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权教授从瘀论治月经过多经验拾菁*

2020-03-05 15:53:25成海红王金权
光明中医 2020年19期
关键词:经水王氏熟地黄

成海红王金权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较正常显著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亦有称“经水过多”。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80 ml为正常,超过100 ml称月经过多。本病多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1]。西医妇科学认为月经过多是妇科病中的一个临床症状,可见于妇科多种疾病中,无论是功能失调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病变均可伴见[2]。对于功能失调性疾病临床多采用性激素或诊断性刮宫进行止血,而对于器质性病变、无生育要求者则采用手术治疗[3]。因长期使用激素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不易被患者接受[4]。中医药具有临床应用范围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优势,易于推广。

吾师王金权,国家级非遗中医诊法(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第28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首批三晋王氏中医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于妇科病的诊治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从肝、脾、肾三脏与冲任的关系来论治妇科病,重视气血、脏腑、经络调理[5]。擅长运用家传验方及经方时方治疗妇女经、带、胎、产及疑难杂症[6]。吾有幸师从王教授,侍诊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月经过多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月经过多属于中医病名,亦称“经水过多”“经水太多”。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温经汤方下即有“月水来过多”的描述。有关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论述不一,王教授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为基础,将本病分为以下4个证型。

1.1 气滞血瘀《女科指南》中描述:“妇人忧、思、忿、怒。忧思过度则气凝,气凝则血易凝;忿怒己甚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气血凝结则涩而不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理情况下二者相互为用,相互依存,故有气能行血,气能摄血;病理情况下二者相互影响,又有气滞血瘀,气随血脱。而肝主藏血,调畅情志,女子以肝为先天,最易被七情所伤,肝郁气滞可致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气滞,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气滞血瘀,阻滞胞脉,瘀血不去,新血不归,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王教授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心理负担较重,极易造成肝失疏泄,气血失调,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脉而致月经过多。

1.2 因热致瘀

1.2.1 阳盛血热致瘀金·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认为该疾病的病机是阳盛血热,迫血妄行,治法重在清热凉血,并兼以养血调经,谓:“治妇人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四物内加黄芩、白术各一两”。《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在此基础上提出:“若阳气承阴,则血流散溢……故令乍多”。《妇科玉尺·月经》提出“离经蓄血”可致经量过多,提出离经之血便为瘀的观点。《医林改错》曰:“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若热迫血动,溢于脉外,则热涸成瘀”。王教授认为若素体阳热亢盛,或过食辛燥动血之品,火热之邪伤于营血,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血溢脉外,离经之血便为瘀,而致月经量多。

1.2.2 阴虚血热致瘀明代《证治准绳·妇科·调经门》记载“经水过多”为虚热。《金匮要略》认为“热之为过,血为之凝滞”。叶天士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读医随笔》中提出:“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王教授认为邪热客血,血与热邪互结,血液受热煎熬而黏滞,血行迟缓而凝滞成瘀,或虚火灼伤脉络,血行脉外而成瘀。

1.3 气虚血瘀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固摄和推动,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正常情况下,气血充足,血海蓄溢如常,月经规律。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致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致血行迟滞形成瘀血;气虚无法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因出血量多,气随血耗,出现气血俱虚,致经水更多。正如《医林改错》中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2 基本治则

王金权教授认为月经过多必兼瘀血,在辨证上首先要辨虚实,然后再辨因实致瘀还是因虚致瘀。临床上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型论治。王教授在治疗时一般在澄源的基础上辅以化瘀,临床效如桴鼓。

2.1 气滞血瘀证患者多以月经量多,血色暗红,有血块为主证,伴有平素性情抑郁,乳房胀痛,下腹痛,舌质紫黯或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弦涩。方用王氏调经1号方加味(当归、赤芍、川芎、醋五灵脂、蒲黄、没药、制延胡索、三七),行气化瘀,活血止血。

2.2 因热致瘀证

2.2.1 阳盛血热夹瘀证患者多以月经量多,血色鲜红为主证,伴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方用王氏调经2号方(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紫草、茜草、仙鹤草、三七),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兼以化瘀。

2.2.2 阴虚血热夹瘀证患者多以月经量多,血色鲜红为主证,伴烦热少寐,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无苔,脉细数。方用王氏调经3号方(女贞子、旱莲草、三七、升麻、黄芪、续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太子参),养阴清热,固冲止血,辅以化瘀。

2.3 气虚血瘀证患者多月经量多如崩,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伴有面色淡暗,下腹空坠或痛,腰脊酸软。方用王氏调经4号方(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白术、山萸肉、续断、芥穗炭、三七)固冲止血,益气养血,兼以化瘀。

3 验案举隅

郝某,女性,30岁,未婚。主因“月经量多10年,加重1年”于2015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既往月经规律5~7/30 d,量中。10年前高考后出现月经量多,量多时每天湿透卫生巾约10块(以长240 mm卫生巾为标准),鲜红色,有较多大血块,伴腰酸困,经期疲乏无力。曾就诊于山西省各大医院,中西药屡试不效,故来诊。因长年月经量多,身体欠佳,大学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性格抑郁寡欢,面无笑容,末次月经:2015年10月11日。现症见:经水量多,每天湿透卫生巾约10块,鲜红色,有大血块,腰困,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口干,纳可,眠安,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舌下络脉瘀滞,苔黄厚腻,脉沉弱。辅助检查:盆腔彩超(2015年10月12日):子宫正常大小,内膜居中厚约1.5 cm,双侧卵巢均为3.4 cm×2.6 cm左右。血细胞分析:红细胞3.4×1012/L,血红蛋白74 g/L。中医诊断:月经过多(气血两虚伴血瘀)。治则:急则治其标,养血活血,兼以化瘀。方用:王氏调经1号方。药物组成:当归9 g,赤芍5 g,川芎5 g,生蒲黄10 g,醋五灵脂10 g,炒小茴香1 g,炒干姜1 g,制延胡索3 g,三七6 g。3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5年10月1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经水量先增多后减少,昨日量明显减少,血块也减少,每天湿透卫生巾约1块。患者心情较前明显愉悦,面带微笑,诉“10年来服中药数以千计,均未获此良效”,要求再服。守上方继服3剂,日1剂,水煎服。嘱其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劳累。

2015年10月19日三诊:患者服药后经水量较前明显减少,护垫即可。现症见:疲乏无力,口干,口渴,舌苔较前变薄,方选王氏调经4号方合生脉饮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30 g,酒白芍15 g,酒当归15 g,川芎6 g,土炒白术30 g,芥穗炭9 g,山萸肉9 g,续断3 g,太子参15 g,麦冬12 g,五味子10 g,甘草3 g。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5年10月26日四诊:患者服药1剂经水止,现精神较前好转,口干渴减轻,守上方继服7剂,日1剂,水煎服。

2015年11月16日五诊:患者月经来潮。末次月经2015年11月11日,行经至今,量多(较上月显著减少),每日湿透卫生巾约2块,鲜红色,血块较前减少,伴疲乏无力,嗜睡,口干,欲饮凉水,纳可,眠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选方王氏调经4号方加味。药物组成:熟地黄30 g,酒白芍15 g,酒当归15 g,川芎6 g,炒白术30 g,芥穗炭9 g,山萸肉9 g,续断3 g,紫草6 g,茜草6 g,女贞子30 g,墨旱莲10 g,贯众炭10 g,仙鹤草15 g,甘草3 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5年11月23日六诊:患者诉服药后于11月18日血止,此次共行经7 d。上方去紫草、茜草、贯众炭,再进7剂。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月经规律,每次行经7 d,经量正常。

按:该例患者属于气血两虚伴血瘀型月经过多,一、二诊因患者出血量多,且有较多大血块,瘀血不化,新血不守,故急则以化瘀为主,使瘀血去,新血安。选用王氏调经1号方,方中当归、赤芍、川芎养血活血,生蒲黄、醋五灵脂、三七化瘀止血生新,佐以小量的炒小茴香、炒干姜温暖下焦以通经脉。三诊患者经水止,但伴有神疲倦怠、口干等不适,考虑患者病史较长,阴血亏虚较甚,气随血脱,故有气阴两虚的表现,故用王氏调经4号方合生脉饮,益气养阴复脉。方中熟地黄、白芍为血中之血药,主血主静,养五脏之阴,滋阴养血而补血,当归、川芎是血中之气药,主气主动,调营血之气,活血行气而和血,故当归、川芎与熟地黄、白芍相合,则行血而不伤血,熟地黄、白芍得当归、川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而血的生成,是通过脾胃的运化将水谷精微上注于肺,与肺气相合,经过心的功能,化赤为血,故方中加用大剂量的白术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生脉饮方中太子参味甘性平,益气复脉,生津止渴,振兴元气,为主药,麦冬味甘性寒,益胃生津,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益气,固涩止血,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加芥穗炭引血归经,加山萸肉、续断益肾调冲任,止中有行,甘草调和诸药。五诊患者正值经期,已行经6 d,在用王氏调经4号方的基础上加紫草、茜草、仙鹤草凉血止血,贯众炭收敛止血,因患者长期月经过多,导致阴血亏损,阴虚则生内热,加以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热,固冲止血。诸药合用,益气养血,血足而归经,养阴清热,热去则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

猜你喜欢
经水王氏熟地黄
《灵枢》十二经水理论探微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傅青主女科》经水早断诊治经验探微*
河南中医(2021年11期)2021-04-17 20:59:58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 12:25:36
识字歌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8:56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