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彬 单康娜 杨勇杰
(1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安阳455000;2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内五区 安阳455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对人们生命安全及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其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早期诊断与发现。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早予以合理治疗措施对其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 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 例作为观察组。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首次发病,病程≤1 周。其中男75 例,女55 例;年龄55~85 岁,平均(69.47±4.52)岁。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50 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5 例,女15 例;年龄56~87 岁,平均(69.55±4.48)岁。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心电图、肝肾功能正常;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伴有严重感染、血液疾病者;近期服用影响检测指标的药物者;资料不全者。
1.3 研究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 天即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0~4 分)35 例、中度组(5~15 分)65 例以及重度组(>15 分)30 例。观察组及对照组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加入肝素抗凝管后进行离心操作,检测血HCY、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水平]。
1.4 观察指标 (1)对比各组血HCY、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水平。(2)分析血HCY 水平、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血HCY、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对比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HCY、FIB、D-D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中度组、重度组高于轻度组,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HCY、FIB、D-D 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深呈整体上升趋势;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APTT 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度组、重度组低于轻度组,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APTT 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深呈整体下降趋势;各组TT、PT、 FDP 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HCY、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对比
表1 各组血HCY、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对比
组别 n HCY(μmol/L) TT(s) PT(s) APTT(s) FDP(mg/L) FIB(g/L) D-D(mg/L)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50 35 65 30 FP 6.35±2.08 13.28±8.54 23.87±10.25 30.12±13.26 12.045<0.05 16.26±5.21 15.69±6.74 17.01±4.32 16.38±5.17 1.065>0.05 12.08±3.12 13.01±2.09 12.84±2.08 13.11±3.08 2.310>0.05 38.26±5.89 30.58±5.26 27.54±5.43 23.34±6.21 10.286<0.05 2.42±2.88 2.50±2.82 2.65±2.73 2.72±2.68 2.412>0.05 2.41±0.39 3.69±0.42 4.18±0.44 4.75±0.38 13.140<0.05 0.07±0.24 0.20±0.31 0.36±0.49 0.64±0.89 11.346<0.05
2.2 血HCY 水平、 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HCY、FIB、D-D 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04,P<0.05;r=0.654,P<0.05;r=0.432,P<0.05),APTT 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92,P<0.05),TT、PT、FDP 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作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的急性脑梗死,其致残率极高。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存活患者中约有50%以上会遗留严重残疾,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准确的病情评估对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对能够早期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探索意义重大。
有学者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可见血浆HCY明显升高,并且血浆HCY 可随着患者梗死面积的增加而升高[3],故推测HCY 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血浆HCY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HCY 属于一种高半胱氨酸硫内酯,为蛋氨酸、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能够增强血小板功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但HCY水平增高,可间接或直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得胆固醇及脂蛋白在血管壁沉积,进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体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使得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同样是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5~6]。D-D 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性标志物,能够确定机体有无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7]。FDP 指的是纤维蛋白原及其被降解后所产生的各种碎片以及二聚体、多聚体、复合物的统称,其升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及继发性纤溶亢进。FIB 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在血浆中含量较高,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APTT 是体外筛查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最为常用且较为灵敏的指标之一,而PT 是筛查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最为常用且较为灵敏的指标之一。TT 检查主要是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本研究中,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HCY、FIB、D-D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中度组、重度组高于轻度组,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HCY、FIB、D-D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深呈整体上升趋势;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APTT 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度组、重度组低于轻度组,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APTT 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深呈整体下降趋势;各组TT、PT、FDP 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HCY、FIB、D-D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04,P<0.05;r=0.654,P <0.05;r=0.432,P <0.05),APTT 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92,P<0.05),TT、PT、FDP 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HCY、FIB、D-D、APTT 水平具有相关性。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定期监测上述指标并予以对症治疗,纠正HCY 水平、凝血及纤溶活性,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