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助力老龄群体社区照顾模式发展探析

2020-03-06 07:03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社区

施 健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发展软实力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发展目标,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和职业,其重要性也在教育界渐渐显现出来。社区教育发展主要内涵之一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社区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为中心,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成员个性和潜能的发挥。[1]

一、社区照顾模式问题的提出

(一)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按照国际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即可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2010年“五普”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另据国际劳工局《世界劳动报告》关于“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0.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8%。[2]早在2005年的时候,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就已经达到了1.4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国家。[3]这些统计数据无疑表明中国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二)养老护理服务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滞后

社会养老护理机构在现实层面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

一是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享受养老护理服务;二是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护理条件好的收费高,而条件差的服务质量又不好。以上海为例,上海现有养老机构438所,有2.8万张床位,仅能够满足全市1%老人的养老需求。根据上海市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也只能达到老年人口1.8%左右的比例。许多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一般只会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身边又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去养老护理机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大多数首选的还是家人照顾和社区上门照顾。

(三)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机制及养老供需矛盾的逐步缓和,社会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地趋于完善。这就使得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有了可行的基础。政府宏观层面的重视,各类机构、组织的积极参与,促使我国养老行业蓬勃发展。作为学习型社会及和谐中国的重要一环,做好扶老养老工作对于我国政治的稳定,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政府的不断重视,养老公共服务设施、人员、医疗配备越来越完善,不过,很多地区受困于传统观念及专业人员数量的限制,很多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特别是扶老方面的资源利用率还十分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区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社区工作者公共服务体系匮乏

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性类别,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针对社区养老本身的公共性服务体系目前在我国仍处于相对断层的阶段,而在西方一些社区工作发展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规范的社区工作者公共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有关部门应着眼应用于各地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践研究,依据各地区自身社区公共服务开展情况归纳总结地区经验,为当地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实践服务。

虽然终身教育及全民学习的的理念近些年来在不断地普及、发展。[4]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社区照顾模式发展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优势开展社区照顾服务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对于社会教育助力老龄群体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需要多维度的深层次研究。就现阶段来看,社会教育助力老龄群体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诸多问题都还亟待解决。

图1 发达国家社区工作者公共服务体系模型

二、社区照顾模式的起源

“社区照顾”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家庭外医疗服务、日间照管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休闲和教育设施等等,换句话说,社区照顾包括了对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顾。

在完整的意义上,社区照顾是“社区内的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来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我们可以将“社区内接受照顾”看作是动用外来的专业人士提供的正规照顾,而“由社区负责照顾”则是依赖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内支援者提供的非正规照顾。理想的“社区照顾”应该能够同时融合“社区内接受照顾”及“由社区负责照顾”两种概念及策略。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日间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顾项目。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二是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即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享有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三、我国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前景分析

(一)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

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体现为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1.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

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指的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护理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一是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三是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四是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

2.社区照顾资源的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照顾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化照顾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护理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护理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照顾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社区照顾资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

3.社区照顾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照顾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态、条件和需求,合理分配资源,规划设施,择取方式。

社区照顾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家中养老护理是居家养老护理;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护理也应归属于居家养老护理的方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照顾场所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居家养老护理方式。本着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养老护理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照顾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护理和精神养老护理条件的社会环境。

(二)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现实意义

强化社区照顾服务功能,建设和发展社区照顾,对于我们“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社区照顾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解决老年人养老护理问题的最佳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完善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虽有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护理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因此,社区照顾是我国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3.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完善的社区照顾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护理。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护理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4.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决定了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养老护理福利事业。即使在属于较发达地区的杭州市,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也出现了收支结构失衡与有效支付能力下降的现象。养老保险基金的储备期越来越短,社会养老金的支付面临“空洞”的危险。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就是在设计“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没有考虑到巨额的转制成本。目前是由“统帐”制度中社会统筹部分的保费收入来消化,用现阶段的资金去完成原来现收现付的目标,去支付已经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际造成了“空帐运行”的现象,即转制成本的填补实际上还是来自于代际之间的转移。这无疑损害了就业者的利益,产生双重负担。显然与“统帐结合”的养老模式设计的合理性相违背,也无法来应对杭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对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只满足社区照顾模式的需求导向(如图2所示)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图2 社区照顾模式需求导向图

四、社区照顾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区照顾模式,既是解决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困难的主要出路,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社区照顾要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及他们的切身需要出发提供养老服务,所提供的服务要具有针对性和敏感度,以便回应有需求的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同时所提供的服务要具有弹性,让老年人有从中选择的余地;所提供的服务不应多过老人的所需,以免产生过分依赖社区照顾的负面后果。

2.依托社区原则

社区照顾的基本思路是以社区作依托,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一方面要将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建在社区中,尽量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融合;另一方面社区要充分利用正规的照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

3.互助原则

社区要积极动员年轻人和“年轻型”老年人自愿参与社区助老服务,并同时积极进行自我养老的积累。

(二)社区照顾模式的基本框架

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社区照顾模式宜分成两个子系统:一是社区居家照顾体系,二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1.社区居家照顾体系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入户的或者说上门的照顾服务,使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留在家中养老的时间和在社区生活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家庭养老护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补充。社区居家照顾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当然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也可以利用社区照顾来满足他们的某些需求,比如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居家照顾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主办的、非政府主办的、企业性质的)、志愿者队伍以及其他形式的慈善、互助组织。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的功能体现:第一,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体检、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健康跟踪及保健教育等方面的服务。第二,老人家务助理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服务,诸如给老人做(送)饭、个人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修等。第三,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及社群活动,服务包括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第四,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这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中心除了为老人提供各种娱乐运动设施和开展一般性的文体活动外,还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服务比如老人食堂、浴室、洗衣等。此外,还提供个人辅导及老年教育,如举办老人退休讲座、养生保健讲座、养老权益的法律维权咨询,设立护老者组织及义工小组等。第五,应急支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

2.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是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健康状况的恶化终会陷入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困境,无论是单独生活还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其晚年生活的照顾都不是子女可以完全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通过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等专业化的机构养老设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与社区居家照顾体系相比,社区养老机构收住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服务的提供者是专门的养老机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虽然也属于“住院式照顾”,但与传统的大型福利院舍照顾不同,它是分散在社区中的小型养老院,而且是开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进入他们生活的社区,这一点是显著区别于将院舍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隔离开来的传统院舍式照顾的。之所以要将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设在社区内,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人的照顾与关怀中,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社区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地缘人缘观念很强,他们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设在社区内的养老机构既保持了老年人与社会接触、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又可以使老年人经常与亲人、朋友、熟人见面,同时也方便家人探望。

五、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具体策略

社区照顾模式是老年人养老的服务“安全网”,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它在整个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应当重点发展的一个保障体系。为使其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和发展。

(一)明确服务重点

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应以居家照顾为主,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为辅;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顾服务的方式上,又应以上门照顾为主,日间照顾为辅;在服务的内容上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两大类。不论是居家照顾还是机构照顾,其主要作用都是为了弥补家庭照顾的不足,支持和减轻家人照顾的压力。

(二)重视并做好健康预防,维持和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社区照顾模式的职能,不能再像目前一样基本上局限在补救性服务方面,而应当同时开展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有利于节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开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顾压力。因此社区照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相关保健知识的教育宣传,指导其开展有助于机体功能改善和增强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训练。

(三)制定一套衡量社区照顾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

要使社区照顾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是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只有具备可供测量服务水平的指标,社区照顾工作的开展才有对照的标准,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社区照顾的水平,了解社区照顾的现状,从而制定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社区照顾的质量和老年人对社区照顾的满意度。

(四)确保社区照顾的专业化

在社区照顾和其他社会化养老护理服务同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对社区照顾做出一些规定,使其具有专业特征是社区照顾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和自励性措施。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就是服务业的“护身符”,只有专业化才能提高社区照顾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因此对社区照顾人员尤其是专职人员进行老人护理知识和照顾技能的专门培训,将有利于提高社区照顾的专业化品质。

表1 社区照顾模式服务内容分析

(五)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照顾资源

社区照顾模式的服务内容形式多样,其指标维度主要包含了标准化、可靠性、响应性和人性化几个方面(如表1所示)。鉴于其服务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照顾的开展不能仅仅只局限于社区内部各部门间的服务资源,而应广泛开拓资源,同时加强与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福利部门的沟通协作,在社区层面搞好与民政福利服务资源和国有卫生保健服务单位相关资源的整合。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市级、区级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居家照顾、日间托管照顾、社区机构照顾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养老院与托老所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上门护理服务与设置家庭病床服务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地搞好在家老人和入院老人的照顾工作,使有限的照顾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六、结束语

社区照顾模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养老体制和社区服务理念的不断普及深耕,老龄群体对于社区照顾特别是优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愈加旺盛。因此,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推进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发展箭在弦上。受困于现阶段我国的养老现状,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合理的顶层设计、详细的规划方案、系统的实施举措是稳步发展老龄群体社区照顾模式的必由之路。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社区照顾模式实践层面与当今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全面规范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标准化准则、服务内容和评价标准,进一步助力我国老龄群体社区照顾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