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摘要】民办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担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诸多研究表明,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已经达到中等或以上,这直接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針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只有积极推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尊重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多层次需求,注重人文关怀,才能有效化解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思考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 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进而Maslach等人展开进一步研究,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这三个核心特征可以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表现出来。情绪衰竭表现为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情绪情感处于疲惫状态,有种情绪耗尽的感觉,工作热情丧失,缺乏活力,经常伴随着紧张感和无力感;去个性化表现为由于情绪衰竭而导致在工作中把教育对象当作物,并用消极、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会直接影响与教育对象的交互作用;低个人成就感表现为在工作中难以感受到自我价值和意义,工作中出现无力感、无助感,自尊心逐渐下降,进而工作成就感开始丧失,自我工作满意度也慢慢降低,导致自我否定,成就感低。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考评机制不科学
不科学的考评机制是引发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不科学的考评机制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激情。辅导员的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应需要通过一届或者多届才能体现出来,而传统的考评机制更多的是把辅导员视为行政人员,参照行政干部的考评标准进行考核,对辅导员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产生的工作效果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潜在的工作内容越冗杂、工作形式越多样,就越能得到认可的奖励机制和一旦学生出事就全盘否定辅导员工作的惩罚机制。这种不科学的考评机制形成了一种无时不忙、无事也忙的工作状态,这种状态会直接导致辅导员出现身心俱疲的状况,从而丧失成就感,影响工作。
(二)工作繁重
民办高校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主要来源于其他部门或者个人对其工作职责的误解和专任教师的“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行为。很多部门或者个人误认为辅导员成天无所事事,所以就把很多与学生有关但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交给辅导员去完成,导致辅导员工作本末倒置,角色失位,被别人当作低级工,严重损害了辅导员的自尊心。由于辅导员长期囿于这些烦琐的日常事务,缺乏对本职工作的总结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就会思维狭隘,目光短浅,格局变小,工作驾驭能力逐渐降低。这在无形中也加重了辅导员的育人任务。本来如何用一元化的教育统帅在多元化价值观中成长的学生就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难题,加上这样的工作现状,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势必导致身心俱疲。这样长期职责不分,压力过大,让辅导员逐渐丧失了工作的热情,不愿多接触学生,不愿深入学生。
二、有效化解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注重人文关怀,体现职业尊严感
马克思人学思想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和合理需求,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辅导员的工作,合理安排辅导员的工作,把工作建立在尊重辅导员之上。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肯定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关心每一位辅导员的生存、发展和尊严,关心辅导员的职业环境、维护辅导员的利益、促进辅导员的发展。要将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个人尊严、人生追求,多层次、立体化结合起来,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全方位地帮助辅导员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提升职业幸福感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用以深化辅导员的职业期望。首先,民办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落实辅导员的岗位津贴和工作奖励,在物质上确保辅导员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其次,支持辅导员进行校外交流学习,提升其工作技能,使其享受政策扶持;最后,落实辅导员的晋升制度,使其能够“双重身份,双线晋升”。
参考文献:
[1]陈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肇庆学院学报,2007(7):66.
[2]王永智,陈中奇.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7):8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