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明 李 平 李 旸 钱 钧 吴卿凤 程 瀛 石珊珊
深秋时节,碧水轻澜,“一城风光半城湖”的江苏省无锡市客来八方。院士、教授、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河长代表,聚集一堂,约容500 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参会人员比预期多了很多,不少都是慕名而来。”承办这次会议的无锡市滨湖区河长办的孙丽说。
太湖美,看无锡;无锡水,看滨湖。滨湖区,面积不到无锡的1/8,却坐拥太湖、五里湖以及333 条纵横交错的河道。这个太湖治理的“桥头堡”、“河长制”发源地之一,如今正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治水新路。
他们以怎样的实践让现实中的水乡比梦里的更美?又将如何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实现真正的“碧水城市”?江苏首个将河长制管理模式与治水前沿技术结合起来的“守河长初心,担治水使命”高峰论坛聚焦无锡,一探美丽河湖背后的故事。
“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统领,以生态河湖行动计划为载体,推动治水兴水事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谋划全省河湖长制工作时如是说。
“要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就要谋求更加强大的水生态保障。”滨湖区委副书记殷毅道出了这一共识。
治水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升级战。滨湖区率先一步,在生态河湖行动中步步升级。
殷毅介绍,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滨湖区加大河道整治、控源截污力度,推动区域水体水质有效提升,保障了太湖连续12 年安全度夏。站在新时代,滨湖区又精心打造河长制管理“升级版”,政府河长与民间河长协力共管,并谋求将河长制管理模式与治水前沿技术结合起来,在天然河湖、湿地的自然净化能力上做文章。
这正是滨湖区聚集各路专家碰撞思路的初衷。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投赞成票。他说:“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就要建立源(源头)、厂(污水处理厂)、网(排水管网系统)、河(城市内河或内湖、湿地)一体化的治理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自然的净化能力。”
无锡市副市长蒋敏说:“无锡充分运用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已有成功实践,正准备组织推广。”
技术是支撑,落地见实效。滨湖区把打造“治水双库”作为河长制升级版的坚实后盾:聘请以院士为领军人物的30 余名治水专家,建设“专家库”,为治水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遴选出一批资质高、专业强、信誉好的优秀企业,建立“企业库”,强化治水工作的统筹和管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从事工业废水处理相关研究近60 年。“治水工作要常治常新。”张全兴对此深有感触,“新的技术、新的产品需要实践去检验,滨湖区做到了高点站位、超前思维。”
杨西园村位于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石塘湾中部,村里世代依河而生,陈巷浜、前王巷浜、花园浜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水草随波摇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地落实,需要集聚众力。杨西园村让全体村民了解环境整治工作的意义,自觉参与整治。从岸上排堵到水下清淤,全村上下一心,一年多时间就将黑臭水体彻底消除,水质明显改善。
“政策不落地,干啥都费力。”“自从‘河长制’落地以后,管理起来得心应手。”洛社镇河长制工作办公室主任谈鸣鸣说。
无锡市坚持把加强水环境治理摆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顶层引领的“1.0 版”,到多部门协作共抓的“2.0 版”,再到以水质消劣为核心的“3.0 版”,滨湖区成功实现了河长制管理的三级跃升。
洛社镇杨西园村通过岸上排堵、水下清淤、底泥改良、植物净化,彻底告别黑臭水体 李先明摄
“2018 年6 月开始,我们先对河道进行清淤,同时排查排放口,然后再洒底泥改良剂,调整底泥性质,种植矮生苦草、灯笼草等沉水植物,逐步回水,待长根后,再慢慢回水。”谈鸣鸣回想当时的情景,“当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种了几次的水生植物都死了,河道治理公司老板都急白了头发。”
他解释说:“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
“企业雨水排放口由企业认领,没有人认领的,我们坚决封堵。”
“我们还有视频机器人钻进管道,不定期对排污口进行监测。半年前一企业就因破坏水生态环境,被问责出资35 万元用于河道恢复。这种‘谁污染谁治理’的方式,让企业爱河护河,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共同参与治河。”
滨湖区马山街道西村社区顾家渎河河长钮建春,克服村里财力薄弱的困难,自行购置船只,定期巡河清河。梁溪社区刘申豫牵头发起“公众河长”活动,联合老同事和义工开展水质监测,补充官方河长数据。
如今,滨湖区22 名区级河长、46 名部门河长、97 名板块河长、136 名社区河长联合治理,无锡市5635 条河道、35个湖泊、19 座水库实现了河长湖长全覆盖,治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担当,美好生活已经从愿景成为现实。
万马白荡水利风景区是惠山区生态文明和水利建设的典范,从一片荒芜到郁郁葱葱,从人水相争到退渔还湖,仅仅几年时间,万马白荡重新定义了人水共生的新规则。
“雨水通过岸边碎石及渗透性较好的土质,能使雨水得到初级净化。”洛社水利站站长尤维锋说,“说白了,我们这几年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恢复万马白荡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提升。”
任南琪院士肯定了这一做法。针对农村面源污染,我国农村应以“绿色系统”为主、“灰色系统”为辅,充分考虑当地地理地貌、环境水质等条件和要求,因地制宜。他解释:“灰色系统”即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技术,而“绿色系统”则是利用自然修复理念维护河湖健康。
杨西园村陈巷浜河边的告示牌上科学地解释了“水下森林”的净化密码:“水下森林”是生态构建技术,水下森林中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可大幅度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从而构建完整生态链平衡系统,使水体保持长年清澈。
任南琪院士肯定了这一做法。针对农村面源污染,我国农村应以“绿色系统”为主、“灰色系统”为辅,充分考虑当地地理地貌、环境水质等条件和要求,因地制宜。他解释:“灰色系统”即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技术,而“绿色系统”则是利用自然修复理念维护河湖健康。
杨西园村陈巷浜河边的告示牌上科学地解释了“水下森林”的净化密码:“水下森林”是生态构建技术,水下森林中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可大幅度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从而构建完整生态链平衡系统,使水体保持长年清澈。
生态治理已成为治河新趋势。走进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前寺舍,仿佛进入了田园人家。这里的河道种满了绿油油的水芹,村干部说:“生活污水经过植物自然净化,水质会大大提高。”
走进桃园村冯巷,又是另外一番水墨景象。冯巷一直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从森林村、康居乡村,到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对自然的尊重和回馈,让因水而美的乡村,成了拿奖大户。
冯巷的一栋栋联排别墅已经建好等待入住,水、电、气、配套设施基本齐全。两面环水的村落,苏式园林的慢生活,低层小楼,清新湿润的空气……让大多数城市人可望而不可即。
正如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所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江苏水环境治理确立了新坐标、赋予了新使命,也让河长制不断升级、务实落地。”
从河长全覆盖到“治水双库”,从控源截污到自然修复,无锡打造的这一河长制高配版正在为江苏的生态河湖行动孵化出一个又一个魅力乡村和幸福家园。□
万马白荡水利风景区 李 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