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莉 杨俐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视野的开阔以及对教育理论与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大幅度提升。近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及教育部连续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文件,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1-3]等精神,强化艺术教育实施力度、明确艺术教育作用与地位、指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新方向,为艺术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目前,在国家政策与精神指导下,许多地区的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艺术教育实验,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大多数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艺术评价尚无标准,传统艺术传承受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整体艺术素养不高,由此催生了艺术教育走上综合改革的道路。
一、开发区域多元艺术资源,探索艺术教育综合改革路径
“十三五”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在这个背景下立项,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兼有普适性、综合性、系统性、多元性、区域性和创新性的综合艺术教育发展模式,继而推动学校美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发展,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寻找有效的路径,为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树立积极的人生追求、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发展道路。
在我国,所有的学校教育都有共性价值和特色价值两种取向。共性价值取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教育的基本性质、功能和规律。特色则是建立在共性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它是由学校自主的校园文化、创新教育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本化管理、校本化课程共同组成的。通过对艺术教育对城市学校特色形成重要性的分析,课题组提出城市学校艺术教育要“协同化”“前瞻化”“特色化”发展。
北京市丰台区(以下简称“丰台区”)于2017年5月被确定为第一个课题实验区,开展子课题“多元艺术课程研发引领区域艺术特色发展”研究,以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精神为指导,借助高校优质专业教育资源,由区教育行政与业务部门联合统筹,以本区部分中小学校为艺术特色实践基地,形成多校艺术教育共同体的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模式。该实践结合丰台区的民俗优势、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艺术课程体系,形成多元艺术课程资源,打造多元艺术特色学校,發展教师多元艺术修养,提升学生多元文化艺术素养,并辐射全区艺术教育,达成优质均衡共同发展的艺术教育目标。
二、举区域优势推动多元艺术课程研发
截至2019年6月,丰台区的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丰台区第一小学、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丰台实验小学、丰台第二中学附属小学、丰台区东高地第二小学、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7所学校分别组建成立了北京民族民间音乐、戏曲、舞蹈、戏剧、艺术、中国民歌工作坊。在课题团队以及北京市“高参小”项目(北京市教委从2014年起主导的“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简称)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多校联动、课内与课外融合的艺术教学实践探索与多元艺术课程研发,具体有五大实践策略。
第一,高等院校助力。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丰台区教委”)、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以下简称“丰台分院”)联手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借助高校优质专业教育资源,以部分中小学校为实践基地,以课题实践研究推动区域多元艺术课程研发。
第二,专家学者引领。依托于全国重点课题,由课题相关艺术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带动各校艺术教师,以点带面推动各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提升区域整体艺术教育特色。
第三,“高参小”项目助推。借力“高参小”项目和多家高校的专业教育资源,对艺术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提升教师的多元专业与教学能力,并直接对中小学生进行系列课程学习辅导,从而推动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发展。
第四,行政与业务保障。丰台区教委和丰台分院给予大力支持,教育行政助力、学科业务引领,高效地保证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实施。
第五,特色工作坊带动。分析不同学校的艺术特色,成立艺术教育特色工作坊,以工作坊带动、辐射周边学校,形成教师研究团队,借助丰台分院专业引领与指导,形成区域多元艺术课程,并力争在丰台区、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进行经验推广。
三、以艺术工作坊为核心打造多元艺术特色课程
1.提炼多元艺术特色,确定特色实践基地校
2017年6月,“艺术教育综合改革丰台区实践基地区域启动会”召开,开启艺术教育综合改革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确定以北京民族民间音乐、京剧、戏剧、舞蹈四项艺术特色课程研发来推动学校艺术特色发展,并确定四所基地校: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京韵之声”北京民族民间音乐工作坊、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丰台实验小学“创美”舞蹈工作坊、丰台第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剧·三人”戏剧工作坊、丰台第一小学“粹耕苑”戏曲工作坊。
实验基地校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艺体教研室(以下简称“艺体教研室”)的整体引领与指导下,形成多校联动的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实践模式,进行课内外融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普及到社团提升),时时进行实验信息反馈、信息收集及数据整理、分析工作,初步形成了多元艺术课程结构框架,再根据教学实践提炼、精选课程内容。
2.研发多元艺术课程,指导艺术教学实践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团队又扩充了一所小学做“人人艺术”、两所中学做初中“中国民歌”和高中“戏剧”实验基地校。各校以特色工作坊为核心,组织骨干音乐教师形成课程研发核心组,共同实践和研发多元艺术课程,2019年初见成效,开展了三次课题研究中期汇报交流研讨会。
(1)艺术特色课例呈现多元艺术魅力
“京韵之声”工作坊的“叫卖调”和单弦“北京人”课例,引发了大家对北京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创美”舞蹈工作坊的舞蹈“拥抱春天”“跳皮筋”“快乐的芭比”“美好的一天”“舞动四季”,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启发性舞蹈编创的探索;“剧·三人”工作坊的音乐剧《苏赫与白马》由四年级“天鹅班”全体师生表演,突出了“班班、师生、人人”共同编写、表演的特色;“粹耕苑”工作坊的京剧课“京剧念白”与八个京剧行当“串烧”—“京剧名段荟萃”,突出体现了国粹京剧艺术普及的成果;初中“中国民歌”工作坊的山东民歌《包楞调》的教学课例,体现了中国传统原生态民歌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高中“戏剧”工作坊的音乐剧《悲惨世界》选段《听吧!人民在歌唱》教学课例实现了戏剧课堂教学新的突破。多元艺术特色课例呈现丰富多元的艺术魅力。
(2)艺术特色课程打造多元艺术特色
丰台区多元艺术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统筹规划、专业引领、共性结构、个性内容;课程特色是多元性、实操性、推广性;课程的研究基础是课内与课外融合的教学实践。
北京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凸显对于北京不同类别(北京儿歌童谣、劳动号子、叫卖调、曲艺、花会歌、传统歌曲改编的现代歌曲)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教学探索;启发性舞蹈课程努力让贴近学生生活的舞蹈自然地走进课堂,让每一个有不同舞蹈基础的孩子都能舞蹈和进行编创;戏剧课程注重让教师和学生共同编创不同体裁和题材内容的校园原创戏剧,发掘培养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戏曲课程秉承融合国粹京剧的综合艺术特点,培养专业传承者和业余爱好者的教学思路;“人人艺术”课程凸显家校联合的理念,共同培养学生多元艺术爱好与特长。
(3)多元艺术课程完善与特色实践拓展
研究后期,主要是基于三点引领和推动丰台区整体的学校艺术特色发展。第一,以艺术工作坊为核心,每个工作坊在艺体教研室统筹安排、各领域专家指导和音乐学科教育教学引领下,分别带动周边几十所学校的艺术特色发展,对教师进行艺术“人文主题”“课程超市”等多元课程的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第二,进一步进行多元艺术课程的实践研究,每个工作坊分别与周边十余所学校开展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艺术课堂教学研讨与社团学生的展演交流。第三,在以工作坊为核心的多校师生联合进行课内外教育教学交流研讨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区域多元艺术课程。
四、多元艺术特色课程研发对艺术教育模式创新的启示
2017—2019年,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以人为本”的多元艺术课程初见成果,呈现了以“让每一位学生能学、每一位艺术教师能教”为根本,以课堂普及为主阵地,兼顾针对艺术特长学生的课外提升内容,培养多元艺术教师,提升学生多元艺术素养,发展学校多元艺术特色的区域艺术特色发展整体推进态势。
特色工作坊在艺术教育综合改革活动中不断取得拓展性的发展,例如,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的“北京民族民间音乐”获批北京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丰台区第一小学被评选为全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校,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丰台实验小学、丰台区东高地第二小学、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被评选为北京市艺术特色校,各校工作坊的社团均被评为丰台区特色艺术社团。多元艺术课程研发所采取的多校艺术教育共同体的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模式切实推进了区域整体艺术特色的发展。
在“艺术教育综合改革”课题引领下,多元艺术课程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重新定位学校艺术教育
多元艺术课程是对现有传统课程模式的拓展与外延,学校艺术教育遵从艺术发展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从传统分科课程转化为“以人为本”的艺术综合课程。因此,艺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锻炼学生艺术综合实践能力,以提高审美能力为核心,以艺术实践活动为途径,满足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以艺术养人、以艺术化人、以艺术育人,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最终达到“全人培养”的目标,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
2.构建多元艺术教育课程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构建全新的综合多元艺术教育模式已成为必然,學校艺术教育的多元综合将打破艺术学科本身及相关学科界限,采用学科跨界融合方法,以“学科引领”“人文主题”“课程超市”“地域特色”等模式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交流展演评价方式促进艺术实践的深入发展,进而养成能陪伴学生终身的艺术特长与爱好,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3.转变艺术教育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势必将推进师生角色、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的重大变革。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课堂的权威,而是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艺术表现平台,在综合艺术表演中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艺术综合表现能力。学生是艺术学习的主体,在多元交融与厚重文化底蕴的综合学习过程中,实现成长与升华。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课,在人文主题任务驱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参与体验、合作讨论完成任务,并在“综合艺术表现”活动中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
不同的学习方式必定带来创新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在梳理总结实践基地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综合课程评价模式,如“以证(才艺证书)代分”“以展(演)代评”“以研(研究性学习)代考”“档案夹管理”等综合评价模式。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引领下的多元艺术课程研发,是对现有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拓展与补充。首先,它遵循艺术规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还艺术以综合性原貌,充分发挥艺术本身的独特性、融合性、表现性、多元性等特点,以更为宽泛的教育格局,构建动态的、生成的、创造的、多维的艺术教育模式;其次,它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一个个体都获得符合其自身特质与生活特殊性的个性化艺术教育;最后,它顺应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如加德纳所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本文系“十三五”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编号:ALA16000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Z].2014-1-10.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Z].2015-9-28.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作者单位: 1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