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名照
新华社党组确定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的主题为深入践行“四力”。西藏分社五位同志围绕践行“四力”作了生动感人的报告,中国记协张百新同志、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丁勇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西藏分社五位同志的报告满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诚热爱,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党中央“喉舌”“耳目”的职责担当,从不同角度给我们讲述了践行“四力”的生动故事,充分展现了西藏分社“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团结凝聚人心,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风采,充分体现了“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入践行“四力”、忠实履行使命的生动党课,听了之后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我为新华社拥有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感到骄傲!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四力”要求系统全面、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涵盖了宣传思想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新华社深入贯彻总书记要求,把增强“四力”作为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实施“四大工程”“五大能力建设”,推动广大采编人员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在实践大熔炉里经受淬炼,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成长,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郁生活气息的精品力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全面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中,西藏分社在雪域高原树起了一面旗帜。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那里是高寒缺氧的最艰苦之地,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国内外目光最聚焦的地方。西藏分社将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作为践行“四力”主战场,在分社分党组带领下,分社同志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像格桑花一样把根扎在天边冻土中,在极高海拔新闻现场采访调研,出色履行了党的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书写了新华人忠诚信仰、不懈奋斗、不辱使命的亮丽篇章。
前不久,社党组派出两批调研组,对西藏分社践行“四力”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作出号召全社干部职工向西藏分社学习深入践行“四力”的决定。要以西藏分社为榜样,进一步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锻造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第一,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宁可透支生命,绝不辜负使命”,这是西藏分社记者采访札记中写的一句话。西藏是“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是什么支撑着西藏分社同志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就是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理想之光、坚定不移的信仰之力。当地干部评价西藏分社记者说:“他们像高原上的蒲公英,不论在哪里,都能开出令人叹服的花。”分社聘用的藏族司机说:“我喜欢给新华社记者开车,他们让我知道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共产党员。”西藏分社分党组十分注重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业务建设,在重大调研小分队中建立临时党小组制度,要求党员吃苦在前、勇挑重担,推动小分队同志不畏艰险、同心同德,使每一支调研小分队都成为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我们践行“四力”,就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能力,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新华社职责使命,让“新华社记者”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第二,厚植扎根人民情怀。藏族有一句谚语说:“不用心,眼睛看不到什么。”西藏分社同志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深入基层一线,坚持“用真情讴歌真情,用奉献书写奉献”,推出了一大批带有“酥油香、糌粑味”的精品力作。2016年以来,西藏分社记者到高海拔地区人均年采访天数增长了一倍,最高达193天,2018年以来共深入212个高海拔艰苦县乡镇采访调研。刚才,陈尚才同志讲述了他在阿里楚鲁松杰乡挂职的经历。半年时间里,他深入牧场、夜宿农家,翻越雪山参加巡边,捡牛粪生火,给牲畜分栏,同群众打成一片,被群众称为“糌粑书记”。刚才他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去吃苦。”这种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培养的情怀。党的新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与人民同呼吸、齐忧欢、共奋斗,新闻报道才能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塑造力。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深入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精神,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扎下新闻业务之根、人生价值之根、为民情怀之根。
第三,强化社会实践锻炼。新闻工作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它的全部灵感和素材都蕴藏在社会实践中。只有深入社会实践,新闻工作才能汲取用之不竭的养分。离开实践,新闻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行走在地广人稀的雪域高原,战斗在极高海拔空气稀薄地带,西藏分社几乎每位记者都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几乎都出现过“我快不行了”“这次恐怕挺不过去了”这样的煎熬时刻。但也正是这些难得的实践经历,使他们感受到“最好的故事一定在基层”“最深刻的新闻一定在最难忘的现场”。我们要想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就必须战斗在基层、活跃在实践中。深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新闻工作者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过程。只有深入社会实践,才能深切感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深切感知社会发展的强劲脉搏,深切感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进而增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西藏分社年轻记者旦增尼玛曲珠回忆到阿里采访经历时说,那是一堂入社教育课、国情教育课、精神洗礼课,其间的收获和意义远远超过写的那些稿子。全社采编人员都应当像西藏分社同志那样,把实践当作最好的课堂,通过实践的锤打和磨练,洗尽铅华、褪尽浮尘,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成熟起来,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第四,永葆拼搏奋斗本色。新闻工作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工作,要有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奋斗是一代代西藏分社干部职工的宝贵品格。1951年,新华社记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跋山涉水、爬冰卧雪随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创建了我们党在雪域高原第一家新闻机构。我们的老社长郭超人同志,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扎根高原14年。他在跟随登山队攀登珠峰时,由于高原反应,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手脚冻伤,全身肿胀,眼睛也睁不开,写稿子时用一只手把眼睛扒开,用另一只手去写。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写出了传世名篇《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老一辈的奋斗精神,在新一代西藏分社记者身上得到了传承。刚才张京品同志讲述了自己在“生命禁区”唐古拉山口采访的经历,那是一个号称“连雄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在大雪封山的楚鲁松杰,在与世隔绝的羌塘无人区,在号称“魔鬼营地”的珠峰6500米前进营地……到处都活跃着西藏分社记者的身影。“远在阿里,苦在那曲”,西藏分社是到阿里和那曲采访最多的新闻媒体。当地干部说:“这个季节所有的人都往低海拔走,你们像藏野驴一样就往高处跑。”新华社记者不能做“温室中的花朵”,要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满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惧风霜雪,敢向虎山行,在艰难环境中锤炼思想作风、磨砺意志品格,在重大斗争和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
第五,增强履职尽责本领。新闻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履行好新华社职责使命,既要有想干事、敢干事的热情,也要有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从普布扎西同志刚才讲的采访经历中,我们既可以看出西藏分社记者不怕困难的勇气,也可以看出那种对工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劲头,那种为了拍一张好照片、写一篇好稿子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精神,就像刚才他讲的一句话:“用生命换来的作品一定会有生命力。”在新华社当记者,还是要有好的作品。写不出好稿子,拍不出好照片,做不出好产品,我们怎么履行“喉舌”“耳目”职责呢?新华社历史上有不少这样“以生命换来作品”的编辑、记者,人们尊重他们,不是因为职务有多高,而是因为他们那种执着的专业精神、高超的业务水平,是因为他们确实有能够留得下来的作品。我们要立志当“好记者”“大记者”,努力提高专业本领,有那么一股“不到现场不罢休”的劲头,对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勤于钻研、锲而不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一流职业技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真正成为新闻工作的“专门家”。
第六,弘扬开拓创新精神。西藏历来是海内外关注的焦点,西藏故事是新闻报道的“老油田”,如何不落俗套、出新出彩,西藏分社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分社把目光对准那些海拔最高、峡谷最深、条件最苦、报道难度最大的地方,见人所未见,写人所未写,把常人视野之外的西藏呈现给受众。为了回应海内外对珠峰环保问题的关切,“90后”女记者王沁鸥与同事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徒步2天抵达6500米前进营地,完成了新华社史上海拔最高的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在常人难以到达的现场带给受众最直观、最鲜活的报道。刚才她谈到“攀登新闻业务的珠峰”,讲得很好,就是要有这样的劲头。今天新闻传播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占据优势,就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占领阵地,以创新赢得受众。我们践行“四力”,就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内容创新为本,把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结合起来,挖掘更多感人故事、生动案例、典型人物,运用更加丰富的新闻样式、话语方式、传播形式,不断扩大我社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最后我想强调,践行“四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西藏分社把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作为践行“四力”主战场,分社分党组首选4500米以上“极高海拔”地区,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了采访“边陲孤岛”楚鲁松杰,分党组同志带领调研组行程12天,跋涉5000多公里,翻越4座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采写了《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等稿件,反映党的民族政策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迁,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表扬。各采编部门、各分社负责同志都要向西藏分社分党组同志学习,落实好“表率工程”,履行好“首席编辑”“首席记者”职责,带头到最边远、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去采访调研,既要亲自采写稿件,也要在调研中加强对年轻记者的“传帮带”,把抓业务和带队伍结合起来,推动更多优秀记者尽快成长起来,使我们这支队伍始终保持活力、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