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阳茂扩建管理处)
为减轻雨水对城市的影响,合理利用雨水,一些雨洪管理理念被提出,如降雨径流最佳管理措施BMPs、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低影响开发LID、洼地-渗渠系统MR[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理念等,也研究出了诸如SWMM、MOUSE、SUSTAIN、STORM 等雨洪管理模型[2]。
海绵城市的概念由我国学者首次提出,它集国内外雨洪管理理念之大成,用以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顾名思义,海绵城市设想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通过一定的改造,能吸水、储水、放水。通过吸水、储水的方式集中雨水,以减轻降雨对城市的影响;通过释放储存并处理后的雨水,又可以用来涵养地下水和绿植、灌溉农田等。总结起来,通过将海绵城市理念付诸实践,可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洪涝灾害,并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我国高速公路穿越地形较为复杂,沿线两侧可能是大型边坡、农田、湖泊、山体、林地、自然保护区等。雨水的治理以及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对高速公路的营运至关重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中,使这些应用可以增加其应对环境变化的“弹性”,既环保节约又顺应自然,并能成为高速公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公路建设。
本文在分析雨水对高速公路路面、边坡、互通立交以及服务区四方面的影响后,介绍一些海绵城市理念在高速公路上应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随后结合工程实例对部分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行实例分析的工程主要有阳茂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以下简称“阳茂扩建项目”)、包茂高速公路和湛徐高速公路徐闻港支线。
我国高速公路现阶段的雨水管控形式主要是靠设置路拱、边沟、排水沟、盲沟、中央排水管、横向排水管、急流槽等方式将雨水排放,对雨水的利用不够,对周围生态系统的保护也不够。雨水作用易对高速公路的路基路面、边坡、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四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下面将详细论述。
高速公路水损害是影响路面结构安全及耐久性的一大隐患,常见的几种路面病害有:车辙、网裂、坑槽、唧浆、路基沉陷等[3]。产生原因主要是路面防排水能力薄弱、路面表面层孔隙率偏大[4]、原地基未处理到位等。雨水的冲刷又会将路面表层的污染物直接排到公路两侧,如重金属、SS、BOD、COD、TN、TP 等[5,9],在高速公路穿越水源保护区的情况下更应重视。
高速公路边坡植草防护很普遍,但对雨水的吸附能力有限,大雨过后,往往边坡冲刷较严重。圬工防护可增强边坡稳定性,但也仅仅防止了边坡的垮塌,在降雨量较大时,仍无法将雨水保留并储存下来加以利用,使之不至汇成水流侵害公路外的农田、村庄等。
现阶段的大部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设计重在通过管网、涵洞进行疏水,雨水来临时,存在水土流失、冲刷农田、污染鱼塘的风险;同时,过度追求形式主义,不能很好地结合立交处特有的地形进行具体化、创新化设计,绿化植被品种也较为单一;此外,大方量的土石方工程也增加周边的生态系统被扰动甚至破坏的风险[6]。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传统的“外排”理念导致雨水的利用率极低,因为离城镇较远的缘故,排水系统只能依靠建设时期做好的管网进行疏水,暴雨时服务区排水不通畅、积水的现象时有发生,雨水径流又会冲刷和污染周边农林作物、水体等[7]。同时,由于服务区屋面硬化、且路面大多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使得雨水无法下渗到土层中,无法降低雨水峰值。在非雨季时节,又会由于降水量较少,导致服务区内的绿植需要专门引水灌溉,成本较高[8]。
通过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海绵”功能运用到高速公路的建设方案中,以期创建环境友好的海绵型绿色公路。借鉴住建部下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9],海绵城市理念在高速公路建设上运用时的三大注意要点:对原有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高速公路沿线周边生态的修复和恢复、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的运用。核心主要是:减少扰动周边生态,若扰动需恢复;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下面将阐述具体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场景,并结合相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分析其落地实施的可行性。
2.1.1 下沉式绿地、蒸发池
雨水通过盲沟、急流槽等汇入到下沉式绿地中,通过绿地中的植物吸收部分雨水;过量的雨水可以流入地下埋设的PP 组合式储水模块中储存起来,后期可用来浇灌绿植、清洗路面等[10]。下沉式绿地中的绿植通常选用耐浸泡、耐洪涝能力强的品种。下沉式绿地可部分缓解短时间内强降雨量造成的管网排水压力,补充地下水资源。此外,通过设置路侧蒸发池,也可以达到收集并利用雨水的目的。
在湛徐高速公路徐闻港支线项目中,K514+012、K516+600 等处路基两侧设置有大型蒸发池,用于雨水的收集,既避免了大量雨水冲刷周边农田,又可以储存后用于农田的灌溉。在阳茂扩建项目,若将部分原设计边沟、排水沟替换为下沉式绿地,虽然可能会增加征地面积,但能大大避免对于雨水资源的浪费。
2.1.2 透水沥青路面
透水沥青路面分为三种:I 型、II 型和III 型。III型宜用作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人行道、车辆停车区等,能承受中小型荷载,通常被称为“透水路面”;I、II 型一般用于各类新建及改扩建公路中,通常被称为“排水路面”,其中I 型可减少地表径流和降低路面噪声,如OGFC 路面;而II 型可降低强降雨时路面排水系统的负担。[11,12]
⑴I 型将封层设置在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通过上面层将雨水排出至邻近的储水装置中。优点是有较高稳定性,缺点是只能简单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排除积水[8]。
⑵II 型将封层设置在基层与垫层之间,雨水通过面层到达基层,从基层横向排出。优点是可有效地缓解路面积水,缺点是稳定性较I 型差[8]。
⑶III 型将反滤层设在路基与路面的结合处,雨水穿过整个路面结构层直达路面垫层底部,通过反滤层慢慢渗透进路基中,再通过路基下渗到土基中去。优点是补充了地下水资源,缺点是对路基的渗透性有一定的要求[8]。
鉴于OGFC 路面是当前较为成熟的排水路面,阳茂扩建项目又地处广东省,雨季和台风季节雨水较多,因此可考虑用作服务区路面。通过上面层将雨水排出至邻近的雨水收集管道,再通过管网输送至建设的储水装置中,经沉淀、净化用于绿植灌溉、卫生间冲洗等,可极大地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2.1.3 生物滞留设施
在高速公路路侧可设置生态边沟,在边沟内可种植小型绿植,通过绿植、土壤和微生物组成的小型生态系统来汇集路面雨水径流,这样的方式就是生物滞留设施,它还可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边坡坡脚以及互通立交的绿地之中。优点是适用范围广、具有观赏性、雨水径流处置效果较好、建设及运营成本较低,但缺点是不适宜用在地形陡峭、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10]。渗井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只是渗井能处理的雨水流量较小,雨水水质过滤情况也不大理想。此外,植草沟也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的预处理措施配合使用。
高速公路挖方段的浅碟形生态排水边沟,是广东省近年来较多项目使用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如阳茂扩建项目、包茂高速公路和紫惠高速公路均在部分挖方路段设有浅碟形边沟。在排水路径不长、非双向长挖方路段可采用浅碟形边沟,边沟内植草并用养生膜覆盖,待草生长较茂盛时揭膜;当浅碟形边沟无法满足排水要求时,可在其下方增设一个明矩形沟构成组合式边沟。为了防止后期杂草对排水的影响,一般会在浅碟形边沟底部铺设混凝土预制块。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使用边坡生态防护,但种植绿植要考虑生长高度对边坡的影响,若绿植较为高大,风力作用下可能会倾覆,从而造成边坡坡面、台阶受损,从而影响整体的稳定性。同时,也要考虑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因为日常的边坡养护较少,主要靠吸收自然养分存活,若生存能力较差导致较快死亡,则对于稳固边坡的作用性就不大。
结合阳茂扩建项目,若将具有景观和生态防护双重性质的绿植栽培到挖方边坡碎落台上,具有一定观赏性的同时提高了边坡稳定性和雨水吸收、涵养的水平。
通过详细研究互通式立交围合区域的微地形,进行地形设计,将湿塘、蓄水池、下沉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储水的功能。蓄水池可净化雨水,起到类似污水处理的过滤与初沉的作用。处理后的雨水可以通过管道输送到就近的养护工区用于公共卫生间[13]、绿植浇灌等。
在包茂高速公路茂名东互通的围合区内,有片区域地处低洼地段,雨水无法靠自然蒸发或下渗土壤消耗完全。为了更好地解决积水问题,提高雨水涵养水平,设置了与地方水系连通的湿塘。
2.4.1 建筑物屋面排水
服务区屋面排水可以通过PVC 管道将水引入到如生态树池的生物滞留设施中,也可通过设置绿色屋顶减少部分雨水的漫流。针对规模较小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可采用雨水桶作为收集屋顶雨水的装置[8]。
2.4.2 透水砖铺装
在服务区人行道,由于荷载较小,可以采用透水砖进行铺装。透水砖具有较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渗透能力、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等优点[14]。雨水通过透水砖下渗后一部分渗入土壤,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地下的导流装置导入附近的储水模块储存起来。透水砖材质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雨水的下渗效果。由于阳茂高速公路属于联通粤西的主干道,车流量较大,服务区内供行人行走的区域均可供车辆通行,故透水砖铺装无法应用于阳茂扩建项目。
SWMM 模型是现阶段较为全面且模拟效果较准确的雨洪管理模型,具有LID(低影响开发)模块,对我国海绵城市应用场景的模拟极具借鉴意义。高速公路沿途地区的实测降雨数据是进行模拟的关键,数据年份越多,模拟相对越准确。通过SWMM 模型的模拟情况,可以大致分析得出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使用效果,以及参数的确定和优化。
现阶段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并未完全成熟,目前的定位主要是以解决洪涝灾害为主。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也主要是为了降低当雨水达到峰值时对路面、边坡等的损毁。净水、储水的应用还需要在高速公路上实行大规模应用后进行效果检验。海绵城市的理念其实就相当于一种新型的排水和环保系统的构建,旨在通过一套演化算法解决一系列与水有关的问题。但很可惜的是,现在缺少很关键的一环--雨洪数学模型的建立,即通过导入数据到该数学模型中,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完成规划设计的工作。
但无论海绵城市理念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将来是一番什么景象,现在只能一步步走,上述介绍的措施可以作为迈出的第一步,有些已经广泛实践了,如OGFC 排水路面;有些还尚待更多高速公路项目的应用,如建筑物屋面排水、透水砖铺装和II 型、III 型透水沥青路面等。本文综合考虑了这些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应用及组合建议,并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分析部分低影响开发设施运用的可行性,希望对高速公路的设计及其他从业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