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法人》全媒体记者 彭飞
李文亮生前照片,去世时年仅34岁资料图片
2月7日凌晨2点58分,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正式对外宣布李文亮医生去世。
此前几个小时,大概从6日晚11时左右,便有媒体报出李文亮因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直到官方宣布的凌晨两点多,记者的朋友圈里几乎全是关于李文亮的消息。这期间,有网友评论:希望明早第一条热搜是“李文亮医生已抢救成功”,也有网友评论:“多希望这一次是谣言”。
李文亮的离去引发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反响。许多武汉市民自发前往武汉市中心医院献花悼念李文亮医生。从媒体角度看,除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政协报、法制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中央级媒体之外,各地方党委机关报如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天津日报、重庆日报等,各国际媒体华盛顿邮报、CNN、欧洲主流媒体,也对李文亮的去世进行了大篇幅报道。此外,湖北省卫健委、武汉市卫健委、武汉市政府,甚至世界卫生组织均通报了这一消息并致哀。
2月7日13点02分,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察委员会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省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做全面调查。
目前,国家监察委已抵达武汉开展调查。
悼李文亮:让正义照亮前路
文《法人》全媒体记者 彭飞
这个凌晨
文亮走了
在他自己工作的医院ICU
在他说出真话39天后
他是一位刚刚34岁的年轻小伙
他是一位学医7的眼科大夫
他是一位尚在母胎里孩子的父亲
他是一位两鬓斑白的双亲挚子
他是一位爱吃橘子和炸鸡的馋嘴儿
他是一位热衷追剧和追星的粉丝儿
他是一位偶尔会对加班不满的抱怨者
他是一位会说“尼玛”的吐槽者
他是真实的
他是鲜活的
他是乐观的
他是向上的
他哪里是什么英雄
如果把他的名字替换
他是某位比邻而坐的同窗
他是某位朝夕生活的朋友
他是皓首穷经的求学者
他是生活况味冷暖自知的攀爬者
他是病了也需要休息的血肉铸造者
这一夜
他安静地走了
举国长恸
从来没有一个遥隔千里的陌生人
会深深牵动着你我
当吹哨的预警
成了“谣言”
当天真的孩子
魂归帝所
半世尘缘
任谁叙说
一句“抱歉”
盘桓求索
李文亮是武汉中心医院的一名眼科医师,也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面暴发前最早发出预警的8位“吹哨人”之一。
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在其大学班级群“武汉大学临床04级微信群”里发布消息称“华南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并提醒同学“让家人亲人注意防范”。该微信群的对话截图被外传。12月31日凌晨1点半,李文亮接到电话通知让他去武汉市卫健委谈话。当天晚些时候,他又被医院监察委约去谈话两三次,并要求书写反思与自我批评。4天后,李文亮因“发布不实言论”,而被辖区派出所提出训诫,同意不再扩散“谣言”。与李文亮一起被武汉警方认定为“造谣者”的一共有8人,同时在央视被通报。
1月8日,李文亮在接诊时遇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患者。两天后,李文亮出现新冠肺炎症状。14日,李文亮从自己医院的科室病房转到呼吸科隔离病房。这期间,李文亮的父母也被感染(目前已康复)。此后,李文亮又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的问题,于1月24日转至重症监护室。2月7日凌晨2点58分,医院宣布李文亮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此时,距离其最早发布预警刚刚过去40天。
如今来看,李文亮当时的怀疑和警示,后来都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前往武汉调研后在央视断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中国疾控中心随后的论文复盘研究证明,早在2019年12月中旬,该病毒便开始“人传人”;1月29日晚,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接受央视专访时称,疫情初期曾因“传谣”被武汉警方约谈的8名武汉市民是“可敬”的;2月9日晚,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在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更是进一步介绍称,“分析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冠状病毒”(之后陈焕春改口称这一说法系口误,应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相关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李文亮早期的警示是对的。
截至2月14日,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6万多例,死亡逾千人。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号发的一篇文章谈到武汉8位“造谣者”称,如果社会公众当时听信了这个“谣言”,并且基于对SARS的恐慌,采取佩戴口罩、严格消毒、避免再去野生动物市场等措施,这对我们今天更好地防控新冠肺炎,可能是一件幸事。
2月12日晚,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附近的高层建筑上打出“武汉必胜”等标语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摄
人们为何纪念李文亮?仅仅因为他的不幸离世吗,仅仅因为医者仁心吗?
李文亮终年34岁,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刚刚5岁,一个还在母腹中待产。生活中,他是一位热爱美食、旅行、追剧,偶尔也会吐槽加班辛苦,营生维艰的普通人。他会为在温州动车事故中敢言的主持人王青雷说话,当面对警察训诫时他也会害怕服软。
母亲的眼中,李文亮是一个“忠于职守,不会说谎的人”;老师眼中,李文亮是一个“成绩很好,能坐冷板凳学习”的学生;朋友、同事眼中,李文亮“勤奋、积极,忙碌而不失有趣”,“爱发朋友圈,尤其爱发美食图片”,“花3000多元办了健身卡,却只去过一次”。
如果把李文亮的名字置换,他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朋友、一位同学、一位同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纪念的正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真实而又朴实的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