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瞬间 生命永恒
——追忆“老宋”

2020-03-06 06:08万象
中国记者 2020年1期
关键词:重灾区分社婺源

□ 万象

宋振平

1962.9.8-2019.11.22

生于江西省宜春市,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10月调入新华社江西分社,先后任摄影记者、图片总监、第三采访部主任、总编室总编辑助理;2004年、2016年两度派往台湾驻点采访,2009年至2012年派驻新华社亚太总分社工作;2013年当选新华社江西分社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17年再次当选分社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并兼机关纪委书记;1998年起,历任江西省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常务理事,2003年当选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五届理事,2004年当选江西省新闻摄影学会第二届副会长,2013年当选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兼江西省联络部部长,2017年当选江西省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

记者中的“老黄牛”

通过“中国全球图片总汇”查询发现,在宋振平25年的摄影记者生涯中,署名“新华社记者宋振平”的新闻摄影作品多达377页、11291张(这还只是对内通稿的数量)。2019年10月3日,“江西万载:古城装饰一新迎国庆”——新华社播发了他的最后一张新闻图片,这也成为这个署名最后的定格,49天后,老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宋振平大学毕业后在江西新余钢铁公司工作,从技术员到党委宣传部干事、科长,1994年进入新华社江西分社,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从“小宋”到“老宋”,他每年乘班车、赶火车下乡采访都在200天以上,是新华社深入一线采访时间最多的摄影记者之一,能长时间坚持这种下乡采访频率,这在全国新闻界也是不多的。

“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一头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追悼会上,新华社摄影部领导兰红光致悼词念到这里已是几近哽咽。

下乡采访,不管多晚,他总是坚持把照片先传回新华社总社再去吃饭。作为一名分社摄影记者,他常年奔忙于新闻一线现场,忠实地记录了江西改革开放,山乡巨变的历史进程。在担任江西分社图片总监后,他又团结带领江西省的签约摄影师,为新华社提供了大量的精彩照片。身患癌症期间,老宋还坚持在医院病床上审稿、签稿。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宋每次下乡回来,第一件事便是钻进暗房,冲片、洗片、晾干……如遇重要采访,还得带着放大镜头、显影罐、自配药水、相纸、AP机(图片传真机)等全套物品和设备。老宋在乡下的朋友多,新闻线索就多,那时的他腰里总别着个BB机,一有线索立即找电话回复。

1996年,全长2500多公里的京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由于京九铁路起点、终点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对于中间段的江西,总社并没有提出特别的报道要求。当年国家决定修建京九铁路时,在吉安至赣州的走向上曾有3个方案经历了3年的取舍。1992年,为照顾革命老区发展,当时的铁道部与江西省终于确定了两跨赣江绕道兴国县的建设方案,于是便有了京九铁路在“将军县”拐了一个弯的美谈。

在前期摸底采访中,老宋抓住了这个新闻点,并了解到88岁的兴国籍独腿老红军谢象晃将在通车时回老家庆祝的信息。老宋决定把这个事件作为京九铁路贯通系列报道的重头戏。为了赶时间、抢发稿,他白天采访拍摄,晚上赶路,来回连续两个晚上都睡在晚班长途汽车上。1996年9月2日,当“武昌—汕头”的167次列车驶进兴国火车站,在革命老区的乡亲们簇拥下,满含泪水的老红军谢象晃向铁路工作人员不停拱手作揖致谢。当年,这个满怀深情的瞬间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是京九铁路贯通报道中最具人文情感的新闻作品之一。这幅作品还在第二届江西新闻摄影展览中获得了金奖。

镜头“闯”一线

如何有效地进入新闻现场并完成采访任务,是一个摄影记者综合素质的体现。宋振平长年深入基层,在民间有许多耳目眼线,使他经常能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线索。为人谦和的他,还总结了一套“宋氏采访沟通技巧”,这些都为他第一时间“闯”进现场,提供了重要保证。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同时引发海啸,并伴有核泄漏。当时在亚太总分社驻外的老宋主动请缨,被列入第二批随时前往日本灾区采访的记者名单(因护照免签,第一批均为香港及澳门特区雇员)。随后,老宋立即联系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馆准备签证,得知14日才能办理。利用这段时间老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灾区形势的研判、食品、药品、衣物、汽车充电设备、海事卫星等。

3月15日,核辐射开始蔓延,东京地区核辐射超过正常标准20倍,新华社第一批采访人员被要求撤到北海道,返回香港。3月17日一早,老宋只身代表新华社记者登上了飞往北海道的航班。

北海道地处日本北部,虽然相对安全,但离中东部重灾区较远。“不懂日语如何进行采访?能否找到留学生做向导?能否租到汽车?租到车没通行证能进入灾区多远?司机是否愿意靠近重灾区?汽车加油、食品短缺、用水受限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刻的老宋忧心忡忡。前方困难重重,但在他的脑海里,挺近重灾区,完成采访任务的念头一刻都没有改变。

经过多方努力,老宋终于联系上东京分社记者,与前方报道组汇合,准备深入重灾区采访。首先,老宋前往了中国政府在新潟设置的返乡撤离安置点,发回《要回家了!》《新潟临时安置点的中国公民全部撤离》等图片稿件。

之后,老宋又与前方记者一起深入宫城县、岩手县、仙台县等重灾区采访,并走近核辐射重灾区福岛县双叶町的千余名灾民,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展现了他们异地搬迁到埼玉县避难所的真实生活状态。

辗转在核辐射重灾区,老宋一行不得不三次闯过离福岛第一核电站不足50公里的危险区域。当时,只能采取关车窗、车内空气循环、加速通过来尽可能减少核辐射带来的影响。在重灾区采访的日子里,一路余震不断,老宋常常在夜里被余震摇醒,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梦回“老家”

1994年,老宋第一次来到婺源时,县城的那座东门大桥刚建成不久,城北还是成片的稻田与茶山。小县城只有两家宾馆:县委招待所和友好宾馆。如今的婺源拥有精品景区20多个,星级宾馆就有14家,总数位居江西各县之首,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0年的1900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220亿元,徜徉在婺源的山水间,浓墨重彩的徽派建筑和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构成一幅静逸的水墨画卷。

2004年3月,老宋来到江岭,看到梯田上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激动不已,拍摄编发了一组《江岭千亩菜花黄》的图片并推向海内外。据县里介绍,稿子在多家网站上转载不久,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看到后给县里领导打电话,说婺源真有这么漂亮吗?当年陈复礼就组织了百余名港澳摄影家来婺源采风,“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不胫而走。

下乡采访时,婺源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经常会和我打趣说,婺源的今天是老宋一张张片子拍出来的。

一位老宋的老同事在缅怀诗中写道,“匆匆,从和你做同事那天起,你总是从不停歇,行摄匆匆。都说,你去了梦里老家,那里有山有水、那里有茶有酒、那里没有病痛、那里黄花满地……”

死亡从来都不是生命的终点,每当我们翻看躺在稿库里的照片时,镜头背后的你依然那么清晰……

猜你喜欢
重灾区分社婺源
婺源美
心连心集团向重灾区捐赠1000万元化肥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乡愁里的婺源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微商成传销重灾区
画中婺源游
为什么县医院成人才流失重灾区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