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特征分析

2020-03-05 09:47常小宇王绪滕卿枫胡菁
关键词:江浙沪泰尔省市

常小宇,王绪滕,卿枫,胡菁

(中国传媒大学 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北京100024)

1 引言

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流域的下游段,由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共同构成。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三角地区自身也面临着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亟需升级、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挑战。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是长三角地区由来已久的问题。然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保证经济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发展的畸轻畸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也是21世纪实现全面小康的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国外对类似长三角区域经济极化现象的研究多侧重于区域一体化问题。部分学者以欧盟为典型研究对象,研究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4]。国内的研究侧重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尹淼[5]采用重力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6个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并从城市和区域两个层面作简要分析。韩建雨和吴珊[6]基于Theil指数及其分解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结论给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李陈和欧向军[7]研究了上海市自1995-2009年共计17个区县的经济差异演化趋势,发现区县在2015年内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态势,期间,各项衡量差异的指数经历了不同的变化。魏春晓、王磊和李萌[8]基于江苏省2002-2007年各市、县的人均GDP数据,发现江苏省的经济基本格局为:苏南发达,苏北落后,并且2007年与2002年相比,南高北低的格局并没有显著变化,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极化现象。叶津杨[9]利用浙江省11个地级市自2001-2010年的GDP和人口等数据研究了浙江省内部的区域差异变化,通过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计算,结果表明10年内,省内的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是总体表现为不断增大的趋势。

由此可见,对于江浙沪3省市各自内部的经济差异研究已经相对丰富,但是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已有研究多集中于2010年之前,根据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会经过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阶段,转而差异不断缩小,所以进入21世纪后直至2015年,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发展优势及速度,很可能进入“倒U型”发展的右端——区域差异不断减小的阶段,因此对江浙沪21世纪后的经济表现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第二,过去的文章多致力于研究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各自内部的经济差异,然而随着贸易的往来,区域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逐渐呈现出市场一体化的特征。因此将江浙沪3省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经济的空间相关关系和集聚现象,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江浙沪3省市为基本研究单位,细化研究维度为25个地级市,选取2008-2018年共计11年的各市GDP与人口数据,基于衡量差异变化的变异系数、崔王指数和泰尔熵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模型结果给出结论与建议。

2 模型及数据

2.1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用来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其数据大小不仅受变量离散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变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响,多用于比较两组量纲不同数据的离散程度。其公式为:

(1)

变异系数的取值范围是[0,1],变异系数越大,表示地区间的差异越大,极化现象越突出。

2.2 崔王指数

崔王指数,又称为Tsui-Wang指数或TW指数,是由崔启源和王有强提出的。它可以用来衡量地区间差异的极化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N为江浙沪3省市的总人口数,πi为i城市的人口,k为地级市的个数(本文k=25),yi为i城市的人均GDP,m为所有i城市人均GDP的中间值,θ、r为正的常数,位于0~1之间,本文取θ=1,r=0.5。

崔王指数的值域范围处于0和1之间,其中,0代表无极化现象,1代表完全两极分化,越趋于1,表示极化现象越突出。

2.3 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系数,或者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等人于1967年提出。泰尔指数是测度区域内及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指数。其最大优点在于可以衡量区间差异与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本文将25个地级市间的总体差异分解为江浙沪3省市之间区间差异和3省市内部地级市的区内差异,泰尔指数计算公式为:

(3)

其中,T为25个地级市间的总泰尔指数,Ta为江浙沪3省市之间的泰尔指数,衡量区间差异,Tb为3省市内部各自地级市间的泰尔指数,衡量区内差异,yi为i省市GDP占长三角总GDP的比重,pi为i省市人口占长三角总人口的比重,pij为i省市内j地级市GDP占i省市总GDP的比重,pij为i省内j地级市人口占i省总人口的比重,N为省市数,M为i省内地级市数。

T越大,表示江浙沪25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Ta越大,表示江浙沪3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Tb越大,表示3省市内部各自地级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江浙沪3省市的泰尔指数与3省市内部各自地级市间的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的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4)

其中,Tq表示江浙沪3省市的泰尔指数或3省市内部各自地级市间的泰尔指数,Lq表示相应对总差异的贡献度。

2.4 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江浙沪三省市的25个地级市,数据指标为区域经济增长最具代表性的GDP和人口,数据来源为《上海统计年鉴2008-2018》、《江苏统计年鉴2008-2018》和《浙江统计年鉴2008-2018》。

3 结果分析

3.1 变异系数与崔王指数的联立演化

根据变异系数与崔王指数的公式,计算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江浙沪25个地级市的变异系数和崔王指数

由表1可知,自2008-2018年间,变异系数的最大值为2008年的0.4382,最小值为2018年的0.3520,变异系数不断减小,意味着人均GDP水平离散程度不断降低,地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极化现象逐渐减弱。此外,2008-2018年的崔王指数均位于[0,1]之间,是合理的范围,最大值为2008年的0.6380,最小值为2018年的0.5196,崔王指数在11年间不断减小,也表明长三角地区的25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差异在逐渐减小,极化现象有弱化趋势。变异系数和崔王指数的结论相互印证,均表明基于25个城市的人均GDP数据,长三角地区间的差异正逐渐减小。图1展示了变异系数与崔王指数的变化趋势。

图1表明25个地级市间的经济差异在逐年减小,但是下降的趋势较平缓。根据威廉姆逊在1965年发表的《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倒U型理论”,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即国家或地区间的发展初期经济差异会随着经济活动的进行逐渐增大,当到达一定的发展阶段,区域差异转而逐渐减小,极化现象弱化。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看,江浙沪国民生产总值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也更加优化,经济复杂度提高,已由原先主要生产食品、服装和袜子、自行车等转变为主要生产计算机、电话、车辆部件等先进产业,使得长三角地区得到快速发展,结合变异系数和崔王指数的演化情况,可以判断已经度过倒U型发展模式中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阶段,进入地区间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的阶段。

图1 变异系数和崔王指数的变化趋势

3.2 泰尔指数的演化及其分解

同样以25个地级市自2008-2018年共11年的各市GDP与人口数为数据,根据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结果并绘制成图2。

图2 江浙沪25个地级市的泰尔指数

图2显示自2008-2018年,根据25个地级市GDP与人口数据计算得到的泰尔指数不断减小,其中2008年为0.0967,2018年为0.0557,根据泰尔指数的含义,指数减小,区域间差异减小,所以长三角地区11年来差异不断减小,极化现象不断弱化,这一结论和变异系数与崔王指数得出的结论相吻合,说明模型选取科学合理。

泰尔指数具有可以分解的优点。本文将第一部分计算得到的泰尔熵进一步分解为江浙沪3省市间的差异与3省市内部地级市间的差异。在江浙沪总体的泰尔指数呈现单调减小的趋势时,借助泰尔熵的分解能够由此确定和的变化情况。此外,为了更加方便地反映区间差异与区内差异各自对泰尔指数的影响,进一步计算两者的贡献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江浙沪的泰尔指数分解和贡献率

表2给出了自2008-2018年各年的泰尔指数、区间差异、区内差异及其各自的贡献率。其中,区间差异指的是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3省市之间的差异,区内差异指的是3省市所含地级市之间的差异。由表2可知,在泰尔指数代表的总体差异减小的情况下,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都在逐渐减小,图3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趋势与对比关系,11年间和总体都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且区内差异显著大于区间差异。区间差异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16.35%下降到2.15%,区内差异则由83.65%上升到97.85%,尤其是进入2015年以后,总体差异已几乎可由区内差异代替。

图3 区间差异(Ta)与区内差异(Tb)对比

2008-2018年间,江浙沪3省市的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大。在2012年以后区内差异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95%以上,并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因此研究江浙沪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于研究区内差异。

计算区内差异时,研究对象是省内的地级市。其中上海市较为特殊,本身即为地级市,因此上海市的区内差异为0,区内差异主要由江苏省和浙江省贡献。将差异进一步地分解为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与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江苏省与浙江省对区内差异的贡献

根据表3,在总体差异中贡献率较大的区内差异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江苏省对区内差异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72.48%下降到57.06%,而浙江省则由27.52%上升到42.94%,这表明江苏省内部地级市差异越来越小,相反,浙江省内部差异越来越大,江浙两省在经济差异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

为方便对比,将江苏省与浙江省的区内差异绘制成图4。图4反映了江苏省的区内差异以较快速度缩小了差异,效果显著。浙江省曲线平缓,区内差异近乎无变化,对照表3知道其在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不明显。2008年江苏省与浙江省的差值为0.0363,到2017年已缩小为0.0077,二者之间的区内差异已经大体相同。

图4 江苏省与浙江省的区内差异

江苏省的区内差异不断减小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江苏省政府推出一系列缩小南北差异的政策,例如确立“五方挂钩”的脱贫机制,苏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与苏北相对落后的地区形成帮扶小组。江苏省内部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南北发展不平衡。苏南诸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基础建设均占有明显优势,为此,江苏省政府将脱贫重点放在苏北诸市,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定向流动,苏北发展速度明显提高,与苏南的差距逐渐减小,江苏省的不平衡性逐渐减弱。除了政府对江苏省较落后地区的扶持,苏南地区受2008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剧烈。苏南诸市多为对外直接出口的产业,因此抵御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要弱于苏北地区。

浙江省的区内差异逐渐增大主要是因为区位优势和资源自发流向发达地区的原因。杭州、宁波、绍兴凭借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沿海、毗邻上海市,享受着由上海形成的发展辐射圈,加之一直以来在浙江省较高的历史发展水平,所以浙东北吸引着大量的外资企业、人才的流进等等,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水平。相比之下,浙江省内部的几个城市,例如丽水市、衢州市距离上海、杭州等经济辐射圈远、交通又欠发达,在缺乏政府大力度的政策扶持下,经济发展滞后,与浙东北的差距越来越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三个模型结果显示:3个指数均在合理的取值范围内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差异11年间正在不断缩小,地区间的经济极化现象呈现弱化的趋势。地区间差异不断减小符合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根据泰尔指数计算结果,在总泰尔指数不断减小,江浙沪总体区域总差异不断减小的过程中,3省市间的差异与3省市内地级市间的差异均不断减小,但3省市内地级市间的差异的贡献率达到97%之多,这表明长三角区域区内经济差异成为区域总差异的主要部分,影响最为显著。其中,江苏省的区内差异在11年内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缩小,而浙江省却在缓慢地扩大区内差异,这与两省政府的区域政策有很大关系。

4.2 建议

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协调发展,浙江省应注重强市帮扶弱市,形成发展的互助组,并防止资源、人才在某些城市的高度集中,政府扮演好宏观政策施行者的角色,加强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人才环境等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江苏省则应继续加大对苏中、苏北的帮扶与投资力度,其中,五方对接、共建南北工业园区的政策效果显著,不断缩小它们与苏南地区的差距。因此江苏省政府应深入推进五方对接、共建南北工业园区等政策实施,为区域经济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江浙沪泰尔省市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百忍寺
百忍寺
幽默救命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进口省市海关统计
基于MODIS数据的江浙沪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