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鲤 吴瑾
内容提要“四全媒体”格局下,主流媒体以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创新实践的契机,探索新时代全媒体融合转型的进路。具体表现为:新闻生产流程全方位、全流程,构建“全程媒体”;新闻传播方式数据化、沉浸化,打造“全息媒体”;信息传受关系多元化、协作化,形成“全员媒体”;信息传播效果精准化、聚合化,实现“全效媒体”。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四全媒体”重要论述是对当下融合媒体格局的全新判断,也为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以此为目标,中央及地方各级主流媒体以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创新实践的契机,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维框架嵌入到传播的理念与实践之中。特别是结合两会报道以及五四运动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等具有特殊历史纪念意义的事件,全方位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引领舆论方向,探索新时代全媒体融合转型的进路。
全程媒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可以同步跟进、记录、播报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实现“直播态”的信息采集、编审和发布。[2]在此,无论是新闻生产发布的同频共时,还是对事实变动的全程复现,主流媒体始终处于重大主题报道的最前线,借力技术迭代升级,着力构建“全程媒体”。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媒体的信息传播跨越时空距离、超越媒介形态表征的局限,实现新闻生产流程与事件发展过程的高度重叠。
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新华社率先采用“智能眼”“全能耳”等智能设备,从新闻生产流程的首端进行技术优化。其中,“智能眼”AR直播眼镜采用注意力捕捉技术,使记者拍摄画面和使用者裸眼视觉景观同步呈现,实现会议现场播报与用户信息接收的“同移动,共观景”。“全能耳”则是一款搜狗智能录音笔,聚合了音频转文字、多语种同步翻译、在线编辑、语气词过滤、关键词优化等功能,从而将信息采集与编辑行为合二为一。而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AI主播”,将播报功能、数据挖掘、信息分析集于一身,进一步提升了新闻制作的效率和信度。智能技术的使用,大大缩减了“采编发”流程的时间差,实现了新闻生产与发布的“直播态”。
除此之外,主流媒体在编排、剪辑和后期制作环节也纷纷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重大主题报道的产制过程。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网重点打造的“人工智能编辑部”,在国庆期间推出了首批重点产品《课本里的新中国》,运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智能技术,通过视听结合、声色兼具地讲述新中国的故事,在微博中掀起了弘扬主旋律的阅读热潮。人民网采用流媒体动态加载技术,在网页设计制作方面别开生面,通过开屏手绘叠层动画效果,以时间线的方式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浓墨重彩的大事件,将厚重的历史叙事和精美的视觉呈现巧妙组合,点燃观者的家国情怀。
当下,移动传播、视频直播的媒介表征能力得以凸显,也更契合现实世界瞬息万变的运动生态。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可控,各大主流媒体均将直播和视频作为全媒体建设的着力点,以期全程复现、即时追踪重大主题报道。
主流媒体发力移动直播,首先表现在成立制作机构与转移采编力量。包括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等在内的新媒体机构,都以实现重大新闻议题的全程复现为目标。在国庆阅兵直播报道中,《央视多视角全景看盛典》H5产品将阅兵现场的70路直播信号转化为IP流,回传至央视“新闻云”存储平台,进而把电视转播信号转化为可直播、可复用、可分享、可存储的移动新媒体资源库,形成大小屏融合传播的合力,成为电视转播史的首次突破。这也在技术上实现了电视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转化,回应了全程媒体要求的全程直播——既有对事件发展脉络的“链条式”的报道,又有多角度直播其全过程的时效意识。
特别是在国际传播领域,直播、视频样式更是成为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首选。如XINHUANEWS在初始页面设置Live与Video,集中汇总直播、视频内容;CGTN将Live定为首页板块,实时直播报道国际事件;PeoplesDaily、ChinaDaily也开设Video专栏,转战视频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也呈现出一批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短视频产品。如新华社对外部联合多部门精兵强将,打造的“中国为什么能”系列数据新闻短视频。该系列产品通过“数据可视化+高品质视觉”的典型化结构,直奔主题、快速精准,在彰显制度优势、传递“四个自信”的主题诠释中成效显著。其英文版在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总浏览量超过1800万次,约是日常产品的9倍。
全息媒体意味着在信息呈现和传播过程中,多种媒介和符号复合使用、融合传播,从而打破媒介的界限,构建出立体的、场景式的事件和真相。[3]在2019年的重大主题报道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使新闻报道进一步数据化、生动化,人工智能(AI)、虚拟/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的渗透则弥合了媒体形态的差异,使新闻传播更趋沉浸化、场景化,架构了多媒介(In Which Channel)融合的“全息媒体”景观。
在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万物皆媒”的时代,物理世界的一切都得以通过传感器被尽可能地数据化。利用传感器技术搜集数据并应用于新闻报道的生产模式,成为2019年主流媒体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一大亮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华社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推出《60万米高空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该作品融合遥感卫星技术与内容创意资源,深入挖掘卫星影像,经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合航拍、实景拍摄等方式,混剪形成3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太空瞰阅兵”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首次使用卫星拍摄正在发生的重大现场新闻,实现了重大报道“陆、空、天”全方位立体化覆盖。这既是主流媒体内容创意能力与航天科技实力跨界融合的最新成果,也是全息报道的新突破。除此之外,央视频利用手机GPS传感器和位置服务(LBS)生产出来的传感器新闻作品《阅兵直播H5“人民方队”》,精准测算出手机用户和天安门之间的地理位置距离,创造出一个在现实中相隔万里、在线上虚拟集结的“人民方队”,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用户充分抒发和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搭建了平台。2019年12月14日,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无人机上的图像传感设备拍摄了多个澳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通过航拍图像直观展示了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的变化与成就,耳目一新的报道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激发了广大受众爱祖国的热情。
在科研护理过程中护理部门应针对课题的开展进行相应的监督、考评、进度的管理等,实现科研计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及连续性,针对科研护理过程中科研护理人员现场的反应能力进行科研指导,收集护理人员反馈的信息,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探究及讨论,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及时进行优化管理及改进,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5]。护理应急处理过程中一旦接到突发事件报告之后应进行统一的规划及应对,护理部门应及时发挥护理管理职能,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及协调,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与医院内其它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及合作,为成功救治及控制疾病的蔓延奠定基础。
基于传感器精准监测、全面的海量数据资源以及对数据之间互联关系的把握和再次赋义,主流媒体通过传感器新闻报道打造出了一个精准、立体、生动的数字化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跳脱本体媒介形态局限,从单一编码者转向场景构建者,将人工智能(AI)、虚拟/增强现实(VR/AR)技术渗透进传播的各个环节。在信息与情感的多重符号互动中,增强用户沉浸式新闻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VR)利用计算机模拟重构虚拟场景,用户能够以主体视角参与事件的展演。央视2019年初推出“VR浸新闻”频道,着力打造的《VR漫游“街里街坊看两会”》系列作品,就是“乡村建设”主题创新报道的范本。作品在对战旗村集风大院、郫县豆瓣坊、布鞋坊多地的实景拍摄中,突破了传统直播的二维视角,360度全景呈现活动实况,VR技术的运用使得画质更加清新流畅。此外,作品还增设互动按钮,用户沿指示操作即可打开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政府工作报告、部长发言等图文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战旗村报道视频等伴随性文本,极大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交互感。在此,VR呈现、交互技术为真实场景增添了重要注脚,促成了用户从被动观看到主动体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根本性转变。
增强现实技术(AR)是一种通过将虚拟信息叠加融合到真实环境中,对现实世界起到“增强”作用的技术。如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策划推出《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初心未变》H5+短视频主题报道,就使用“双屏互动”等新媒体技术,以现实中的小学生、职场女性、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主人公,分别与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杨汉秀、王朴“隔空相遇”,在渣滓洞、白公馆等特定场景中进行跨越70年“平行世界”的对话。通过沉浸式场景的呈现,普通用户深度参与内容生产,尽管时代变迁、翻天覆地,但国人建设祖国的初心从未改变。作品一经上线,便引爆了无数人的泪点。
通过多重编码的场景再现,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还原新闻现场,让用户全方位地接收、感受信息,逐步实现传播的多媒融合、万物皆媒,全息媒体正在成为现实。
全员媒体指的是人人都是传播者,指向“将宏观至国家、中观至社会、微观至个人的各类主体更全面、深入地纳入新闻传播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参与、共享”[4]。发展全员媒体的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解放信息生产力,通过有效组织全员参与、全员协作的信息生产活动,增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
在多元主体基础上,如何合理规划信息的生产协作是“全员媒体”创新的关键所在。尤其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应让主流媒体、普通用户和人工智能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各显所长。
首先,主流媒体应扮演好“主唱”加“指挥”的角色。例如2019年国庆前夕,人民日报社推出“家国梦”系列融媒体产品,包括公益手机游戏APP“家国梦”、《人民日报》系列图片报道、绘本读物《神奇中国少年行·家国梦》、H5产品“家国梦答题专列”等。产品紧扣时代主题、寓教于乐,引导普通用户特别是青年群体深度参与,共同书写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话题。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定频设调、发挥领唱作用,进而激发用户参与活动、游戏和话题讨论,促成广大网民共同谱曲、同声合唱的传播生态。
最后,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AI机器人成为信息生产的生力军。在2019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媒体大脑”推出《一杯茶的工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携号转网、便利店、同心圆……AI读了这些新词后“内心”有啥变化?》等MGC(机器生产内容)新闻产品,通过学习政府报告、对比同类数据、分析词频等技术手段,“媒体大脑”给出了关于“人民生活因何而便利?”“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成就?”等问题的答案,高效准确的AI机器人信息生产令网友惊叹。
多元主体参与重大主题报道,传播结构也由传统的“一对多”模式,变为“多向互动”模式。当下,大量普通用户原创的图文、短视频、直播等信息产品在微博、抖音、Facebook等内容社交平台上发布,每一个作品都会借助该类平台的关联推荐机制,如“相关用户”“相似内容”“同城”“热点榜”等,从内容与内容、人与人、人与内容三个不同层面上产生互联关系,构建出全民关系网络。主流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利用推荐规则和全民关系网络,不断提升扩展主流新闻产品的阅听总和与传播范围。
以新华社2019年4月开设的对外报道账号@FlyOverChina为例,仅用百天,账号就迅速跃升至“大V”级别,这一成就背后是运维团队对社交媒体平台规则的深刻把握。从差异化定位开始,确定最符合用户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由于当前西方媒体中无人机账号开设较少,因此新华社抢占无人机账号“蓝海”市场,从无人机拍摄技术切入,带来全新视角的中国发展,吸引海外受众。在之后的运营过程中,@FlyOverChina账号利用平台功能对用户进行定向定位推送,悉心处理热门话题和地理位置标签,使内容便于用户搜索和推荐算法识别。同时依据粉丝的使用习惯来调整发稿时间和内容生产,借鉴其他优秀账号经验增加点评和互动内容,迅速吸引200余万海外粉丝。多向互动的全民关系网络让内容由点及面迅速扩散,科学的筹划运营可以让传播事半功倍。
全效媒体是对传播效果与功能搭载两方面创新优化的总体概括。传播效果的优化指在大数据和推荐算法等技术的帮助下,用户画像更加清晰准确,产品内容更加量身定制,传播渠道更加科学选择,传播行为更加有的放矢;功能搭载上的优化主要指媒体的功能聚合,即搭建一个集信息、政务、社交、电商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平台,借此提高用户打开和使用平台的频率,增强用户黏性,拓宽媒体效能。
精准推送建立在对用户阅听习惯和用户心理合理把握、传播渠道和内容形式的正确选择的基础上,个中关键是提高各部分之间的适配度。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根据用户媒体使用习惯和使用需求,细分受众,生产出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内容作品,使传播“致意传情”。例如为配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以青少年和动漫爱好者居多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在主界面的分类栏上特别增设了“70年”这一栏目。其中由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推出的献礼70周年的国创动漫作品《追梦者》受到关注和好评,在平台内获得了99万的播放量,相关征稿活动频道也获得了223.1万的浏览量。另一部由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的爱国主义教育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于2019年10月1日正式复播,在最新一季还未完结的情况下已收获了1240.4万播放、1.2万条评论,很多用户在观看的过程中都发出“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感慨。这充分显示出偏向定制化的内容生产与推送活动,能够在特定用户中引发广泛共鸣。
在信息生产社会化的背景下,人们可以从多个渠道如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上获取信息,那些只具备提供信息产品的媒体平台将会面临打开率低、浏览时间短、用户黏性差等问题。这提示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突破单一功能的限制,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增添政务、电商等功能,降低平台跳失率。
以2019年2月6日上线的新华社客户端5.0版为例,升级之后的人工智能“小新”,在服务形态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可以更便捷精准地提供服务。比如对话栏上方列出了“查天气”“看电影”“买机票”“订酒店”等常见的便民服务,直接点击或通过文字语音方式说出需要的服务,“小新”会在识别之后提供对应的功能连接,通过与携程、淘票票等应用合作,让用户可以在一个新华社客户端上满足多种需求。此外,2019年6月18日上线的人民日报文创客户端定位更加明确,服务链条更加完整。相较其他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文创选择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一垂直领域深耕细作,从文博最新动态到文旅探店攻略,从个人文创号的运营互动到文创产品的线上销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聚合了信息资讯、内容社交、电商服务等功能的垂直类新媒体平台。人民日报文创客户端成功打造出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文旅“生态圈”,为全效媒体功能搭载层面上的创新指出了可行方向。
回顾2019年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推进媒体融合的实践创新,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个不同层面上的进展与突破。全媒体虽然被划分出了四个层面,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技术升级和媒介形态的迭代发展,影响的并非只有其中一个方面,它推动的是整个媒体环境的变革。包括新闻流程、媒介形态、生产主体和传播效果在内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都将不断接受全新的挑战。新型主流媒体在提升舆论“四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1·26
[2]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7)
[3]柳太江.“四全媒体”格局下舆论引导的新进路[J].青年记者,2019(32)
[4]史安斌,张耀钟.“四全+4D”: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实践的创新进路[J].电视研究,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