地与暂时的旅游世界中,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旅游者都给予具身以较长时间的体验,让旅游者“恢复”了感觉与感知,分别给予了感觉与感知以时间(图4)。

图4 生活世界对具身时间的压缩

通过讨论,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与知识溢出相对,也应存在着知识汇集问题,本文提出这一概念,认为旅游学应注意吸收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汇集才有溢出,不集不溢,尤其是当旅游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第二,在知识汇集语境下,可将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将时间知识作为旅游知识的一个素材来源。第三,当时间作为一种汇集知识进入到旅游学范畴,经过“旅游学的处理”,会形成一个被称为“旅游时间观”这样一个研究课题,旅游时间观已不同于生活世界中的时间观,其弱化了关乎时间的一些功利性质,但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乃至于哲学上对时间的认识,旅游时间观介乎于主客观之间,本文为此给出了系列观点。如果说生活世界的时间观是科学的、职业的与功利的,当然这三种性质不一定同时出现,那么旅游时间观的性质便是兴趣的、非功利的、非职业的与生命意义的。

这是一个老年化趋势愈演愈烈的社会与时代,老年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旅游者可能会关注时间本身,老年因为其年事已高,也容易弃物质观而思考时间是什么,故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旅游的时间观对高质量发展老年旅游是有意义与价值的。客观的时间是不可控的,但时间也有主观性,当时间变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事情,通过旅游施加影响,在这种语境下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己的事情了,是自己“里面的事情”。自己的时间可以由自己掌握,旅游者决定自己怎样旅游,专家所述只是提供给兴趣者一个参考。

猜你喜欢
旅游者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小A去旅游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