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杰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 河南郑州450052)
创伤性骨折是因各种外源性创伤事件所造成的骨折,具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特征,患者伴各种心理、生理应激反应[1]。应激障碍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应激障碍是指创伤后2~28 d 内出现的各种应激反应,若未及时控制,有可能发生延迟性心理应激障碍,影响患者健康成长发育[2]。疼痛是骨折患儿术后常见症状,也是影响患儿术后康复锻炼、增加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日渐重视对急性疼痛的治疗及干预,要求医护人员从保守治疗转为主动治疗,镇痛方式逐渐转为多模式镇痛,但临床依然存在镇痛不足现象[3]。本研究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儿术后应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创伤性骨折患儿,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4 例;年龄1~15 岁,平均(11.36±2.45)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5 例,高处坠落伤10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3 例;年龄1~15 岁,平均(11.25±1.05)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4 例,高处坠落伤11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家长及法定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经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创伤性骨折;意识清晰。
1.2.2 排除标准 伴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沟通异常;存在神经、血管损伤;中途退出研究。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前,密切监测体征、症状变化,适当约束躁动患儿,根据疼痛程度行药物止痛;指导家长为患儿行功能锻炼,积极预防并发症。
1.3.2 观察组 采用常规护理联合疼痛控制护理干预。(1)成立疼痛控制护理小组。根据医院科室特点、创伤性骨折发生机制成立疼痛控制护理小组,小组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临床医师、麻醉师组成。术前评估患儿耐受程度,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培训学习,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便于护理工作顺利开展。(2)创建童趣性病房。根据患儿心理特点,于病房墙壁张贴动画图片、动漫人物,于病房内定时播放动画歌曲、动画故事;保持病房安静、温馨、整洁,定时通风换气,室内温度设定为24~26℃;护理、治疗操作集中精力,做到动作轻、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减少外界环境刺激。(3)心理镇痛。创伤性骨折患儿认知低下、依从性差,因此与患儿沟通时应采用通俗易懂、充满童趣性语言,声音轻柔、舒缓,运用叠词,比如吃饭饭、睡觉觉,将各种治疗措施以动画式图片表达。帮助患儿行松弛训练:取仰卧位,逐渐放松身体,闭上眼睛安静几分钟,播放轻柔、舒缓的儿歌,消除患儿紧张感。(4)物理控制。术后6 h 帮助患儿翻身,手术切口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出血及肿胀。术后定时评估,对疼痛评分>4 分者,行三级阶梯镇痛。术后抬高患肢、按摩肢体,注意避开伤口,促进血液循环。入院时评估疼痛程度,关注患儿活动性疼痛,适当调节镇痛泵、止痛药物,减轻患儿疼痛感。
1.4 观察指标 (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患儿护理前后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 分,用我院自制10 分长尺,标为无(0 分)、轻度(1~3 分)、中度(4~6 分)、重度(7~10 分),背面分别对应相应表情微笑、无表情、难过、大哭,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2)准确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3)准确统计两组每天躁动次数、哭闹次数、拒绝治疗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疼痛评分较护理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35 35 t P 6.40±1.25 6.38±1.24 0.067 0.473 1.02±0.34 2.17±0.44 12.235 0.000
2.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2.3 两组每天躁动次数、哭闹次数、拒绝治疗次数比较 观察组每天躁动次数、哭闹次数、拒绝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每天躁动次数、哭闹次数、拒绝治疗次数比较(次/d,
表3 两组每天躁动次数、哭闹次数、拒绝治疗次数比较(次/d,
组别 n 躁动次数 哭闹次数 拒绝治疗次数观察组对照组35 35 t P 2.19±0.52 5.20±0.51 24.449 0.000 1.25±0.31 4.85±0.72 27.169 0.000 1.59±0.48 4.76±0.75 21.061 0.000
创伤性骨折属于突发意外事故,较成人相比,小儿更容易产生因灾难性恐惧引发的疼痛,这是对疼痛的负性认知及情感反应,而负性心理会促使患儿体内致痛物质增加,镇痛物质减少,患儿需承受巨大痛苦。同时创伤事件会使患儿陷入不稳定性心理状态,极易增加患儿术后疼痛感[5]。疼痛会影响机体局部功能及整体功能,使患儿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下降,甚至失去坚持锻炼的信心。因此必须重视创伤性骨折患儿疼痛程度,采取规范有序的镇痛措施,缓解患儿疼痛。
在创伤性骨折患儿护理中应用疼痛控制护理,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麻醉师、责任护士组成疼痛控制护理小组,术前、术后定时评估患儿疼痛程度,积极开展心理应激反应干预、阶梯式镇痛,可有效减轻患儿术后疼痛[6]。同时重视创伤性骨折患儿特殊性,其因认知低下、依从性差,治疗期间极易出现躁动、哭闹、拒绝治疗等情况,通过布置童趣性病房,可消除患儿治疗期间的陌生感及恐惧感;采用通俗易懂、充满童趣性语言与患儿沟通,将各种治疗措施以动画式图片进行表达,能够消除患儿恐惧感。另外,实施有效物理镇痛可缓解患儿疼痛程度;运用心理干预可以稳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焦虑、抑郁情绪及病痛记忆,降低疼痛感及各器官代谢负担,并显著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每天躁动次数、哭闹次数、拒绝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疼痛控制护理的应用,充分调动了患儿内在的抗痛能力及心理防御机制,切断了机体疼痛反应,使患儿能积极面对疼痛,有序锻炼,缩短了患儿康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但是进行疼痛控制护理时应注意培养疼痛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将疼痛专科知识传递到整个科室。护士是疼痛主要评估者及止痛措施的实施者,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疼痛控制护理优势,应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教育、学习培训,使护理人员能迅速掌握疼痛知识,提升自身控制疼痛的能力。另外在疼痛控制护理实施时,需针对患儿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在运用药物镇痛时,仔细观察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积极配合医师处理,以提高镇痛效果。综上所述,采用疼痛控制护理干预创伤性骨折术后患儿,可缓解患儿术后疼痛感,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促进患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