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获得感视野下的广东高校公共服务供给构建
——以A 校为例

2020-03-05 01:48朱斯萌
时代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

朱斯萌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42)

获得感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长久维持下来的满足感,它强调在为我基础上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1];获得感源于人们平时的社会生活,是只有实实在在获得了才会有的感觉。获得感的提升主要有两个层次,首要层次是能够切实地“得到”;较高层次则是社会供给的公平正义[2],因此在讨论如何提升获得感时,一般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当公共服务供给充足、满足人们需要时,获得感提升;反之获得感下降。具体到大学生群体而言,能否有较高的获得感取决于学校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主体选择性、认同性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其中认同性与选择性均服务于其需求。

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年,他们没有太大的生存危机,主要的需求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发展发展。而大学生对于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导致他们对公共服务呈现出不同的需求,而不同的需求使得其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关注度有所差异,即需求性决定关注度,关注度决定认同度。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发展主要有三条道路,其中若是趋向于就业型发展,则选择“黄道”,即通过就业走向社会;若是趋向于升学型发展,则选择“黑道”,即通过考研或留学继续深造;若是趋向于进入政府部门发展,则选择“红道”,即选择考公务员。大学生对发展道路不同看法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选择,而选择的不同刺激出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多样需求,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他们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的关注度不同,从而对学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产生不同的认同度。本文判断当前校园公共服务能否给大学生足够的获得感主要由数量供给、比例构成供给、公平分布供给、持续稳定供给这三个方面所决定,其定义如下。

生活型与发展型的数量供给。生活型公共服务数量供给是指高校为了满足大学生生存、生活的某种直接需求,保障供给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基础福利水平,及维持高校校园环境稳定,所必须向全体大学生均等提供的从事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基础性服务的总和。发展型公共服务数量供给是指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及促进高校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公正,而提供的更高层次公共服务的总和。具体表现为现有的公共服务总数是否可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要,可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

生活型与发展型比例构成供给。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公共服务时,生活型与发展型公共服务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供给。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狭义比例原则。而这个比例根据高校的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而定。适当的比例构成供给即保障大学生基本生活权益,又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能发挥生活型与发展型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生活型与发展型持续稳定供给。高校既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也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者。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持续稳定的公共服务,同时,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利于缓解矛盾,促进学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若是校园公共服务供给不稳定或中断,大学生获得感会下降;反之大学生长期获得感平均水平能提高。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获得感的数量供给、比例构成供给、持续稳定供给)对当前广东省高校校园公共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

大学生公共服务获得感供给现状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广东省A校五个校区的高校本科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广东省高校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以及学生们能否从现有公共服务中得到获得感。此次调查施测时间为 2018 年10月5日至 4 月5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广东高校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总量供给不足、比例结构不合理、公平分布不合理、持续稳定相对性较低的问题。

总量供给不足

本文判断公共服务总量供给是否不足的标准为学校所提供的现有的公共服务是否可以让学生感到满意,让学生从中得到获得感。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该校的学生对于现有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满意度均偏低。对于生活型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方面,五个校区的学生满意度分别为34.85%、45.9%、35.73%、40.9%和36.84%,均未达到50%,除了B区和D区达到了40%以上,剩下的三个校区满意度仅有三成左右;在公共服务方面,五个校区的学生满意度分别为43.44%、47.82%、39.76、42.1%和40.6%,平均满意度达到了40%以上,相较于基础设施而言较高,但仍然严重偏低。可见供给严重不足,不能让学生感到满意从而产生获得感。

对于发展型公共服务,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五个校区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满足黑类需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分别为42.86%、50.07%、36.88%、47.62%和41.59%,最高的仅有50%左右,而对学校提供的满足红类需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分别为22.48%、30.24%、20.2%、21.98%和23.5%,基本在20%左右,大部分未达到30%。同时,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满足黄类需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分别为60.42%、55.3%、57.9%、52.1%、64.2%,基本达到了60%,与红类和黄类相比供给相对充足,学生满意度较高。对于满足学生公共交往的公共服务供给,从表中可以看出,相较于生活型和发展型公共服务,学生满意度整体偏低,分别为14.38%、17.6%、15.47%、11.59%和12.27%。

可见,目前学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无论是生活型还是发展型,亦或是满足学生公共交往方面公共服务,总量均供给不足。而学生的获得感与校园公共服务数量供给的多少的强弱是正相关的关系。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越多,获得感越强。反之,获得感越弱。而造成校园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的重要原因是财政投入力度不够。一方面,学校财政需应付的开支项过多,从而造成支出多而财力不足的局面公共服务的重要性相较于学科建设等而言较低,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相较于其他问题而言没有那么明显和突出,导致了学校对其忽略,造成了投入不足的局面。

比例结构不合理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各校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比例来判断公共服务的供给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对于公共服务的供应存在着比例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供给偏向生活型公共服务,而对发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务的供给较少,表现为生活型公共服务占比高,其余二者相对较低,比例结构不合理。如表一所示,生活型、发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务的供给比例在结构上有明显差异,生活型公共服务占比最高,供给比例均高于发展型公共服务供给。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求。大学校园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并为社会培育人才是其重要的功能和使命之一,因此对于生活型公共服务供给而言,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发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务的投入。而造成高校公共服务投入比例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发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务相较于生活型公共服务而言所需要的投资更大,且不具有长久性,也就是说需要多次投资来实现持续供给,对学校相关投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学生对于发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务的需求相较于生活型公共服务而言更加多样,学校对于这两种类型公共服务的分类与内容不了解,意即学校在提供或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应该提供哪些服务、不需要提供哪些服务,应该重点提供什么服务以及达到什么标准才算供给充足等问题不明确,对于此类问题的标准和规范不如生活型服务那样清晰;第三,许多学校从观念上认为学生在校应该好好学习,而不是社交,忽略了学校对大学生而言是集学习生活交往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忽略了学生的交往需求。其次,交往型公共服务相对于生活型和发展型公共服务而言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学校担心学生的身心安全,认为有一定的风险。

持续稳定相对性

本文判断公共服务供给是否稳定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学校公共服务供给稳定性的满意度来判断,若满意度大于60%,则认为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好,若满意度不到60%,则认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和稳定性较弱。

根据数据显示,五个校区中有四个区的学生对于该校所提供的生活型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达到了60%以上,满意度较低的C区也达到了59.79%,接近于60%。因此我们认为,该高校的生活型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稳定,持续性较好。但是学生对于发展型公共服务的供给稳定性满意度较低,五个校区中没有一所达到了60%,最高的B区也只有40.02%。而交往型公共服务的稳定性在三类公共服务中最低,满意度只有10%左右,说明交往型公共服务供给极不稳定。

大学校园公共服务供给的持续稳定状况是影响大学生获得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供给不稳定或中断会影响大学生对学校公共服务的不满,从而导致获得感会下降。而持续稳定的公共服务供给,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获得感平均水平。造成校园公共服务供给不稳定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校的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计划相关,因此发展型生活服务的供给类型与数量也经常会调整,从而给学生一种供给不稳定的感觉,导致获得感减少;第二,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校园发展规划相关,当高校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定位或是有了新的发展规划,相应的公共服务也会有所调整;第三,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校长的理念相关,因此供给的稳定性会随着校长发展学校的理念变化而变化;第四,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国家拨款相关,而国家拨款的数额和时间不固定,因此公共服务供给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对策与建议

在 2015 年 11 月 10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而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国家要求“十三五”期间进行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要求为社会和人民供给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

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是指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供给端或网络状供给链,一般由供给主体、供给链条及相关要素构成。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为优化高等教育服务产品供给,在供给端对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和革新,目的是使供需两方在追求各自利益和效用最大化过程中取得相对平衡。[4]

表一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生命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5]。大学校园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对大学的发展及综合实力的提升等有重要影响,充足而稳定的公共服务供给也能为大学生的生活、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帮助他们更好的谋求自身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针对当前广东省高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供给机制,按照供给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科学对校园公共服务供给进行供给侧改革。

加大学校公共服务投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乃至真空是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和公共服务供给职能弱化的表现。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安排,提高对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视并增加供给供给总量,另一方面要协调好财政支出在各项事务之间的关系,平衡财政在各类公共服务之间的投入。具体举措主要有第一,加大生活型公共服务中基础设施的供给,例如食堂、宿舍、校巴等。学校可具体根据校园实际情况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修建,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避免出现高峰期供应不足或供应紧张的局面。第二,对于满足生活需求的相应服务,学校可以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做出改善,如提高校园网络的稳定性等。有针对性的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第三,对于发展型公共服务的供给,可以征集同学们的意见,集中购买大部分同学都感到有需要的公共服务,如邀请专家来学校开设学术讲座 、为同学们提供去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等。

加大发展型分类供给。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作为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仅仅满足同学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应该加大发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学校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同优秀校友、优秀企业、政府部门等交流合作,如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演讲,与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拔优秀的学生去企业实习,既增加了满足黄类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也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可以定期请合作的学者或政府部门来校演讲,既满足了学生的红类和黑类需求,也为对方进行了宣传。第二,深入了解学生们需要的服务类型及种类,并在每一次提供公共服务后收集改进意见,从而完善相应的评判指标和体系,以便日后更好的提供相应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交往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社交三方面的需求,将校园打造成学生的第二个“家”。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