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实践要求

2020-03-05 13:00王锁明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思想

王锁明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其中强调“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彰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为增强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理解和把握好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与实践要求,努力开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阶段。

当前思政课建设还不够强

我们党历来重视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大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不同层次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政课,并逐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正如《意见》所说,当前学校思政课建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但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还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如一些中小学习惯于把思政课纳入“副科”,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一些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存在重学术技能训练轻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总之,没有将办好思政课放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看待,没有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没有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的高度来认识。

2.课程内容存在滞后

学校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就要求它的内容必须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及时跟进和反映国内外形势变化。应该说,近年来思政课内容特别是教材内容调整幅度较大,但总体来看,依然跟不上形势发展,也与学生思想实际衔接不够好。此外,有些课程内容在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关系方面把握不太好,存在“顾此失彼”或“两张皮”现象。

3.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一些思政课教师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参与感不强,师生鲜有互动,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授课内容照本宣科,不“接地气”,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关注度不够,课堂语言不够鲜活,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引起学生共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4.质量评价亟待完善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有共性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思政课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因而对之不能简单套用其他课程的评价标准。但现实中,对思政课的评价或多或少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教育部针对思政课教学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质量要求,但一些地方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忽视或无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只是简单搬用其他课程的评价标准,使得教育教学评价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

5.课程一体化不够

近年来,教育界围绕不同学段思政课衔接进行讨论,理论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如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核心素养如何界定不明确,如何对应衔接也不顺畅;又如各阶段课程内容与目标虽有分工,但仍有交叉和重叠现象;再如近年来强调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政功能,但不同类型课程如何发挥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尚不明确,还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6.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办好思政课需要配齐建强教师队伍。然而,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师编制存在严重短缺的情况,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师生比差距较大;思政课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方面存在短板,体制机制亟需完善;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不强,职业倦怠和自信不足,对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成了负面影响。

7.外部支持支撑不力

思政课建设的舆论生态和外部环境不得力。如一些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还只是停留于报告中、文件上,并未拿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一些学校领导把对思政课的重视偏狭理解为课堂听课,而不是切实帮助解决课堂教学乃至思政课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舆论氛围还不够浓厚,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效应尚未完全形成等。

办好思政课具有战略意义

《意见》强调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不仅有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实诉求,更有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考量。

1.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而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环节。因此,必须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在讲述理论内容时,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尽可能结合当前的形势与政策、现行的法律法规、社会热点问题等新课题,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解疑释惑的育人功能,实现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步步升、节节高,使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也是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本质使然。

2.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的现实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发展成为各种意识形态较量的必争之地。当今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已成为他们休闲娱乐、学习生活、教育成长和社交通信等需求的主要方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但由于涉世未深、辨别力弱、抵抗力差,所以极易被裹挟在网络游戏和舆论传播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撂倒”。如何引导他们养成文明上网习惯?培养他们理性、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需要多管齐下。从学校层面来说,加强思政课建设,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通过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将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广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效规避因价值观不当而造成的选择困惑或行为失当。

3.应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与日俱增,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愈加激烈。学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辩证看待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与不足。可以说,思政课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4.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青少年永远都是其源源不断的发展力量,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人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代青少年接续奋斗。所以,我们必须解决好青少年的价值引领问题,而思政课在这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意见》指出,循序渐进地、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不断提升一代代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素养,使他们争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如何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加强思政课建设必须着眼于基础、核心、关键、根本这四个关键点,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让思政课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强起来”。

1.抓好课堂教学: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础

思政课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的“主业”和主阵地,也是大中小学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化理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必须把课堂教学摆在第一位。近年来,思政课越来越强调实践教学,但课堂教学依然是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依然是衡量思政课建设水平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的任何改革创新必须有助于强化而不是弱化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要制定符合思政课特点要求的激励体制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安心、用心于课堂教学,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质量评价体系,规范思政课课堂教学。教师自身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图片、音像和影像等可收集可呈现的素材,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长处,把抽象的理论教学与形象的直观教育结合起来,努力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要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思政课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使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接轨,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让青少年有更多获得感,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突出内容为王: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

在思政课教学中,新颖的教学形式有助于表达内容,“好内容”也需要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因此,适当强调方式方法创新在思政课建设中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忽视或脱离内容而过分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则有失偏颇。所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还是要牢牢把握内容建设这一核心,坚持把重点放在内容建设上,加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学理性和说服力,避免简单化、贫乏化和肤浅化的倾向。

如何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①,为新时代思政课内容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要求。当前,尤其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思政课内容建设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期待为前提,体现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在厘清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鲜活的“中国故事”,结合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现实,使抽象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让课程内容“活起来”。三是必须体现正能量。思政课是以一定知识含量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具有向上向善正面价值的素材,如身边的好人好事、红色革命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等,使之可感可亲可爱。

溪流波皱 于怀/摄

3.提升教师素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中,思政课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吃透和消化教材知识,实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等,这些都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提升素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专门向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老师”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衡量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规范,也为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操守、成长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基本要求。按照“六个要”的要求,各地方各学校必须提供必要条件,帮助教师提高素质,广大思政课教师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个人修为,争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4.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更加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如此方能统揽全局、凝聚力量、协调各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加强学校教育和思政课建设采取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和重要经验。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是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条宝贵经验和根本结论。

在新时代把思政课越办越好,依然需要坚持和强化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党组织从政治高度和大局出发,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地方各学校党组织应该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在观念认识、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和实施方案等方面拿出真招实策,避免形式主义,确保中央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发挥好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①针对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思想与“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想是什么”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